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了什么-新知探索
改變了什么
Google的成功上市已經變成了神話,就連那些直接克隆Google技術的互聯網企業也同樣獲得了成功。
當然,克隆Google的技術,或者制造所謂更好的“捕鼠器”相對都要容易些,但Google的企業文化或者更準確點說佩奇和布林的那種起哄精神,要克隆則不是很容易。
所謂Google成功的秘訣,所謂Google七堂課,每一條其實都是實實在在的起哄:
屢屢打破規則,標新立異;
以更好的產品,后來居上;
拿整個世界當實驗室,精益求精;
時時以顧客的體驗為念;
因為分享,所以成功;
不使壞也能賺大錢。
互聯網本來就是個起哄的世界,但一款樸實無華的搜索引擎問世才幾年就掀起了全球的搜索熱,使Google幾乎成了網絡搜索的同義詞,不但是對業務琳瑯滿目的雅虎的起哄,同樣也是對軟件業霸主微軟的起哄,這些還不包括Google與微軟對簿公堂的李開復事件在內。
20世紀90年代末,佩奇和布林專注發展互聯網大戶所謂“雞肋”的搜索業務,他們的目標是:讓電腦做到有問必答,方便每一個使用電腦的人。他們認為搜索和整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是極其重要的,應該有充裕、自由和公正的渠道獲取高品質的信息。
按說這樣的使命和工作應該是政府或國家的事情,但是卻由這兩個年輕人去做了,而且做成功了。他們不僅完成了使命,而且憑自己的智慧成就了很多人以為只有付出血淚才可以獲得的財富,上演了一出現代童話故事。
2001年這家公司幾乎沒什么收入,到2003年,憑小小的廣告字,營業額卻逼近幾十億,盈余突破1億美元。
現代的公司都特別注重所謂的企業形象,很多企業的官僚和繁文縟節甚至超過某些中央政府,特別講究對公關細節的策劃。但是Google則盡量保持自己的純潔、簡單,除了出了名簡單的Google搜索首頁,甚至即使在Google股票上市的前夕竟然還接受談美女多于談商業的《花花公子》雜志的專訪。尤其在股票上市這樣的節骨眼、天大的事情上,比如向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申報新股上市的文件,別的公司都是極盡所謂專業包裝之能事,Google卻用老嫗能解的文字。對那些以專業自負的所謂權威來說,Google簡直就是土鱉或大不敬。
Google不是上帝,不是馬克思,不是聯合國,不是外星超人,但他們承諾了、做到了,他們的搜索用1萬臺電腦編輯近43億頁網頁,如果用人力瀏覽這43億頁網頁,5800年恐怕都看不完;而Google只用1秒就可以讓你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找到你想要的資料,而且只讓你搜索到自己所要的信息而不是廣告。如果在以往,你可能聽信捕風捉影的傳言,只可能接受所謂專家的信口雌黃了。人們曾經擔心網絡世界可能到處都是信息爆炸的垃圾,但是Google讓你眼前清凈了很多。
Google的成功靠的就是起哄,靠的就是這種起哄精神,做別人認為不可能的好事,打破大家都認為不可打破的規則,起哄所謂權威的老虎容顏。起哄就是對權威或所謂不可搖撼的規則進行質疑和改變。
Google這樣做了,而且成功了,但是Google到底改變了什么?其實什么也沒有改變。Google只是做了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不計得失地去起哄了,推動了本來就應該前進的事業。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大家都成功心切、精于心計、急功近利。“起哄”?誰有心思去“起哄”?大家都無利不起早,哪里有閑工夫去起哄?
上帝死了,馬克思死了,蘇聯解體了,但Google還在起哄,所謂“瘋子去Google,老朽去Yahoo,傻子還在微軟”,說的就是Google人充沛的起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