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文庫?文獻編》背后的故事:尋覓原始文獻,10萬種書目中精選5000種
【編者按】2023年,由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的全省性文化發展戰略工程——“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正式啟動,計劃用10年時間,編輯出版3000冊《江蘇文庫》,《江蘇文庫》由《書目編》《文獻編》《精華編》《史料編》《方志編》《研究編》六個部分組成。6年時間過去,各編進展情況如何?今起,新華日報·交匯點推出“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追蹤,了解《江蘇文庫》最新出版成果。
教化有根,斯文有脈。千百年來,中國人發展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源遠流長的古典文獻學體系,形成了悠遠深厚的人文傳統。《文獻編》是《江蘇文庫》中體量最大的一部分,收錄歷代江蘇籍學人的代表性著作5000多種,呈現“文化江蘇”的整體景觀。近日,記者采訪了《文獻編》編纂團隊,了解《文獻編》的特點和編纂背后的故事。
下設經史子集四部,已出版257冊
《文獻編》主編為江蘇省文史館館長、《江蘇文庫》學術指導委員會主任周勛初和南京大學教授程章燦,采用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編排。
據程章燦介紹,四部的負責人都是學識淵博、造詣很深的學者。經部主編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王鍔教授。王鍔教授精通禮學文獻,他與方向東教授一起整理的《五禮通考》榮獲了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十屆中國出版集團出版獎特別獎等重要獎項。史部主編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武秀成教授。武教授長年鉆研史部文獻,還是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項目之一“《新唐書》點校修訂”的負責人。子部由南京大學文學院趙益教授負責。趙益教授擅長道教和數術類文獻研究,并在文獻學理論方面有獨到見解。集部由南京大學文學院徐雁平教授負責。徐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為明清家族文學、書院文化、日記研究等。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赫兆豐擔任文獻編科研秘書,負責項目日常工作。
“江蘇是人文薈萃之地,文化學術繁榮發達,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淵藪。兩千多年來,積累了豐厚的文獻資源,形成了深厚的文獻傳統。這5000多種著作是從近十萬種江蘇現存古籍中擇要選優的結果,兼顧學術性和文獻性,涵蓋各時段及各學科門類。《文獻編》為所收各書撰寫一篇提要,介紹其作者、版本、學術源流及其文獻文化價值,列于各書卷首。”程章燦介紹說。
從區域來說,收錄的文獻以現行江蘇省行政區域為準。歷史上曾屬于江蘇而今分立或劃歸其他省市(如錢大昕、王鳴盛等人的里籍嘉定,今屬上海),一般不予收入。原籍不在江蘇,而長期在江蘇生活的學人,則酌情收錄。
從時間來說,集中呈現自歷史開端至1911年出版的江蘇文化文本,1911年以后至1949年以前江蘇籍學人的少量文言著作,酌情收錄。
此外,只收錄文字作品。歷代江蘇籍學人的書畫散頁或書畫作品集、碑刻拓片,一般不收,但書畫題跋文字集、金石文字匯編及其考釋等著作摘要收錄。
據介紹,2023年2月,江蘇文脈整理與研究工程正式啟動。經過兩年六輪的選目工作,文獻編于2023年推出了第一批成果38冊(經部總類、易類38冊),收書117種(經部總類、易類117種)。至2023年,《文獻編》共計出版257冊,收錄文獻676種。
盡量使用第一手的原始文獻
《文獻編》最大的亮點是什么呢?程章燦介紹,本編大部分底本來自圖書館采集掃描,盡量使用第一手的原始文獻,其中又特別重視稿抄本、名家題跋本。
