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教學設計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一
1.學習作者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
2.抓住重點詞語,理清全文思路;
3.培養從大自然中發現美與領悟美的能力。
1.揣摩分析精彩的詞語、句子或段落;
2.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方法。
1.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一)懸測:閱讀標題,懸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速讀: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本文主旨: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濤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讀:潛心于作品之中,品味體會,理解賞析,分析作品都寫了哪些內容,是怎樣寫的,文章的藝術特色是什么,等等,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然后通過研討加以解決。
〔精彩段落〕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渾濁嗎?你好,溪流妹妹!你吟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兒,天空的好護士,你潔白的身影,讓憔悴的天空返老還童,露出湛藍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渾的男高音,純粹的歌唱家,不拉贊助,不收門票,天生的金嗓子,從古唱到今。你好呀,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奧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大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喂,云雀弟弟,嘰嘰喳喳說些什么?
1.這段文字運用了 、 、 、 修辭方法。
2.這段文字寫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們各有什么特征?
3.“抬頭望你,我想起了歷代的隱士和高僧。”這句話中的“你”指什么?作者善于聯想,由“懸崖”想到“隱士和高僧”,那么“懸崖”“隱士和高僧”有什么相似之處?
〔精彩段落〕
忽然下起雷陣雨,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喝醉了酒的人詩人在云頭朗誦,又感動人又有些嚇人。趕快跑到一棵老柏樹下,慈詳的老柏樹立即撐起了大傘。滿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沒有雨,卻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俯身凝神,才發現許多螞蟻也在樹下避雨,用手捧起幾只螞蟻,好不動情,螞蟻,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間,我們有緣分,也做了一回患難兄弟。
雨停了。幽谷里傳出幾聲犬吠,云嶺上掠過一群歸鳥。我也該回家了。于是,我輕輕地招手,告別了山里的眾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順便還帶回一路月色……
1.請概括上面第一節的.內容。
2.文中畫線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辭:
作用:
3.文中加點的“恩澤”一詞是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4.為什么說我和螞蟻“也做了一回患難兄弟”?
5.結尾的省略號改成句號行不行,為什么?
(四)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老師歸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要做到要言不煩。
1.排比、擬人、比喻、設問。2.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懸崖、云雀。山泉:清澈。溪流:潺潺有聲。白云:潔白。瀑布:雄渾而且高亢。懸崖:無言靜默。云雀:叫聲清純。3.懸崖 無言靜立
1.柏樹下避雨的情景。2.擬人、比喻 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山間景物的美麗情態,更能表達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贊美之情。3.這里指老柏樹的恩賜惠及作者,如雨澤潤物 表達了作者對老柏樹及山間萬物的感激之情。4.因為我和螞蟻一起在大樹下避雨,所以說是患難的兄弟,更能突出題目中的“友”字。5.不行,本文結尾用省略號,表明景物、情感均未絕,給人回味的余地;用句號則不夠深遠。
(五)學生歸納本課的學習要點,按照“研討與練習”的要求,寫出學習心得。
(六)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十、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
李漢榮
山中的朋友
古橋
大樹
出門去山中訪問 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懸崖、云雀 回家
石頭、落葉、小花
樹下避雨 柏樹、螞蟻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二
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山中訪友》是一篇詞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學時以“審美”為切入口,按照美的規律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設計,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設審美的閱讀情境,喚起學生的美感情趣,使學生獲得美感體驗。在具體的教學中以課文為本,以緊扣品讀字句為前提,領著學生在誦讀中發現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發美的心聲,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
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鑒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四、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步驟
一、走近山中:
1、導入新課:
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百花爭艷的時節出去踏青訪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時還會留下一個好記憶。因此,我特地為大家請來一位導游,他是李漢榮作家。(課件顯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導滿懷好心情帶我們到“山中訪友”。(課件顯示課題)
2、播放課件《山中訪友》,學生觀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為下環節與文本交流打下基礎。)
二、走進山中: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件顯示問題)
(1)作者滿懷好心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誰?(學生答,師板書: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云、懸崖、瀑布、云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
(2)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為什么?(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為什么要以“山中訪友”為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3)學生暢談看法。
(4)教師小結: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并說一說喜歡的理由。
(1)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2)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意在讓學生于誦讀中,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學生可能找到的好詞好句有: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好象面對面地與老橋交談、傾訴,使得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更親切、更自然、更強烈。)
(2)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你躬著腰,俯身吻著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擬人手法,既抓住古橋形狀的特點,又寫出古橋鞠躬盡瘁為人類服務的奉獻精神。)
(3)走進樹林,鳥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喚”和“交換眼神”,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感覺特別的親切。)
(設計意圖:在學生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并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3、欣賞品味,領悟感受
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各樣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么?(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并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歡、最令自己感動的景物,欣賞領略語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為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于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著重朗讀,深入體會,再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于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為作者所贊揚的、被我們所喜愛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一種為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著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清澈純潔、充滿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給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啟迪,所以才讓我們這樣流連忘返吧。
