三大改造的教學課件
三大改造的教學課件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大改造的教學課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一:三大改造的教學課件
【課標轉述】
知道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
【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課本能夠說出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方法和結果,找出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必要性和方法。
2、知道三大改造完成的時間,通過和同學探討理解并說出三大改造的意義。
3、明白三大改造在歷史背景下具有的積極意義,同時用歷史辯證主義思維思考問題,明白其不足之處。
【學習流程】
活動一:閱讀課本,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閱讀課本寫出實行農業合作化的原因。
2、為了實現農業合作化,國家采取了什么方法?結果如何?
3、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的社會主義改造。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
4、公私合營: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是
。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即
,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是。
活動二:通過和同學討論,合作探究下面的問題。
探究一:三大改造指的是對哪三個行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分別采取了措施?什么時候改造進入高潮?
探究二:三大改造什么時候基本完成?有什么歷史意義和缺點?
活動三:本課知識結構總結
【檢測反饋】
一、選擇題
1.下列不屬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一項是( )。
A.農業改造 B.手工業改造
C.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 D.鎮壓反革命
2.下列關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引導農民參加農村生產合作社
B.在三大改造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C.到1957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D.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二、問答題
1、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處于什么發展階段?為什么?
2、史料學習法
學法指導:沒有史料就沒有歷史,史料是研究歷史的主要依據,教材中的一切觀點都是由史料分析得來的。因此,對于難以理解的歷史概念、觀點(包括歷史意義和影響)的學習,可以結合史料進行分析理解。史料一般有:①文字類,如數據、語錄、史書陳述的史實等;②圖片類的,如歷史圖像、歷史漫畫等;③實物類,如文物、遺址和遺跡等。
閱讀下列材料
1952~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結構情況
時間公有制經濟私營經濟
1952年20.6%78.7%
1956年85.6%14.2%
請回答:
(1)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表格表明我國社會性質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難點分析】
1、三大改造與“一五”計劃有什么聯系?
“一五”計劃主要是發展經濟,是工業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變革社會生產關系,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原料、勞動力、資金等問題,即滿足工業化正常進行的需要而開展的。“一五”計劃實施的.時間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發生在1953~1956年,也即是三大改造發生在“一五”計劃實施期間。
2、什么是“公私合營”?為什么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
公私合營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主要形式,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1953年底前,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的政策,將它們納入國家計劃軌道。第二階段是在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實行單個企業公私合營。第三階段是在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即按行業,不分企業大小同時實行公私合營。
這種最終通過贖買政策,進行公私合營,完成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過程,是新中國的一大創造。不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對民族資本家企業實行沒收政策或打擊鎮壓政策。為什么中國政府采取和平贖買政策呢?這是由歷史與現實條件決定的:第一、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第二、他們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第三、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
【課后反思】
想想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可以和同學討論或者問老師。
篇二:三大改造的教學課件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
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
⑵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
2.能力:
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意義,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
⑴用提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方法;
⑵適當補充課外材料,訓練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
4.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是我黨在過渡時期實行的一項正確的政策;
⑵培養學生互相幫助熱愛集體的品德;
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精神;
二.重點、難點:
1.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農業手工業:建立生產合作社
⑵資本主義工商業 :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2.難點: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方法:講解法講述法讀書指導法情景教學法情感教學法
2.手段: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上課前寫好課題和第一個大標題)
(課件)播放電視劇《大宅門》中百草廳公私合營的片段。(問)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 視劇啊?(學生回答)剛剛老師放給大家看的是電視劇《大宅門》中公私合營的一段,現在大家把書打開到第23頁中,看有關北京老字號藥店同仁堂的介紹。其實,《大宅門》中 的百草廳的真實來源就是同仁堂藥店。老師讀)
2.公私合營:
好,我們一直在說公私合營,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營呢?公私合營是針對什么來說的呢?(課件:是我們對民族資 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即國家資本主義)。那老師要問了,以前我們學過改造的低級形式,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啊?(學生回答)(課件:對工業中的計劃定貨統購包銷和商業中的委任經銷代銷等等)。(課件:毛**在1953.7發表的《關于國家資本主義》一文中寫道:“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的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為什么說已經有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了啊?(問)(老師歸納)雖然這些資本家對企業仍然擁有所有權,但已經不能自由買賣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營照字面理解應該是什么啊?就是國家與私人,這里也就是指資本家聯合起來經營工商業。原本都是資本家自己獨家經營,現在變成與國家合營了。
新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們國家來說,必須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所以公私合營對我們國家實現社會主義變革是有好處的。那對資本家有沒有好處呢?他們是不是被強迫答應公私合營的呢?現在我們看課題下面框里的文字。請哪位同學起來讀一下吧。好, 讀地很流暢啊!大家看,原本是虧損 的廠,設備陳舊,工人沒有積極性,但國家投入資本以后,進行改革,效益就好轉了。這樣,資本家也賺錢,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對吧?于是,越來越多的民族資本家希望能公私合營。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高潮。那么,什么又叫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呢?(課件:整個行業實行公私合營企業的生產資料轉歸國家支配,資本家對企業的資產按固定的利率領取定息。年息為5%)。大家看我們書上第21頁最下面一段中提到了贖買。同學們都學過古文啊,“贖”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交換”對吧?我們這里可以理解成有代價地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就是贖買。下面大家看一看書上第22頁的小字部分,然后思考一下,你們覺得贖買政策是否合理?你們覺得還有什么別的政策更好嗎?好了,大家都看好了吧?現在老師給你們分四個小組。(以第幾排為標準,分為四組)分別討論一個問題,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代表發言。現在大家看大屏幕。
⑴能不能國家直接強制性把這些企業收歸國有?為什么?
