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遙:從“吃貨”到“吃主”-心靈雞湯
人生就像胃,把好的不好的全消化掉
剛剛大學畢業一年,就要去做美食節目。那個時候心理壓力特別大,一是什么都不懂,在家里也很少做飯;二是大家不看好你,你沒有長著一張賢妻良母的臉,年紀也沒到那個份兒上。阿姨直接打來電話給節目組說:“你看你們新找來的小姑娘刀都不會拿啊。”
我那時住的是小公寓,沒想過要做菜,所以連廚房也沒有。沒辦法,重新換房子,帶廚房的,練切菜啊什么的,那段時間我經常跟朋友請客吃飯。8點鐘吃飯,4點鐘就在廚房里忙活了。
后來就到了《美食地圖》,每天要跑六七個地方,最晚拍到夜里兩點鐘,而且京郊地區比較多,基本是在北京城一日游的狀態下。第一年做得特別用力,什么都真吃,什么都大口來。有一次錄節目的時候,胃疼得不行了,直接到了滿地打滾兒的程度,診斷說是急性腸胃炎,就在醫院躺著打吊瓶,喝了一個月的粥。
去年做《食全食美》節目,我估算了一下,一年時間大概拍了有480家餐廳,《周末版》總共拍了1600多分鐘。比方說今天是麻辣香鍋主題,就吃一天麻辣香鍋,明天是烤魚主題,就會吃一天的烤魚。這種麻辣、熱辣大集合,你吃第一頓的時候會覺得還好,第二頓勉強,到第三頓的時候已經嘗不出什么來了。如果剛好趕上身體不舒服,就愛喝粥,但今天偏偏要拍一天的麻辣香鍋,那就很痛苦了。
每次吃到不好吃的東西,或是工作不開心了,就會去微博上看看有多少人在羨慕我,馬上狀態就調整好了,大家都那么羨慕你,都想跟我換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就應該知足。那就自己找調節的方式,練練瑜伽,旅行啊,跟朋友踏踏實實吃頓飯啊,等胃里、心里消化好了,再去迎接新的生活。
從“吃貨”晉級到“吃主”
我原本是個單純的愛吃、愛旅行的女孩。但現在我知道不能只用“吃貨”的標準要求自己,“吃貨”自己嘴饞,跟風去吃,但我們努力塑造出來的是“吃主”的形象,是帶領“吃貨”去吃的人,要比“吃貨”段位更高。“吃貨”特別愛吃,“吃主”特別懂吃,是引導消費的人。
現在我去某個地方,都會做旅行筆記,以前就是看景兒,現在是吃東西放在第一位。去日本旅行的人,別人想著看東京塔,去迪斯尼,但我為了去蔡瀾《日本料理》中推薦的壽司店,一個人跑去了日本魚市。在魚市的旁邊,就有非常有名的壽司店,門口排長隊就為吃他家的壽司,他家的芥末是由山葵做成的,特別新鮮,一般的芥末的辣味都是挺在鼻頭那兒,新鮮的芥末是那股辣味上來之后立刻下去,就像一波海水涌上岸來,當它下去的時候,海岸立刻把它全部吸干的感覺。
我打開全身心,去接受這些關于食物的美好的信息。因為只有看到好的,吃到好的,你才會有鑒別能力,才會去追求更好的,更健康的,更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