(設計意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導學生朗讀美句佳段。
5、聯想創作: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贊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回應呢,試著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著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回應的話吧。
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后互換角色,再試一次。
②要盡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
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盡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設計意圖:小組中的交流與合作,這個過程體現了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橋爺爺!,你無怨無悔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抬頭望你,我就想起長征途中的老班長和舍己為人的老支書。
古橋爺爺:你好,我矗立在這里,看風云變幻,看人世滄桑,深感時光易逝,幾百年,幾千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孩子,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啊。
(設計意圖: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訪友時的“好心情”帶回了家。為答謝山中好友,他準備舉辦一個朋友聯歡會。為此,他特邀記者參加并準備會前接受采訪。如果你是記者,你有什么問題想采訪李作家?(教師扮演李作家,學生扮演記者開展采訪活動)
(設計意圖:一是教師因勢利導,適當滲透思想教育---要熱愛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二是活動中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總結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啟迪,我們可以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松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該愛護大自然。
五、布置作業
仿寫片斷《秋日的山中訪友》
板書設計
山中觀景(事)
山中訪友 擬人手法
熱愛自然(情)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三
《山中訪友》是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學生要通過四篇文章的學習,感受作者描繪的自然美景,感受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關系,從而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古橋、樹林、山泉?經過作者動情的敘述,這些自然界的朋友們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讀者的心中,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景,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3、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課文,想象文中的情景,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
1、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2、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①課前布置預習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②古橋的圖片,錄有風聲、雨聲、鳥叫聲、溪流聲等聲響的磁帶。
③制作的教學課件。
第1課時
(一) 導入
(1)導語: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 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天,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3)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
(學生可根據課題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語言流暢、完整即可) 師:讓我們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去拜訪作者“山中眾朋友”。
【設計意圖】設置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活躍課堂氣氛,導入新課。從文眼(課題:山中訪友)展開,結合課后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本文的線索: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揣摩欣賞文章精彩的句段、詞語。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和作者對話。
(二)整體感知全文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要求:①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②讀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
(2)讀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來)
(明確圖示)依次是: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云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
①在依次找朋友的時候,對照相應的段落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內容,在讀時糾正字音,將重點字詞讀準確并理解詞語意思。
梔(zhī)子 湛(zhàn)藍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聲望卓著)
津津樂道(形容饒有興味地談論)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子。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起,含義有相同之處。
②李漢榮先生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學生討論后明確: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默讀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一讀,組織交流。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山泉──“要我重新梳妝”;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白云──“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云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小結: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內容,整體把握整篇文章。朗讀時,結合多媒體創設情境氛圍,使學生如臨其境,在情境中體驗。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三)研讀與賞析
師:李漢榮先生是那么地熱愛大自然,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和他一起會晤我們的好朋友。請你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用“我喜歡,是因為”的句式說一句話。
(要求學生先將有關的段落有感情的讀一遍,然后再回答問題。) 結合學生的回答,逐一品讀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精讀段落:
1、古橋: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抓住“德高望重”一詞) (默讀畫句,讀后交流自己意見。)
師:對古橋,作者在敘述時人稱有無變化?如果有,請揣摩一下變化的原因,并思考變化時應注意的問題。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
師小結: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由第三人稱轉為第二人稱,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2、樹林里:作者不僅把林中的一切當做自己的朋友,當他進入樹林,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樹,生根長枝。請同學們讀一讀有關的句子,體會當時作者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生自由讀句體會)(抓住:“知己”“人樹相融”來理解)
師小結: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了一體。這是多么美妙的一種情境啊!從這種奇特的想象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再來讀一讀。
3、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這句話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請熟讀第五自然段。
(2)“哪個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體的朋友替換掉“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說?(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這山中的瀑布、懸崖、溪流,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么了?
