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香爐傳奇-中篇故事
一、電視鑒寶
這天,江南市文史館的研究員米彥剛上班,便接到老家母親的電話,說父親有事,叫他趕快回去一趟。米彥聽后心立即懸了起來,因為他是家里的獨子,父母平時為了不讓他惦掛,有個頭疼腦熱的小病從不告訴他,此番肯定是父親得了什么大病,才讓他趕緊回去。米彥趕忙請了假,急急朝市西部山區的米溝村趕去。
第二天,米彥趕到家時,驚奇地發現父親的身體竟然好好的,他正要問父親有啥事時,父親說,叫他回來是有個急事需要商議。隨后,父親把他拉進里間,從箱子里取出一個用布包裹嚴實的一件東西和一個信封叫米彥看。米彥解開裹布,露出一個精工雕琢、晶瑩剔透、美輪美奐的翡翠香爐。再打開信封,竟是爺爺留下的遺書。老人在遺書里講了兩件事,一是這件玉器乃清代宮中之物,米家祖上因機緣巧合,意外得到了它。但此玉器因來路不正,祖上嚴囑,不得輕易現世,否則,可能導致殺身之禍。因此,米家子孫要切記祖上囑咐,將其妥善保存;二是自打解放后村里辦小學那天起,學校就辦在米家的祠堂里。由于年代久遠,房屋已破爛不堪,米彥的祖父作為學校的老教師,早想進行翻修,都因缺少資金而放棄。無奈,只好把此愿望交由后代來實現……
米彥還未看完,父親又說,按照老人遺訓,他本想在自己去世前,把這件香爐傳給兒子,可現在學校的房子實在不能再維持了,他才改變初衷,讓兒子回來商量變賣香爐,用來修繕學校,實現老人的遺愿。米彥無法拒絕父親的助學義舉,答應了。接著,父親叫他鑒定一下看能值多少錢。
米彥在大學雖是學歷史的,但對文物也有些研究。他望著這件香爐,一時也估摸不透。于是,他讓父親帶上香爐跟自己一塊進城,查查有關資料,找個專家鑒定一下其價值。
一回到江南市的家,米彥就馬不停蹄地忙碌起來,經過網上查尋,終于查到了有關翡翠香爐的資料:186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后,大肆搶掠珠寶,宮內珍寶大量丟失,其中就包括那件翡翠香爐。
米韜聽后,有些相信了。因為他也看過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時的資料,而那時他的祖上正在清廷內為小官,很可能是祖上乘亂從皇宮里盜出來的。怪不得祖上嚴囑,此香爐不得輕易現世呢。米韜想,這件玉器的來歷雖是不很光彩,但時過境遷,不會有人再追究這些,況且又是為了修繕學校。
米彥隨后又說:“這件來自清廷的翡翠香爐屬于國家文物,而按照規定,文物是不能私自買賣的。要不這樣吧,近段時間,市電視臺一直在做一檔‘專家鑒寶’節目,咱把香爐拿去讓鑒寶專家給鑒定一下,然后捐獻給國家,用政府發給的獎金,完成你和爺爺修繕學校的愿望。”
米韜在山村消息閉塞,對“獻寶”和“獎勵”之事一無所知,便把這件事交給兒子處理,第二天就趕回了學校。
在米彥的張羅下,五天后,那只翡翠香爐走進了市電視臺鑒寶欄目組。鑒寶時,米彥按照主持人的安排,介紹了自己的情況后,又把搜集到的有關翡翠香爐的歷史資料和自己的見解講給了大家聽。他說:“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新疆一帶的部落首領,曾向清宮進貢過一些伊斯蘭風格的玉器,當時稱為‘痕都斯坦玉器’,這個香爐可能就是此類玉器中的一件。”
接著米彥話鋒一轉,表情有些沉重地說:“根據爺爺遺囑中關于香爐來歷的敘述,以及我對相關歷史的考證,這件玉器大概是我的高祖在1860年得到的。那時,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皇帝西逃,北京陷入一片混亂。在戶部尚書肅順府上做幕僚的王運,后來在他的《圓明園詞》自注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夷人入京,遂至園宮,見陳設華麗,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賠也。