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旅行打上個人標簽-生活錦囊
現在,突然發現炫耀旅行休閑的人多了起來。耳邊聽到的是我到了哪些地方,看了哪些風景,買了什么東西,他們所有的一切是要取決于想讓多少人知道。除了地方的名稱,我沒有聽到他們關于內心感受的任何信息,除了照片,真的什么也沒留下。可是,聽另一些人講起自己休閑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他們有獨創性,很個人化。
前幾天,有個友人跟我聊起她覺得最豪華的餐廳其實是在火車上。火車上的食物不好吃,就自己備好。她這個火車控曾經買了廣州到拉薩的火車軟臥,就是為了體驗無敵風景加無敵大餐。這不是東方快車,沒有大餐,但是她自備。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她備好紅酒,水果,咖啡,煌記煌鹵貨,許留山的甜品……當然還有iPad,隨身聽……音樂,電影,美食,美景,一應俱全。過了蘭州,風景就一一展現出來了,眼底都是畫兒,天空,云朵,穿山越嶺,雪山上的萬丈光芒,牛馬羊……于是,吃著自配的“奢侈”餐飲,一個豪華流動餐廳就出現了。她說最高檔的觀景餐廳是穿過非洲山谷的火車,位于車廂車尾的玻璃餐廳,可以看到非洲草原的落日,相當壯觀,價格自然不菲,一天就是幾千美元,這離我們凡人的生活太遠了。但,完全可以動腦創意:國內的豪車軟臥也是相當不錯的,千余元人民幣,就可以體驗到無敵美景和美食,不過自己組合罷了。她在流動的車廂里,吃什么都香,喝著酒,吃著鹵食,還有咖啡和甜品,也是一頓豪華無敵大餐。
還有一友人,到一個地方旅行,先去當地的超市熱食檔買一打好吃的,然后找一個最漂亮的地兒野餐去。到一地方前,她必會查哪里最適合野餐。去深圳,她不去世界之窗或者歡樂谷什么的,而是去蓮花山公園,那種公園內地很難看到,很有感覺。鋪開野餐布,世界就完全屬于她了。
有個小有成就的人說過最喜歡的方式就是野餐:聽鳥鳴,看美女,吃美食,綠茵如蓋,想不心情好都不行。有一對夫妻相當有意思,他們出了一本關于東京野餐的書。比如1月,推薦去上野的湖邊,為什么?有雅趣,結薄冰,冬牡丹和白色的鳥兒在湖面上安靜地相映成趣。這時候,在附近的小巷子里買來熱騰騰的蓋澆飯,還有三明治,兩人自備了灌好熱茶的暖水瓶,冬日艷陽下,湖邊兩個安靜的背影,暖而美;2月,會選擇去寺廟附近的公園賞梅。這時的野餐就變成了西餐。吐司片,烤腸,還有老店的白蘭地杏仁蛋糕。梅花樹下,自帶紅酒,小酌一杯;櫻花季的時候他們避開人群,去賞油菜花,騎自行車,喝一個油菜花地下午茶,春天的氣息,人少,透氣,萬物生,油菜花上蜜蜂的聲息……吃鰻魚飯和蕎麥餅用的竹籃和藤籃都有區別,他們對野餐布也是有講究的,吃壽司野餐時一定用和式編織布野餐毯……說實話,我喜歡看到這樣的生活氣息,這個跟錢無關,耍的只是心情和隨時隨地的樂趣,跟自然萬物貼近的生活。
休閑實在是沒必要炫耀,你不是秀給別人看的,你需要關注的是改變了多少自己的心情?有多少樂趣?有多少獨一無二的成分?有沒有打上你的個人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