(2)通過朗讀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潔白和寧靜、云雀的欣喜和歡樂。(播放磁帶,通過聲響帶給學生最真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朗讀感悟。)
(3)面對著我們熱情的呼喚,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一位朋友,將他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
“ ”
教師隨意讀某一位朋友的話,指學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讀整段話:同桌對讀,師生輪讀。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設計意圖】本設計著力讓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讓“學生”唱主角,讓“讀”唱主角,將有形的文字變成有聲的“音符”,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感悟自然的靈性,感悟作者描繪的自然美景,感悟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關系,從而產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得出 “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系”這樣的結論,使學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四
1、積累字詞,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精美的語言,揣摩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欣賞品位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位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
情境教學法、討論法、探究法。
1課時。
多媒體。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⑴你能讀準下列紅字的讀音嗎?
⑵根據所給的解釋說出詞語。
2、聽朗讀錄音,思考問題:
⑴作者在山中都訪問了哪些朋友?
⑵(按照順序找)他是怎樣稱呼這些朋友的?
三、探究
1、賞析交流:
⑴靜心默讀,大膽想象。你最喜歡山中的哪位朋友?
⑵交流:
①請你飽含感情地朗讀。
②然后說說你喜歡這位朋友的原因或在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怎樣的啟示。
2、探索活動:(小組討論)
⑴作者為什么要把進山看風景稱為“山中訪友”呢?
⑵這表現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體驗反思:
尋找美、體驗美與作者心靈對話。
四、拓展延伸
放飛心靈,為您的自然朋友寫幾句贈言。
五、總結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五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學習作者運用畢業、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感受作者對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掛圖。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檢查自學情況
四、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聯系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圈出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
一、復習導入
二、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三、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四、你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
五、在理解的基礎上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六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清爽、吟誦、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描寫的境界,激發學生類似體驗,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來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悟作者充滿詩意的畫面。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并熟讀;搜集古橋的圖片。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風聲、雨聲、鳥叫聲、溪流聲等聲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一)談話導入。
1.導語: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江南之春如詩如畫,扣動過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愛、溫暖如春,真是個理想的境界。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李漢榮先生的《山中訪友》又怎樣呢?古人有梅妻鶴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為友之境界。那是一個神奇而美妙的童話世界!物隨心變、景隨情遷,讓我們帶著好心情走進去吧!去領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并質疑。
(二)預習探究
1.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呢?自由輕聲讀課文。(用筆做上記號)
2.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看了一路美麗的風景,可作者為什么卻說成“山中訪友”?這樣行文有什么好處?
二、合作交流
1.交流生字詞的讀法,匯報好詞,集體品讀。
清爽、吟誦、唱和、陡峭、挺拔、精致、蘊含、奧秘、俠客、瀑布、身軀、邀請、俯身、凝望、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
2.李漢榮老先生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了“山中訪友”? 在山中都拜訪了哪些“朋友”?
3.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組織交流。
三、品讀體驗
請同學們再一次跟隨作者去探訪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認真讀讀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寫在句子的旁邊,再和同學交流劃出的句子。
(一)古橋
課件出示: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1.作者為什么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是老橋?(因為在作者的眼中老橋就如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
2.老橋的“德高望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時間長,望重。從“歲月悠悠”這個詞可以理解到也許老橋站的時間不止幾百年也許時間更長,所以它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名望。
(2)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唯有你依然如舊。”
(3)總結:這一弓腰、一俯身就是幾百年啊,這幾百年中,橋上的人(悲歡離合),水中的魚(由小魚長成大魚),空中的月(有陰晴圓缺),都不斷地變化著、更新著。只有老橋這樣堅韌不拔地弓著腰、俯著身為人類服務著,像這樣才稱得上“德高望重”。
3.自由讀,想象并說說這座古橋的模樣。
課件出示古橋圖片,思考:作者面對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橋他聯想到了什么?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形象地寫出石橋的古老滄桑,暗示了古橋所發揮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對于古橋的一片情深)
4.讀讀句子,請想象一下,這座古橋在幾百年的歷程之中,它馱過了哪些人?在它的身上曾經發生過了哪些事?
