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光人們錢包的安迪—比爾定律-流行·視覺
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發現,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量每隔18個月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每隔18個月提升一倍。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我們今天擁有如此先進的電腦以及智能手機,便拜此定律所賜。
但如果站在廠商的角度來看,摩爾定律預示著悲觀的商業前景:既然18個月后產品性能會翻倍,好多人不會急著購買電子產品,而且隨著產品性能的不斷提升,總有一天消費者們不再需要購買任何新產品,硬件廠商會跳入自己挖掘的墳墓。
幸好,廠商們盼來了屬于自己的福音—“安迪-比爾定律”,它讓消費者如成癮的吸毒者一般,不斷追逐著新電子產品。
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一次電腦大會上,有人開玩笑說:“安迪提供什么,比爾就拿走什么。”意思是說,英特爾公司總裁安迪·格羅夫一旦向市場投放了新型芯片,微軟CEO比爾·蓋茨馬上就會升級自己的軟件產品,把新型芯片的高性能全部“吃掉”。
過去30年里,個人電腦逐漸普及,微軟和蘋果等公司的操作系統以及各種應用軟件不斷完善,占用空間卻越來越大,在原來的主機上運行的速度也越來越慢。每一次新版本的軟件發布,就需要相應的硬件性能提升一個臺階;或者說,每一次硬件性能由于摩爾定律在18個月后翻倍,新版本的軟件馬上“吃掉”硬件的進步。軟件商和硬件商你追我趕,而用戶們也被套牢在這場電子產品的“裝備競賽”當中。
十年時間,硬件性能提升了100多倍,但用戶們發現,一臺新電腦上能裝的軟件還是和十年前一樣多。十年前的電腦拿到今天幾乎無法運行任何軟件,而十年前的汽車卻依然開得好好的。
據說比爾·蓋茨本人并不喜歡這樣。他自己開發的BASIC只有幾十K,“你們(微軟工程師們)搞一個。NET就要幾百兆,其中一定可以優化”。但他的生意伙伴們并不希望優化。例如在2007年上半年,因為微軟新的操作系統Vista遲遲不能面市,用戶沒有更新電腦的需求,從英特爾到惠普、戴爾等整機廠商,再到Marvell和Seagate等外設廠商全部受到很大影響,這些公司的股價下跌了20%到40%。
微軟新操作系統一上市,蕭條了一年多的硬件廠商們立刻扭轉了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