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送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后感篇一
坐在窗臺上,靜靜地聆聽淅淅瀝瀝的雨聲。
突然被一句刺耳的.話語吸引住了。低下頭,原來是這樣:一位中年男子又準備遠出務工了,八十老母怎么舍得,堅持送行,一路上嘮嘮叨叨,男子無法忍受,回頭說:好了,別說了,我走了!說完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了。
頓時,老奶奶的臉色變了,一臉的失望與無奈,本來多高興的,霎時有些凝重,一時間,思緒紛飛,想起了昨天看完的《目送》。
慈母目送
龍應臺的孩子華安到國外換生,龍媽媽到機場送行。告別式,例照擁抱。龍媽媽將頭貼到兒子的胸口,但兒子并不十分樂意強忍著母愛的深情。
兒子華安隨著隊伍慢慢往前挪,龍媽媽站在原處不肯離去,目光隨著兒子的挪動飄忽不定。龍媽媽一直在等待著兒子的回頭一瞥。突然,兒子在海關口停留了片刻,然后拿出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但龍媽媽依舊在站在原地,看著兒子消失的那扇門。
這就是目送,這就是慈母的目送,這就是天下最偉大的目送!
善待目送
母親是愛孩子的,善待他們的目送更為重要。
珍惜目送
人生中的目送并不多,尤其是慈母的目送更是少之甚少,珍惜目送是最重要的。
在離別前,珍惜目送,就是對母親最大的回報,因為兒女的關心與順利是做母親最大的幸福。
目送讀后感篇二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
而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 深刻的人文關懷 。 為教育、為生活、為生命。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采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其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不正也是如此嗎?
聯系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孩子們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目送讀后感篇三
曾看過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作者年輕狂少時不理解長輩關愛的懊悔;也讀過林非的《離別》,體會那種宏大的老一代對年輕一代不舍的別離;而龍應臺的《目送》,作者卻用女性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樸實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寫出對“離別”憂傷無奈的感慨,使我們的心靈一次次地被震撼著、共鳴著。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驀然回首,曾幾何時,也是這樣熟悉的目光在人群中佇立,目送著遠航的自己,凝望著那抹背影久久不肯離去。
對我而言,目送總是帶給我無盡的感動與點點希望。轉動時間的軸輪,多少珍貴的片段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從初中開始,我便遠離父母獨自住校,每次背上行囊遠行時,爸爸媽媽總是滿懷希望的送我上車,靜靜地佇立在那里,看著車輪慢慢滾動,目送著我漸漸遠去,他們一直站著,站著,就是不愿轉身離去。而我也從車窗里向他們揮手,依依不舍地看著他們,當他們的身影漸漸變小、漸漸模糊、甚至消失的時候,我可以想象,他們或許還沒走,但也看不見我所乘坐的汽車了吧。接下來的日子,他們大概就一天一天算著孩子再次回來的日子,而我也期待著,下次回家能遠遠看見那個在門口守望的目光與身影。
。時間的輪軸繼續轉動著,一轉眼我的孩子也上學了。每當上學時,我送孩子到校門口,目送著他一個人背著大大的書包,蹦蹦跳跳地走進校園,看著他的身影逐漸變小,直到消失。這一刻,我才真正懂得,心里即使有萬般的不舍,也只能目送到此,因為人生的很多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一次,當他一個人緊張地越過川流不息的車輛,安全到達馬路對面時,然后,他回過頭向我揮揮手,給我一個微笑,一股暖流瞬間在心間流淌,我也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和微笑,也許他是用這樣的背影與回眸告訴我“不必追。”
而每當放學后,我也靜靜地佇立在校門口,守望著孩子走出校門的身影。我們是如此熟悉對方,在上千個孩子涌出校門時我總能一眼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個,而孩子也總能在千萬聲呼喚中辨別出我的聲音,并準確定位,當我們的目光交匯到一起時,我們是那樣的幸福。
生命,就是由這許許多多的目送和回眸編織而成,它連接著生命的序幕與尾聲。有期盼的目光為你追逐,有溫暖的身影為你守望,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我越來越感到,我們都在走著重復的路。我們走著父母走過的路,孩子又沿著我們的腳印一路走來。
也許現在的人都在不停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很少回頭看看身后父母。但是父母卻從不埋怨自己的孩子,他們理解孩子的追求,他們只會在孩子偶爾的轉身中叮嚀幾句:有空就回來看看;他們只會靜靜地守候著,期待著孩子再次回家的身影。那就在他們滿眼不舍的目送中,在他們望眼欲穿的守望中,回眸吧。趁我們現在眼睛還看得見,趁頭還扭得回,趁熟悉的身影都還健在,匆匆人生路上,讓我們多幾次這樣的目送與回眸吧。
目送讀后感篇四
最近,我閱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書某些地方寫得與我此時的心境居然有著許多相同之處,當然,如果你感興趣可以看看我的書評,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錄了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等等,在剛讀完第一篇的時候,我就不忍釋手,深深為之吸引,為之感動。
龍應臺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溫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著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溫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開篇點題之作。閱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臺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當時看這個篇章里女兒剛好上二年級,第一天開學她也是這樣頭也不回就跑進了學校。
第二段龍應臺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而我的父親卻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離去,成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寫《雨兒》一文時,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溫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著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卻因為種種事務,更是丈著她對我的愛,讓她獨處在家,心中的愧疚無時不作痛著。每月的抽出那點時間來到母親的家中,聽著她家家長里短的嘮叨,不管對錯都點頭應和著。
在作者清新細膩的文字里穿梭,我讀懂了太多關于愛的信息。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這些個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讀后感篇五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理解著母親的溫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或是有時在用餐鄙視著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樣才明白?”以自己相對前衛的思想,抨擊著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新潮流,排斥著母親發自內心的感慨,施行著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著關于母親對于人生的見解。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聽著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后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著女兒的回歸,疑惑著“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應對著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向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無奈,她永遠都不明白了。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期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但,她什么都不明白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父親。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記著故鄉,有著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以前,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里出丑――他開的車子不夠好。雖然他很想繼續把女兒送到校門口,但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愿望更重要。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以前,他會念著《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凄楚,會聆聽著《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向想去的地方。可滿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著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布滿了堅定、擔憂、不舍的堅定目光。只得看著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后頭,不能做什么,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著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這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于自己的親情。
目送讀后感篇六
天邊的云或淡或濃的飄著,像一團一一團一棉花糠似的,悠哉悠哉地趴在這藍色的席夢思上。合上被風翻一動的書,悵然所失地嘆了口氣。
真是不違應臺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許第一次并沒有怎么察覺到,但漸漸的,你會發現,你在他往后的生活中已無關緊要,甚至成為多余。因為在他的眼中,你只是個碰到什么事都大驚小怪的“鄉巴佬”或是一個茫茫人海中的礙物。
告別時都懶得說聲“再見”。
上天真的是很不公呵!它讓孩子在長大后忘記了你曾經對他灌輸的種種一愛一,而讓你一直天真的以為:孩子還 是和小時候一樣,會朝你撒嬌,講故事......誰都不知道所有都變了,沒了。只有上天。
那么,你說,你一生與幾個人說過再見并實現了呢?