5.談談你對“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這句話的理解。
(二)樹林里
課件出示:
1.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
2.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1)作者在這里用了什么表達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默讀,想象作者描寫的情景。
(3)同桌互讀,交流對這段話的體會。
(4)指名匯報對這段話的理解。(豐富的想象;寫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小結: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么美妙的一種情境啊!從這種奇特的想象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再來讀一讀吧!
(三)山中的一切
1.課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內容。
(1)“哪個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體的朋友替換掉“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說?(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這山中的瀑布、懸崖、溪流,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2)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么了?
(3)通過朗讀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潔白和寧靜、云雀的欣喜和歡樂。(播放課件,通過聲響帶給學生最真切的感受,促進學生的朗讀感悟。)
(4)面對著我們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其中一位朋友,將它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隨意讀某一位朋友的話,指學生作答。
(5)有感情地朗讀整段話:同桌對讀,師生輪讀。
2.讀第六、七自然段。
(1)細讀,思考:作者看到落花與落葉聯想到了什么?
(2)如何理解“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3.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四、鞏固延伸
1.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下來。
2.推薦閱讀:《綠山墻的安妮》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板書
出門訪友
山中訪友 拜訪老友(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等)
告別朋友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我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境界,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完美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2、難點: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學習運用。
教學準備:
①課前布置預習本課字詞,熟讀課文。
②制作教學課件。
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語: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日,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齊讀課題。
3、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
師:讓我們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李漢榮先生走進山林,去拜訪作者“山中眾朋友”。
1、自由讀課文,要讀正確流利。
2、自學生字詞。
3、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
4、這篇課文的主要資料是什么?
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1、檢查自學生字詞情景
(1)、指名讀課文,糾正讀音。
(2)、字音:梔子旋轉汩汩唱和湛藍
(3)、重點詞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聲望卓著)
津津樂道(形容饒有興味地談論)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貌。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齊,含
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一樣之處。古人有一說,動聲叫吟,長言叫詠。
2、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明確圖示)依次是: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
云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
3、這篇課文的主要資料是什么?
小結: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
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1、山中訪友
老橋樹林山泉溪流
瀑布懸崖白云落花
落葉雷雨巖石
第二課時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山中訪友》。
2、作者拜訪了哪些朋友呢?一句話,就是──山中的一切。
3、下頭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用心去讀課文,想想從哪些語句中能夠感受出“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用筆劃一劃,在旁邊寫一寫你的感觸。
設計意圖:抓住文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制造一種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引發學生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同時也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1、學生自讀課文,劃一劃,寫一寫,和同桌交流交流。
2、思考:從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1、從哪些地方感受出了“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學情預設:結合學生的回答,逐一品讀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資料。)
a“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⑴談談你讀了這段話后的感受。
⑵當你讀到“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的感受是什么?(古老)指導個人讀,讀出橋的古老。
⑶當你讀到“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對岸”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各種各樣的人從橋上走過。)指導個人讀,讀出橋的默默無聞。
⑷是啊,這是一座古老的橋,這是一座度過許多人的橋,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在你的凝望里,人影──,在你的凝望里,魚影──,在你的凝望里,月影──。(師導讀)
⑸讓我們一齊邊讀邊想象橋的畫面。
⑹此時此刻,你想對橋說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創設具體的語境之后,學生才有話可說,體驗深刻,有了體驗,學生的朗讀才有感情。
b“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于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我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⑴你讀了這段話有什么感受?
⑵讀了這段話,哪些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⑶(當學生說到“呼喚”時)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這呼喚聲。(多媒體播放鳥鳴聲)從這呼喚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當學生說到“眼神”時)讓我們也與露珠交換一下眼神吧。(多媒體播放露珠的圖片)從這眼神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溫馨、深情)并指導深情地朗讀。
⑷讓我們一齊來深情地讀一讀。
【設計意圖】多媒體的運用要為理解文本服務,播放鳥鳴聲、出示露珠、圖象,為的是喚醒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讓他們有更深刻的體驗。c“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喂,淘氣的云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么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⑴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么了?