2023年出版的史部正史類中有沈欽韓的《后漢書疏證》,沈欽韓是江蘇吳縣人,清嘉慶年間舉人,精史地之學,長于訓詁考證,以《兩漢書疏證》最為精博。
“當時團隊已經獲得了一個三十卷的刻本,這也是學界通用的版本。但是史部主編武秀成老師在審讀提要時發現上海圖書館藏有《后漢志疏證》的手稿本,還藏有《續漢志疏證》的手稿本,實際上都是《后漢書疏證》的手稿本,可以補充三十卷刻本的不足,就提出要復制上圖的兩種稿本附于刻本之后。”赫兆豐告訴記者,“為此,我們緊急聯系上圖復制稿本,終于在圖書出版之前得到稿本,并如愿收到《文獻編》中,為研究沈欽韓的《后漢書疏證》提供了全新的資料。”
據赫兆豐介紹,2023年出版的集部別集類收錄了徐樹丕(江蘇吳縣人)的《杜詩執鞭錄》,這是清初江蘇杜詩學的一本重要著作,但是此書只有南京圖書館館藏的一部稿本傳世,曾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十分珍貴,從未影印出版過。團隊積極與南圖溝通,終于獲得了此書的稿本,這個稿本上還有翁同龢、翁之繕的題跋,別具價值。
獲取圖書館底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偶而也會遇到底本找不到的情況。
今年,文獻編輯室到南京圖書館查找底本,有一種古籍即將出版,明明索書號著錄在冊,但就是找不到原書,之前已和圖書館溝通多次,但就是找不到。
“我們都很著急,卻一籌莫展,后來我們猜測,這個登記在冊的索書號會不會是膠卷的索書號呢?”負責文獻編出版工作的鳳凰出版社許勇編輯說。
膠卷指縮微膠卷,是把書報轉換成膠卷形式保存,閱讀的時候在專門的機器上看。每本書的膠卷也有對應的索書號。“于是請圖書館的老師去找對應的膠卷,還真找到了這個膠卷,在膠卷閱讀器上一看,就是我們想要找的那本書!但是膠卷沒法用來掃描作為底本,需要找到原書才行,而沒有對應的索書號,想要在圖書館找到這本古籍,無疑是大海撈針。”
團隊就在膠卷閱讀器一頁一頁地仔細翻,一直翻到最后一頁,才在一個角落里發現了一串數字,這個數字代表什么,會是索書號嗎?團隊把這一線索提供給圖書館的老師,讓他們幫忙到庫里核實,團隊在閱覽室焦急地等著。“不一會兒,圖書館的老師推著小車過來,上面靜靜地躺著一部古籍,那就是之前我們怎么找也找不著的底本呀!我們很幸運,終于在出版前把這部稀見的底本找到了。”說起今年10月剛剛發生的事,許勇仍抑制不住激動。
以文獻形式詮釋江蘇文化自信
在編纂過程中,如果發現好的底本,但出版時間已到,怎么辦?
據經部主編王鍔介紹,2023年出版的經部詩經類中有劉寶楠的《毛詩傳疏長編》,此書本原來安排在2023年出版,但在調查底本、審讀提要時發現,團隊所復制的上海圖書館藏的《毛詩傳疏長編》并不是一個全本。因為此書稿本被分為三種,以三個書名著錄,分別為《毛詩注疏長編》《詩經注疏長編》《毛詩正義長編》。“我提出要將三種稿本合并出版,因此團隊就努力去申請底本,但是因為時間緊張,來不及當年出版,所以就推遲到下一年出版。”王鍔說。
程章燦在《文獻編》的前言中說:“分條析理,截偽續真,守先傳后,守正出新。以翔實深厚的文獻整理,奠定學術創造和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這是《江蘇文庫?文獻編》的目標和使命。”
《文獻編》明年有什么計劃?程章燦介紹,2023年將出版經部的樂類和春秋類,史部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子部的法家類、農家類,集部的別集類,計劃出版70冊左右,收入《大樂嘉成》《春秋左傳詁》《通鑒紀事本末前編》《韓非子識誤》《陸忠烈公全書》等書。
程章燦表示: “唐宋以來,以省內各地市縣為中心的郡邑文學總集、地方文獻總集,林林總總,卷帙多寡不等,但涵蓋全省的文獻全書目前還沒有。新時期以來,《江蘇地方文獻叢書》 《江蘇人物傳記叢刊》等陸續出版。近年來,省內各地地方文獻總集,如《金陵全書》 《揚州文庫》 《無錫文庫》 《泰州文獻》等也相繼問世,顯現了越來越突出的文獻傳承和文化自覺意識。《江蘇文庫》后來居上,囊括全省,總覽全局,集其大成,以文獻的形式詮釋江蘇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編輯: 周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