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對聯圖
"詩鬼"李賀的一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千多年來引起了世間蕓蕓眾生之共鳴,惹得無數文人名士紛紛的借用。然而這一千古名句,到了不同人的作品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意境,悲涼凄美、纏綿悱惻、幽怨惆悵......甚至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曾借此名句。
《金銅仙人辭漢歌》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因他詩文被譽為"鬼仙之辭",所以有"詩鬼"之稱。李賀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而且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為后人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憶秦娥·千里草》萬俟詠
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
這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令我們看到了一種不一樣的美。
《河滿子》孫洙
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馀音。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水登臨。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黃葉無風自落,秋云不雨長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這里,又成為了一種人生悲歡離合的惆悵,并將“惆悵”表現的淋漓盡致。
《減字木蘭花》歐陽修
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
“天若有情天亦老”在這里,又成為了一種纏綿悱惻、細想前歡的無盡追憶。
《行路難·梅花引》賀鑄
縛虎手。懸河口。車如雞棲馬如狗。白綸巾。撲黃塵。不知我輩,可是蓬蒿人。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顛。不論錢。誰問旗亭,美酒斗十千。酌大斗。更為壽。青鬢常青古無有。笑嫣然。舞翩然。當壚秦女,十五語如弦。遺音能記秋風曲。事去千年猶恨促。攬流光。系扶桑。爭奈愁來,一日卻為長。
這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又被抒寫為慷慨悲涼、人世滄桑之意境。
《蝶戀花》元好問
春到桃源人不到。白發劉郎,誤入紅云島。著意酬春還草草。東風一夜花如掃。過眼風花人自惱。已□尋芳,更約明年早。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元只無情好。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而“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千古名句,也被一代偉人毛澤東運用到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之中。此詩氣勢恢宏,語言鏗鏘有力,詩中既有“追窮寇”深奧的軍事哲理,更有一位偉大革命家、戰略家的膽識與氣魄。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一千古名句,古代的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為上聯,以求下聯。在所有的下聯之中,當屬宋朝石曼卿的"月如無恨月常圓"最佳。此聯一出便技驚四座,天若有情,天亦會老。月若無恨,夜夜常圓。不僅詞性聲律恰相對仗,而且意境深遠,與上句兩相聯配,自然的融為了一體。
當然也有人對出了下面這樣搞笑的下聯:
上聯:天若有情天亦老
下聯:人若有情死得早
橫批:情何以歸
傳統文化做得如此娛樂,如果讓下一代人誤用,情以何堪?
這里有一千古名句似對聯:踏花歸來馬蹄香,如何對上聯
閹羊惹得身手臭,
踏花歸來馬蹄香。
閑情偶記,對聯
聊齋故事
曲苑雜壇
快樂養生
閑情偶記是清著名戲曲家李漁寫的關于健康養生的書。書中主要講的是各階層人士在飲食、勞作、運動中如何快樂健身和養生的學問,深受社會各階層和普通民眾喜愛和歡迎。
圖中這副對聯怎么讀
謝悟空邀答!
這是測試眼力見啊。不過包涵啊,本山人正在閉關修煉,功德尚未圓滿。火眼金睛功才練到第五層,正是見物不是物,茫茫滿眼全是霧的境界。張開凡塵拙眼,時下也只識得那帶色“對華亭”三個凡繁之字,至于辨識秋風于毫末,識別蝌蚪仙書之神功,還需本山人修成余下八層功夫,待練就火眼金睛出關后,任你十里八里的文字也會意念讀出,那時再回答你便了。請耐心等待,本山人入定練功是也。
對聯,煙鎖池塘柳
酒銷萬古愁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早就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