⑵經過朗讀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潔白和寧靜、云雀的欣喜和歡樂。
⑶應對這我們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一位朋友,將他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感情地朗讀整段話:同桌對讀,師生輪讀。
【設計意圖】經過朗讀感受作者將要溢出來的滿懷的真誠和喜悅,并體會作者用語的親切,恰當。說話訓練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細膩的感情,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d、(導讀)在作者的眼中,山中的萬物都是有情的。“揀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拾一片落葉,細數精致的紋理,我──;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
⑴讓我們也跟著作者與大自然進行心于心的交匯吧,(放輕緩的音樂)只要你用心,你會聽到很多很多,看到很多很多,感受到很多很多,你的心會跟大自然貼的更近。感受到了,就用筆寫一寫。
如:(出示)捧一捧山泉,讓她從指間淌過,我感受到了;掬一方泥土,輕輕揚起,我感受到了。
【設計意圖】用音樂來渲染鋪墊課堂氣氛,感受自然氣息。在此基礎上經過讀寫結合,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又使學生的寫作本事得以提高。
3、還有哪些句子讓你深深感受到“我”與“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相機出示: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呢?
⑴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這”指什么?恩澤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⑵帶著你的理解讀這句話。
讓我們經過朗讀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吧。
同學們,今日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齊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
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啟迪,我們能夠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松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當愛護大自然。
1、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
2、選擇自我熟悉的一處景物,運用想象,摹仿文中的寫法寫一個片斷。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八
1、學習生字詞,讀通課文,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2、抓住重點詞語,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鑒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重點: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難點: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學習運用。
1、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文中有很多句子體現了作者超凡的想象力,而且韻味十足,得讓學生反復地讀。
2、文中多處運用了想象、比喻、擬人等描寫,可結合課文的學習指導學生的朗讀和練筆。
3、課文學習的切入點很多,本設計抓前后兩處帶著(回)滿懷的好心情展開教學,教師還可以從課題中的友直接切入學習。
4、文中描寫各種景物時的寫法有些類似,教師可以采用舉一反三法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教學,不要面面俱到,逐段分析
學習主線
抓住文中一前一后的兩個帶著(回)滿懷的好心情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和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感情,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美,從而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1山中訪友
老橋
帶著好心情
樹林
帶回好心情
山泉
熱愛大自然
預設教學流程
揭示課題后,問:看了課題,你覺得作者可能去山中訪問誰?
1、引導學生欣賞課文配樂朗讀,組織交流:作者去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2、學生反饋,教師板書。
3、自由讀課文后,師出示幾組詞語:
德高望重 津津樂道 依然如舊
汩汩 瀑布 梔子花 犬吠 恩澤
細數 唱和 旋轉
①自由讀指生讀,正音齊讀。(注意第三行多音字的讀音。)
②引導理解詞語恩澤,誰來給它找個近義詞?
③你能結合課文給將成語補充完整嗎?
德高望重的()
津津樂道的()
依然如舊的()
引入:作者帶著怎樣的心情去訪友,又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回來的?
1、指名讀第2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指名回答。
2、從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到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你感受到了什么?
3、從這兩段的哪些詞語中你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好心情?(品味:一路月色犬吠、歸鳥的環境襯托描寫的作用)
文本內容:第3自然段
引入:作者的好心情源于什么?你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和這些朋友的深厚感情?
1、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2、反饋交流。
3、作者形象地把橋比做什么?什么叫德高望重,為什么把橋比做德高望重的老人?
4、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橋的德高望重?
5、讀著這些詞句,想象一下,古橋在幾百年歷程中,都馱過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事?
6、雖然經過歲月的洗禮,可是古橋依然屹立著。這正是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齊讀)
7、小結:小結: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文本內容:第4自然段
1、你能用你的朗讀帶大家走進這片熟悉的樹林嗎?
2、當作者還是孩子時,曾在這兒做什么?當他成年時,他又會在這兒做什么?
3、因此,樹林里的一切是怎么歡迎我的?
4、作者為什么會有把自己變成樹這么奇怪的想法?
5、師: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了一體。這是多么美妙的一種情境啊!從這種想象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再來讀一讀。
文本內容:第5自然段(自由讀)
操作步驟:
1、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你能給句子換個說法嗎?
2、作者分別是怎么和山中的一切打招呼的?你能給它分類嗎?
3、你從作者不同的招呼中讀出了什么?