很多時候,緣分盡了,多少個“再見”也彌補不了。
最后,你和他站在地球的兩端,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是啊,為何要再道一聲添與負擔的“再見”呢!
目送讀后感篇七
最近我讀了目送這一本書,它講了父母親情的故事。
這本書是一本回憶性的書,講的是作者在翻臥房的抽屜時,突然翻出來的一個紅盒子,然后展開的回憶。主要內容是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讀《目送》一書,讓人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父母與子女這一生到底是什么關系,應該如何處理父母子女關系是所有青年人都在焦慮的問題,隔代的文化差距,不一樣的年齡代溝都會使大部分人和父母親之間陷入矛盾的深淵。比如書中母親送孩子上學依依不舍的目送,還在走后仍然會想著他,這些無不體現著母親對于孩子的擔憂,哪怕是已經成年遠去上學的孩子。
讀完《目送》一書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雖然形式內容都有差別,但是它所表達的意義都是一樣的,同樣都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關系,不過不同的是《背影》是兒子看到父親背影所發出的感慨,這樣的作品也其實我們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善待親人。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龍應臺這樣別有用心的刻畫無非就是想將自己內心對于親人之間的那份情抒發的更透徹,在一條路上,如果有一個人在為你之路,及時碰到了挫折也會挺過去,那么就與這樣的人結伴而行吧。
《目送》不僅細致的刻畫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系,也讓許多人明白一個人在路上需要一個懂你愛你的人結伴而行。
目送讀后感篇八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撫平心中的焦躁,細讀龍應臺的《目送》。等一朵花開的時間,悟一場人生的別離。
目送,就是用目光送別離去的人。龍應臺的書里,寫了許多種目送。她目送著父親一步步走向了死亡。目送著母親一天天老去,直到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都不再記得。目送著兒子長大,看他從離不開母親成長嫌棄母親是個孩子。目送著朋友,目送著世間萬物的離開……字里行間滿滿的憂傷、寂寞與不舍。
或許人們提到《目送》,想起的總是那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可是通讀全文,我最喜歡的卻是那句“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可是我們總有一天會目送著父母、朋友、親人離去,若他們都離開了,孤身一人的我們是否會張皇失措?是否會悲痛萬分?生活總是會教會我們要珍惜當下,卻從沒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失去。或許面對著失去我們也只能是在心底寬慰自己、告訴自己總有一些路,要勇敢獨自闖吧。
書中的作者也曾獨行走過一條條或繁華或蕭條的道路,這種感受或許就是“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們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龍應臺的文字,時而如刀光劍影,時而卻溫柔婉轉。她的散文,細膩而深沉,或許反復品讀才可體會出其中蘊含的深意。
讀目送,悟出人生之珍惜當下,悟出失去時勇敢面對,悟出獨行之寂寞憂傷。
彈指一揮間,你竟已遙遠,青絲蘸白雪,來路生云煙。
目送讀后感篇九
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暖暖的,“對,就是這樣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達卻沒有抒發出來的感情。從《野火集》的桀驁犀利,到《孩子你慢慢來》的慈愛溫柔,到《親愛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發豐潤豁達,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情領悟。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為精彩,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暑假期間,我的女兒就由初中生蛻變成一名高中生,我的心情也由此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孩子去軍訓的一周里,作為母親——那種思念真是無法用文字所表達清楚!每天伴著班主任最后一條微信的發出而入睡,早上睜開眼的那一刻也是先看看微信的最新更新。基本上每天手機不離手,生怕拉掉重要信息,孩子每天在進步,我每天的惦記卻有增無減!特別是在最后階段中,老師讓學生寫下對父母所說的話時,我看到的是大氣、傳遞正能量的話語。我知道你是故意這樣寫的,為了是讓我放心。看到同班同學寫給媽媽的話:拿好冰鎮飲料,準時接我!眼淚瞬間留下來。其實孩子的內心也想撒撒嬌,說出心中的實話,但是你為了讓媽媽放心,才沒有真情流露。軍訓歷練了你,讓你得到了成長!這是你生命中一段寶貴的財富!也是讓我轉換角色的一段重要經歷。
一次次生命的輪回,為了不留遺憾,這父女母子間的情緣啊,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