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上的生命守望者-人與社會
南京長江大橋,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大橋,一度是國人的驕傲。今天,一個和大橋同齡的人與大橋同在,在大橋上演繹著一個個故事,場面驚險、刺激,震撼著旁觀者,感動著生者和自殺者。他——陳思,一個外來務工人員,今年39歲。
……
真正產生救人的想法,是因為一位親戚的非正常死亡和一則社會新聞。一位開朗、豁達的老人,生病后由于家人的冷漠,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絕食十天而死。逝者無奈,生者悲傷,對老人的懷念讓陳思感到了失去親人的痛苦。
2003年9月10日是第一個“世界預防自殺日”,陳思從電視上看到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從南京長江大橋北橋堡跳下去后血肉模糊的場景時,他被震撼了。生命竟是如此脆弱。
“從今天開始,我準備將畢生的精力用到人類靈魂的挽救中去。雖然我沒有多少錢,但是我有時間,有力氣,有責任,我應該從死神手中多拉回來一些生命。”——《大橋日記》
從2003年9月19日起,他開始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在大橋上經歷的事和自己的感悟。
從此以后,大橋的南堡就有了一塊寫著“天無絕人之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的牌子。每個節假日,無論刮風下雨,橋上都會有一個戴著墨鏡轉悠的男子,敏銳的目光透過墨鏡,觀察著身邊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洞察著他們的心靈,隨時準備著伸手把即將消失的生命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
從他上橋的那一天起到2006年11月13日,三年多時間里,他從橋上硬拽回來105個鮮活的生命。105個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物,105次驚心動魄的場面,105次生與死的較量。沒有打斗的鏡頭,只有真情的呼喚,只有愛心的傳遞。
看見正在翻越欄桿的人,他便飛奔過去,眨眼的工夫,自殺者的身體已經偏向橋外,只是還沒有松開抓住欄桿的手。當他抓住那人的一只手臂或衣服時,那人便懸在了空中。使盡了全身力氣的他,臉已漲得通紅,喘著粗氣,大聲呼喊著:“快來人啊!”畫面在那一瞬間定格,直到其他的救援者趕過來……“當把人拽上來的時候,手連拿香煙的力氣都沒有了。”想象著105個家庭免受失去親人的痛苦,他感到滿足。105個生命,不包括有自殺傾向而經他勸阻放棄自殺念頭的人。
……
他感到迷惑,覺得當時的救助失去了意義。
“人是救下來了,但憑我個人的能力沒有辦法解決他們的問題……一個人能守得住大橋,能守住城市的一個角落,但能守住他們的心嗎?”——《大橋日記》
……
遇到很困難的自殺者,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他租住的15平方米的小屋,曾同時接待過5個自殺者。現在,他在南京郊區專門租了一套房子,作為被救者的臨時住所,每天,都有大學生志愿者前去為他們進行心理輔導。
3年的時間,他挪用了夫妻共同的積蓄——8萬元。8萬元,對有錢人來說的確不算什么,一個晚上請客奢侈的花銷而已。但對于他們來說,卻是二十多年夫妻倆辛辛苦苦積攢的血汗錢。妻子準備在家鄉買一處房子,不再過漂泊的日子。他說,他的妻子很賢惠,不過問他的開支,所以至今還不知道。作為男人,他沒有盡到自己的第一責任,有給家人安定的生活。想到對妻子、對女兒的虧欠,他哭了。再厚實的肩也有承受不了的重量,再堅強的心也有脆弱的時候。
媒體的報道,讓他出名了。有人打電話支持他,但也有人罵他是在做秀,在沽名釣譽。
……
他的善舉感動了許多人,得到了他們的認可。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名志愿者加入了他的守望者隊伍,第一個加入的就是一位被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的人。每天有十多名志愿者在大橋上輪番地守望著,守望那些因為不同遭遇,想用死的方式尋求解脫的人。志愿者中有大學生,也有教授。一位南京大學的教授對他說過,他的日記堅持記下去,可能會使心理學有新的突破,因為他的經驗都是來自實踐,與課本上的東西有天壤之別。
我們的社會充滿溫暖,因為有陳思這樣的好人。但在他們為我們生存的世界演奏華美樂章的時候,卻總有一些不那么和諧的音符摻雜進來,讓人感到些許不快。
一次,陳思將救下的一名執意輕生的女孩移交給某執法部門時,該部門一名負責人很生氣地對他說:“你送到我這里來干什么?當這里是收容站啊?”事后陳思再去找女孩時,發現人已經被放走,去向不明。
2005年,南京市出臺了一份文件,凡在大橋上自殺未遂者罰款200元。
“……我希望可以盡我的力量挽救一些生命,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心的話,那么這個世界該有多好啊!”——《大橋日記》。
一位網友在他的博客里留言,讓陳思的救助再提升一點高度。我想說的是,他一不是社會工作者,二不是很有錢的慈善家,三不是社會的管理者,作為草根階層的他和為富不仁者、麻木不仁者相比,已經盡了全力了,我們不能要求他太多。相反,需要提升高度的應該是我們的社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如無情豈為人。”這是他幾年來的心得。
“人如無情豈為人”,是他為人的根本。這一根本所在,更加堅定了那顆愛人、助人之心。他在日記中寫道:“……故事里的人的命運自己把握,希望結局更加美好。”但愿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