4、你是否也有類似的體驗?說一說。
4、小組合作朗讀,感受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景物和作者的深厚感情。
5、想象寫話:
我還山中的()打招呼:
預設教學流程
1、課文實際上是寫作者去山上觀賞景物,為什么卻以山中訪友為題,你從題目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學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1《山中訪友》
邀( ) 清爽( )拜訪( )依然如舊( )知己( )
()的山泉
()的溪流
()的瀑布
()的白云
()的云雀
()的雷陣雨
1、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2、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
3、我腳下長出的根須,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4、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
5、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
6、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還記得家鄉的橋嗎?還記得家鄉的石板路嗎?或者家鄉的小河讓你念念不忘?請選擇一種景物,模仿課文中26自然段中任何一段的寫法,來當一回小作家吧!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九
《山中訪友》是一篇散文。里面所提到的“友”并非我們生活交際中的朋友,而是在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此文章用的是擬人的表現方式,以此來增強人與自然的親切感和依賴感。
1、課文中出現的生字及詞語。
2、列出“我的朋友”都是誰?
3、“我的朋友”與我的交流方式。
1、山林情景的描寫。
2、我是怎么與“我的朋友”進行交流的?
3、擬人方式的表現在何處?
1、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問他們:
在閱讀本課文的過程中,你的心情如何?
2、讓學生討論:
山中的朋友指的是誰?
3、一一將學生所列出的朋友板書在黑板上。
4、讓學生根據黑板上所列出的朋友進行描述。
5、讓學生在課文中將與剛才所描述的語言對照課文上的語言,以此增強對文章的識記和理解。
6、讓學生討論:文章為什么要擬人的藝術表現方式?
7、叫學生把文章中的優美句子畫出來。
8、課堂練習:讓學生模擬書本上所描寫的情景與對話,同桌之間進行模擬表演。
9、作業布置:把文章的生字及詞語進行造句。
我在上完這一課書后有著深刻的`教學反思:
1、學生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但是他們體會不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深刻用途。
2、學生的閱讀速度比較慢。
3、在對情景的模擬表述方面,學生的模擬性的口語表述能力不強。
我的《山中訪友》教學設計也以人與自然的親切和諧感出發,讓學生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體會到身至大自然的舒適感與幸福感,喚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時讓學生在欣賞文字帶來的美妙感覺中,能夠學會新字新詞語。在教學過程給我的反思中我也明白了今后教學的方向。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十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的表達的方法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有感情地讀課文中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課時
學生讀通課文,初步理解課文。能理清文章的脈絡,初步學習文章的主要內容。
1、教師板書課題“山中訪友”,學生讀題。
引導問題:
t:讀了“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如果讓你來寫這個題目,你會寫些什么?
2、學生自由讀課文后辯體。
讀書要求:
1讀通課文,不加字,不減字,不錯字。
2讀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來多讀幾遍。
1、小黑板出示下列詞語,學生練讀:
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樂道、別有深意
2、學生再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根據下列提綱給文章分段。
提綱:去訪回
2、學生再讀題。由題引發學生讀文本的欲望,初步學習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導問題:
t1:“我”去山中訪了那些朋友?這些朋友有什么特點?你從文章哪些句子中讀出的?(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老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落花、落葉、巖石……)
t2:老師為什么在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號呢?你從文章哪兒讀出來的
3、出示重點句子: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引導分析:
t1:這個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個什么句式?
t2:聯系上下文,這個句子還是一個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課外再讀課文三遍。
2、完成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書寫訓練。
3、讀課文,在下列括號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懸崖
( )的身軀 ( )的白云 ( )的峽谷 ( )的紋理 ( )的儀式
1、山中訪友
老橋 樹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懸崖 白云 落花
落葉 雷雨 巖石 ……
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1、學生讀題。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所學,知道課題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導學生圍繞“朋友”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引導問題:
t1:在本節課深入學習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討論一下:在我們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怎樣才能稱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間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而發生感情。3交往:互相來往。
t2:你愿意與什么人交朋友呢?