⑵ 能不能保持原有狀況不變,仍然讓民族資本家自己經營?為什么?
⑶ 能不能一開始就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不經過過渡?為什么?
⑷你覺得贖買政策合理嗎?合理在哪?)(學生發言)
(老師歸納:⑴力度太大,民族資本家不服氣,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⑵打擊民族資本家的積極性,他們原本是可以吸收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力量的;⑶國家也沒有那么 多的資金可以 全部收回;⑴不論怎樣仍然是剝削階級,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⑵大部分工人仍受剝削,體會不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⑴民族資本家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好處,還不太相信;⑵強扭的瓜不甜,必須讓他們自己想要參加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合理:合理在實現了和平過渡,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完成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改造,這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之路。國家制定一項政策要看得長遠,但也必須分步驟慢慢來,不能急。我們同學學習也是一樣,必須給自己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但也一定要腳踏實地。
3.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我們這堂課的題目是“三大改造”,那除了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有對什么的改造啊?
(問)對了,就是農業和手工業了。(寫標題)對農業和手工業是怎樣改造的呢?
我們以前就學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自己自足的國家,農民的小農意識都比重。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了土地改革,農民都分到了土地,本來就可以自己養活自己過日子了。為什么黨和國家還要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呢?哪位同學回答啊?(問)對了,農民雖然有土地,但都很窮,沒有資金,沒有能力去購買農具,也不懂種田的新方法,有了土地仍然過不上好日子。這個時候,黨和國家在農村實行了建立生產合作社的政策。先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書上20頁到21頁的小字部分。
好,大家看看小字部分能說明什么啊?(問)
(老師歸納)對了,說明了我們建立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有些人說你們先走,我們看看再說;有些人說一伙窮光蛋想辦社,沒見過雞毛能上天,最后事實證明了雞毛真的飛上了天。老師又想問一下了,這又能說明什么啊?(問,可提示)說明集體力量大。我們民間有很多俗語和故事都說的這個道理。比如一個巴掌拍不響;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一個籬 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古代還有個小故事叫做“一根筷子,十根筷子”。講的是一個老父親在臨終前拿一根 筷子給他一個兒子折一折就斷了,再拿十根給他折怎么折都折不斷。用這個來告誡他要和兄弟團結。再所到現在,大家都知道“溫州模式”吧?為什么浙江人在全國各地做生意都能賺錢?因為他們都抱成團。同學們也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個人埋頭苦干,成績有限,可是同學們一起互通有無,互幫互助,就會得到更好的效果。學習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課件)現在大家看大屏幕啊。這兩幅圖,一幅是農民申請假如生產合作社,一幅是農業實現合作化后,農民代表想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農業建立合作社的優越性越來越明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農業的合作化帶動了手工業的改造。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到合作社中。(課件)大家看這張圖表,我們把三大改造的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時間做下總結。1956年底,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這個時間大家要記清楚。
3.三大改造的意義和缺點(課件)
好了,三大改造講完了。那么,這個政策的實行有什么意義,是不是還存在一些失誤呢?現在大家看大屏幕。⑴意義: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性變革,是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標志;⑵缺點:《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有關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工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長期遺留了一些問題,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對一部分原 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4.練習:
好 了課講完了,現在我們做兩道練習。
⑴課后“練一練”
⑵討論三大改造在當時推動我國社會發展起什么作用?
5.總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三大改造,即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形式,意義和缺點。這種改造的形式是正確的,客觀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剛剛成立新中國落后貧窮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變。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我們看待事物現象政策都得一分為二地評價。三大改造是我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下堂課我們就要具體講怎樣探索社會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