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是第一簇雛菊-成長視窗
心理學(xué)家說,一個人擺脫一段感情重創(chuàng),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這個理論在朋友A身上沒有得到驗證,她在3年前結(jié)束了一段感情,至今仍然沉浸在那段情事之中。她開了一個博客,每天上去抒發(fā)她的懷念、展示她的怨恨、宣布她的詛咒,出現(xiàn)在她生活里的新人一律不被她接受,因為她們總會在于舊人的對照中敗下陣來。
朋友B則沉浸在往日的榮光之中不能自拔,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南下海南,見識過財富,卻與財富擦肩而過。在南方的經(jīng)濟低潮中,他回到了家鄉(xiāng),從此成為一個格格不入的局外人。他新加盟的公司,大到產(chǎn)品定位、運營方式,小到表格制作、待客咖啡的品牌,全都入不得他的法眼;朋友聚會暢談理財,他也會拋出“沒有一億你還想炒股”這樣的文案,讓所有人面面相覷。
朋友C咋走不出她舊日美貌所造成的怪圈。20年前,她確是一等一的大美女,但20年后,她仍然不能接受時間在她身上留下的痕跡。外出旅游,她從來都拒絕與人合影,有人為她偷拍了一張照片,她勃然大怒——美貌消逝之后,她拒絕影像為她留下消逝的證據(jù),寧可當自己此后的生命不存在。
他們?nèi)疾豢贤洠拖窈钚①t電影《童年往事》里的父親,帶著一家老小,從廣東去了臺灣。他總以為那只是暫時偏安,總想著能回家去,所以從不置辦價格略貴的木制家具,只買藤制的家具,只為離開時可以毫不惋惜的丟棄,直到他去世,他也沒能丟掉那些家具;就像謝晉電影《最后的貴族》里的李彤,她的美麗和身世,是她無論如何也放不下的行李,也讓她始終不肯“正正經(jīng)經(jīng)去嫁一個人”,直到最后自沉到水里。那些不能緩釋的記憶,耿耿于懷的過去,一點好處也沒帶給她。
人生卻需要不斷忘記——這急弦繁管的大時代里,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一切恒定不變。朋友曾給我看過他在中俄邊境上拍攝的若干小鎮(zhèn),這些小鎮(zhèn)的特別之處在于,它們是由俄國“十月革命”后流落到中國的俄國貴族建立的,雖然不知道能在那里住多久,但那些人還是認真地建了房屋、教堂,認真地生活下去。我想,對那些想要開始新生活的人來說,建造房屋并不是最難的,難在忘記過去。忘記當年農(nóng)莊里的奢侈生活,忘記舞會上的音樂和塔夫綢的沙沙作響,忘記俊美的軍官前來邀舞,能忘多快就忘多快,偶然提起,也是當做講給兒孫的爐邊故事。在往日的一切都已遭毀滅的情況下,忘記,是廢墟里最先探頭的那簇雛菊,是最好的工程師。
時光不能倒退,往日榮華不可能重來,塔夫綢的裙子不可能像畫面倒放,再次穿到被冰冷的洗碗水弄臟了雙手的主人公身上。在什么都不能逆轉(zhuǎn)的情況下,忘記可能是一劑良藥。盡管,在記憶的機制里,記憶是主動的,遺忘是被動的,“人能夠主動選擇記住某件事情,而不能選擇去忘記某件事情”,但我們必須用不斷的練習,促成這種忘記,至少也得使得那些橫亙在心上的記憶慢慢變淡減弱。
唯有忘記,才能承認情已逝、美貌不再,才能建起石頭的房子,置辦木頭的家具,嫁人、生娃,鐵了心在新生活里生根,余下的時光,才不至被浪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