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為衰落做準備-人與社會
中國已被公認為是崛起中的大國。國際媒體不厭其煩地討論中國何時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國內,“大國”話語也主導媒體和人們的思想。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以經濟起飛震動世界之時,電影《日本沉沒》轟動全國。雖然這不過是一部科幻災難片,但日本居安思危的末日感,和中國太平盛世的陶醉感,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社會現在應進行準備的,不是未來的崛起,而是意想不到的衰落。也許20年后,中國衰落的可能性更大。崛起不好駕馭,衰落則更難對付。缺乏準備,到時候會措手不及,使國家陷入深重的危機。
日本體面衰落不容易
20年后中國有可能衰落,看上去聳人聽聞,其實有人口、環境、經濟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先看看20世紀的世界史。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崛起并即將超越美國,似乎成了不爭的事實?!洞髧呐d衰》《日本第一》等著作成為美國的暢銷書。耶魯大學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預言:美國面臨的已經不是會不會衰落的問題,而是如何像當年的大英帝國那樣體面地衰落。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人均所得超過了美國,隨后以堅挺的日元大肆收購美國資產,乃至媒體風行“日本并購美國”之說。但到了90年代,日本立即陷入“平成不況”,經濟停止增長甚至出現負增長,轉眼間生活水平又落到美國之下。
這一戲劇性變化,和日本當時的經濟泡沫、冷戰結束后對美國有利的國際形勢有關。不過,一個更深刻的原因恐怕還在人口。日本戰后,65歲以上的被扶養人口僅占總人口的5%,遠低于美國和歐洲。日本的嬰兒潮雖然來得比歐美猛,持續時間卻短。美國的嬰兒潮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的出生率則在50年代明顯下降,過度限制移民的政策又使日本難以大量進口勞動力。結果,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人口老化、勞動力供給趕不上美國,經濟增長受到抑制。
不過,相對而言,日本應付得相當出色。盡管經濟衰退,但社會富足安定,秩序井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20世紀60年代初把勞動力成本一下子提了上去。到90年代,日本經濟已開始走下坡路,但日本普通公司雇員到了美國,依然花著美國人花不起的錢,甚至連婚禮也“外包”到美國,動不動包下最好飯店的整層樓。另外,日本的終身雇傭制度促使企業為職工的一生設計,進行長期培訓。這樣,日本的工人不僅素質高,而且“折舊率”低———當勞動力短缺時,許多退休職工被召回。他們身體健康并保持著良好的勞動技能,這緩解了勞動力不足的壓力。
中國人口優勢難維持
中國走的則是相反的路。廉價勞工成為中國良好投資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些外國先進企業到中國設廠,不僅不采用高技術,反而把已有的先進設備淘汰,改用人工,因為人工比機器便宜得多。
這一廉價模式,在勞動力充足、被扶養人口少的情況下,有其競爭優勢,但在被扶養人口急劇增加、勞動力緊缺的情況下,這種發展戰略如何繼續維持?企業不為勞動者的長遠打算,民工子女的教育也被耽誤,民工將很快喪失勞動技能,“折舊率”非常高,其子女也無法成為高素質的勞工。
中國最近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正好和計劃生育產生的人口紅利同步。如今四五十歲正當年的勞動力,也屬于嬰兒潮一代。再過10年,嬰兒潮一代先后步入退休期,將形成龐大的被扶養人口,而計劃生育造成的低生育率無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中國的人口優勢將很快喪失。
喪失人口優勢并非最可怕的事,最可怕的是,中國目前的經濟過度依靠人口優勢。一旦這一優勢喪失,則全無依托,后果不堪設想。目前,日本是發達國家中衰老最快的,預計2050年人口數量會從現在的1。27億跌到9500萬?,F在,日本4個勞動力養活一個退休者已感吃力,可到2030年,將出現兩個勞動力養活一個退休者,到2050年,將出現3個勞動力養活兩個退休者的局面。
缺創意平成不況都難
中國經濟已起飛30年,但國際一流企業少之又少。在美國的書店找不到《中國第一》《向中國學管理》之類的書。事實上,未來5年、10年內也很難看出中國能造就多少國際一流企業,幾十年內難以出口先進的管理技術。而日本在經濟起飛1/4世紀后,也就是20世紀70年代前期,已涌現一批世界級企業。日本有如此高超的管理和技術,在人口老化過程初期還出現十多年的“平成不況”,中國目前這種狀況如不改變,20年后豈有不衰落的理由!
中國面臨的真實挑戰,不是什么崛起,而是能否像日本的“平成不況”時代那樣“體面地衰落”。日本幾乎是亞洲最為均富的社會,大部分國民都有技能和資源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社會在這種競爭中也格外有創意,所以能夠做到井然有序地衰落;而中國的貧富差距較大,有訓練的國民依然不多,也缺乏創意的土壤,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這種沒有創意、沒有高附加值、缺乏保障的經濟一旦衰落,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環境屏障也難以逾越
中國經濟發展已遇到巨大環境屏障。“綠色GDP”計劃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對下擱淺。其中一個理由是,根據“綠色GDP”核算,許多地方經濟增長接近于零。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工業化制造的環境禍害,以后總是要償還的———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長年治理,并在經濟增長速度上付出代價。也就是說,如今這種不計環境損耗的高增長,實際上是把未來增長的百分點加到現在的增長上,透支了未來。
問題是,環境的透支還能支持多久?20年后,中國不僅人口老化、勞動力供應萎縮,而且環境污染威脅國民健康,經濟增長前景堪憂。
如今,中國環境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即使現在開始全力治理,在未來10年內僅靠過去的慣性也會愈演愈烈。
總之,從勞動力到環境,中國正在消耗本錢。過去30年,中國趕上全球化打開的國際市場和有利的國際環境,沒有經歷20世紀70年代那樣的石油危機和大的國際經濟蕭條,這些都是中國經濟得以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不能指望未來20年還一切如故。
所以,從現在起,中國就要趁著日子還相對好過的時候,為“體面的衰落”做準備。其中一個核心戰略,就是大幅提高勞動力成本,強制企業支付環境代價。
中國的時間已不多,現在如不改弦易轍,未來的衰落可能會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