議議
說說”的形式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課文。
1、品讀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學習,通過重點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學習作者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引導問題: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樣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法?讀讀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繪的景象。(注:總結落在文中“好風景”一詞)
2、學習文章第一部分,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撞”這詞來理解“好心情”,通過理解“好心情”來理解作者文章開始所表現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輕快與向往之情。
3、學習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時的“好心情”與文章開頭之處“好心情”的不一樣,而升華主題——感恩(熱愛)自然。
4、學生在讀題。理解“訪”所包含的情感。(訪:拜訪;訪問。拜訪:敬辭,訪問。)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完成練習冊相應訓練題。
3、把下列句子換一個說法,使句子意思不變。
1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2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難道不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4、預習《2、山雨》
1讀課文三遍。
2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自己后試著結合課文理解。
3畫出你認為的好詞好句,并摘抄在你的詞句積累本上。
1、山中訪友
老橋 樹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懸崖 白云 落花 好風景
落葉 雷雨 巖石 ……
好心情
《山中訪友》文質兼美,備課中,我一直對文章6、7自然段的教學安排苦惱,總覺得不好處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上課在即,我決定弱化處理——既然沒有合適的,就先放著,讓學生自主感悟吧。盡管這么安排了,但內心總無法安然。
今天上完課,我坐下來反思教學。突然發現了6、7自然段的奧秘。原來原因來自于我的思想禁錮在了參考書之中,課文沒有鉆研通透。我對課文的理解僅停留在“友”的內外美,忽視了自我部分。原來課文第二部分有三個層次:
一、“友”的內秀,如老橋的德高望重,樹林送來的的無邊清脆。
二、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它們為我展現了一道道“好風景”,這是朋友們的外在美。
三、我生命的覺醒。我嗅到了自然的芬芳,看到了生命的奧秘,感受到自然的恩澤。而6、7自然段就是第三層意思的集中表現,它的意義遠遠高于前兩層。
可惜,已經上過的課不能再為這些學生重演。對于他們,這篇文章為我留下了遺憾。我想,下屆學生會感謝他們的。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十一
【知識與本事】
解決生字,理解并掌握“陡峭、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學習作者描述大自然風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自然環境的優美,體會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培養審美情趣。
【重點】
品位優美語言,學習描述大自然的方法。
【難點】
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一)談話設疑,導入新課
由題入文,提問學生是否有自我在山中游玩的經歷,山上有哪些景物是令自我難忘的,讓大家互相交流、談論。(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字典查清字詞,同桌之間能夠互相正音。
2、教師示范讀,讓學生跟讀并且體會情感基調。
3、學生默讀課文同時給課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確:第一部分(1—2自然段):訪友時間、環境、心境。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訪友情境,對“朋友”感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告別“朋友”。
(三)抓住重點,深入研讀
1、抓重點詞句,體會感情
①“滿懷的好心境”
明確: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在大自然之中尋訪的心境十分好,包含著對大自然的熱愛。
②“情深”
明確:道出了作者對大自然感情的深刻。
③“這山中的一切,哪一個不是‘我’的好朋友”
明確: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它們像我們的朋友一樣能夠和我們溝通交流。作者進山看景,自然就成了“山中訪友”,體現了在作者心目中,人類和大自然是應當并且能夠和諧相處的。
2、小組學習
①理解題目含義
明確:在作者的眼中,自然界的萬物都能夠和人類和諧相處,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我的朋友,作者對他們是尊重的,所以到山中去探訪也就變成了“山中訪友”。
②賞析修辭手法(小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修辭手法并且共同探討運用修辭的好處)
例如:高大的樹木,你撐著一把巨傘,是讓我停留腳步休憩嗎(比擬)
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排比)
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比喻)
(四)拓展延伸,理解難點
文章第五段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見所聞,那么,能不能仿寫這一段,把你在某一個地方的見聞以及感受寫出來呢,讓我們動手試試看吧。
提示:開放性問題。
(五)總結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據時間進行刪減)
讀完本課對你有什么啟發
明確:我們要像作者學習,珍惜自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諧相處。
(六)課后作業
探訪大自然,并且用畫筆記錄下你的獨特發現。
板書設計
(略)
教學反思
本文作者描繪各種好友時用到的修辭手法-擬人,需要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需要多結合寫作進行練習。作者的情感是學生體會的難點,需要學生多讀多悟。
六年級語文《山中訪友》教學設計4
讀思結合,讀提出不同要求,用思來層層遞進的理解課文。
導入: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李漢榮的一篇很別致的散文《山中訪友》,請同學們猜一猜,作家將要拜訪的朋友是什么人呢?——讓我們走進這篇別致的寫景美文吧!
活動一:靜靜地默讀。
1、默讀要求:不出聲,靜靜地沉浸在作者所描繪的大自然中,走到作者的心里,并隨手用筆勾畫出作者拜訪的朋友是哪幾位?
2、交流:①誰能說一說作者拜訪了大自然的哪些朋友?②這些朋友是按什么順序出現的?
寫作秘密:根據作者游覽與觀賞的順序相繼出現,這叫“移步換景”。這種方式經常用于參觀游覽類的文章。
文章寫作思路:訪友——會友——別友。會友部分對每一位朋友都有一個親切的稱呼。
活動二:深情地朗讀。
1、朗讀要求:仿佛你就是熱心的李漢榮,仿佛就是你在親切地與這些朋友說話,仿佛你也是在與山中的這些自然界的朋友親切地交流。(哪些位同學愿意來讀給大家聽?)
2、交流:本來是作家“進山觀景”,可是為什么要說成是“山中訪友”呢?
大自然是人類的家園,作家在呼喚人們要尊重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活動三:傾心地選讀。
1、選讀要求: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段落,并要準備說一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2、老師示范:我最喜歡的是第三段,這是作者拜訪的第一個朋友,這座老橋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不愧是德高望重,在你的身上,我跟作者一樣體會到:做人要有向你一樣持久而堅韌的靈魂。(請同學們繼續從后面的內容中發現喜歡的段落和朋友)
3、變角創作:假若你是文中的一個動物或植物,當你聽到作家對你說的這些話時,你會如何向他傾吐你的心聲呢?
示例:懸崖:“孩子啊,有多少人從我這陡峭的身軀上跳下去。你可不像他們一樣,把生命看得如同草芥呀!生活多么美好,我相信你會活得多姿多彩。”山泉:“游人朋友!魚兒每天都在我的懷抱里游來游去,跟我一起唱和,還常常有游人同我一起留影呢!我可快樂啦!”
尾聲:我在這節課的開始時說這是一篇“別致”的寫景散文,你能簡單地說一下它的別致之處嗎?(關鍵詞:第二人稱、童話世界、作家飽含愛心……)
收束:如果說愛心是動力,想像力是大船,童心是航標,好奇心是舵手,那么就讓我們的“心船”駛向大自然吧。如果我們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用好奇的眼光,用豐富的想像力,用飽含愛心的聲音,與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對話,那么就會有美景在胸的情懷。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掌握選取不同角度進行對比閱讀的方法
掌握第二人稱的表達效果,感受文章生動形象、自然靈動的語言
教學重點:掌握選取不同角度進行對比閱讀的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第二人稱的表達效果,感受文章生動形象、自然靈動的語言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學
農耕——畜牧文明海洋——游牧文明
崇敬親近自然恐懼征服自然
《詩經》《離騷》《希臘詩話》《圣經》
2、今天我們學習的兩篇文章《山中訪友》《溪水》雖為現代散文,但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學向往自然、親近自然的文化基因,表現中國人特有的在自然中靈動和諧美妙的詩化的生命體驗。
因為兩篇文章具有相似的主題和語言風格,因此,對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就有了一定的基礎。今天的學習主要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進行對《山中訪友》和《溪水》兩篇文章進行對比、評價。在對比與評價之中,揚長避短,吸收對我們有益的養分。
二、限制性對比閱讀
1、默讀《山中訪友》《溪水》,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之處,完成下表。
《山中訪友》
《溪水》
表現對象
使用人稱
表達情感
主要修辭
行文線索
2、自主完成后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完成小組最終版本并交流
第二人稱表達效果:
①、更直接
②、更自然
③、更親切
1.增加親切感,這種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對我們娓娓而談一樣,無形之中拉近了讀者的距離。
2.便于對話,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強感染力;用于物,有擬人化效果。
三、拓展性對比閱讀
1、請你再次閱讀《山中訪友》和《溪水》這兩篇文章,著重感受兩篇文章的語言特點,嘗試結合具體的語句或現象,從語言表達效果的角度對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
2、自主閱讀,整理成書面文字
3、小組交流
4、發表意見(每個小組中從未發表過的的同學)
參考意見:擬人、比喻、奇思妙想是兩篇文章兼備的特點,但《山中訪友》略顯造作夸飾,不如《溪水》的靈動自然。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十三
1、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資料,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3、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4、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閱讀標題,揣測文章的資料,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境”,帶著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資料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先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云——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凈、無雜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境”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么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可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我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活力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樣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作者“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境”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能夠向同學質疑,也能夠向教師質疑,構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當你帶著好奇和簡便愉快的心境讀完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并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山中訪友教學設計篇十四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讀課題,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作者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像,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作者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云——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凈、無雜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歸鳥——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為什么卻說成“山中訪友”?
作者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么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作者“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并且,你還會感悟到作者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游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為角色,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