乃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人為名,遂先放火,而夷人還而大掠矣’。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以及當年的英軍隨軍牧師后來寫的《1860,北京的陷落》一書中,也都有類似的記述。由此可以判定,舉世震驚的圓明園浩劫,英法聯軍雖是罪魁禍首,但最先入園搶劫的,則是王運所說的那些清朝宮中的貴族和官員。而這件乾隆年間的玉器,很有可能是我家當時在清朝戶部做小官的高祖趁亂盜來的。這雖然是一個讓人感情上難以接受的事情,但此類事件,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多次,如李自成攻陷北京時,辛亥革命成功時,都有類似情況發生……”
兩位專家聽著米彥的介紹,不由都暗暗點頭,因為清乾隆十年新疆一帶的部落首領確實向清宮進貢過一批伊斯蘭風格的玉器,史稱“痕都斯坦玉器”。而且他們經過觀察發現,這件玉器玉材純凈,一器一色,雕工和傳統的玉雕手法差異很大,花紋采用剔地陽紋,所有隱起紋飾都磨去雕琢痕跡,顯得特別圓潤。在香爐一側靠底部處有“大清乾隆十年”題款。香爐形狀類似小茶壺,兩側爐耳用折枝的菊花作環耳表現,與爐蓋上四個小耳環相配合,既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又有中國傳統文化品位,是件比較珍貴的玉器。
輪到專家進行評判了,其中一位姓張的專家站起身子,指著右側一位戴眼鏡的中年男子介紹說:“這位蕭筱琦先生是臺灣著名的古董收藏家、鑒賞家,在鑒寶方面造詣頗深,這次他應邀來上海參加一個學術會議,被我請來參加本期的鑒寶節目,下面請蕭先生談談他的看法。”
蕭筱琦起身對大伙鞠了一躬,對著米彥打量一眼后,慢聲細語地說:“既然張老師讓我談談看法,那我就文案我的見解吧。依我看,這件玉器雖然也很珍貴,但并非真品,它應該是一件民國時期的贗品。”
“什么,贗品……?”蕭筱琦此言一出,臺下一片嘩然。米彥圓瞪雙眼,愣在那里。
蕭筱琦似乎早料到了大家的反應,他看了一下眾人,接著又說:“我之所以下此結論,是有根據的。搞文物鑒賞的人都知道,鑒別一件玉器的真偽、優劣和制作年代,要從它的玉色、玉質、造型、紋飾、技法、款式等多方面考察。據史料記載,乾隆十年,新疆部落首領確實給清宮進貢過一個伊斯蘭風格的翡翠香爐,不過那是用緬甸翠玉雕琢成的,而這個香爐采用的卻是新疆青玉。這種玉質地石性重,顏色略帶青黃,與緬甸玉相比,稍遜一個等次。另外,按照常識,此類貢品送皇宮前都不應該有銘文,上面的年款應該是被選送進宮中后,在造辦處加刻的。加刻時,勢必會損壞原來的花紋與圖案,可這個香爐上的年款與上面的花紋避讓有序,渾然一體,顯然二者是同時雕琢的。”他邊說,邊一一指給米彥看。
蕭筱琦隨后又說:“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件玉器注明是乾隆年間產品,可其制作中卻回避了當時常見的分色巧做、鏤空和半浮雕等傳統技法。雖是如此,整件玉器仍呈現出典型的阿拉伯風格。由此可見,制玉人應是一位深諳各種玉器制作風格的高手。既然是高手,就有高手的通病,那就是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名字。就像當年的陸子岡那樣,冒著被權貴殺頭的危險,也要在為乾隆制作的玉茶壺上題上自己的大名一樣。請看這個香爐——”
說到此,蕭筱琦對著日光舉起香爐。眾人湊近一看,果然在爐耳的菊枝飾紋兩側,清晰地看到了“黃”、“易”二字。“由此足以證明,這件香爐就是民國年間黃易老先生仿制的贗品。”
二、特殊來歷
米彥從感情上接受不了蕭筱琦的結論,但鐵的證據又讓他不得不承認。他怏怏不樂地回到家里,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黃易是民國年間有名的制玉名家,他制作的贗品是如何到自己家的呢?況且爺爺都不知情。
晚飯后,米彥仍未想出一點眉目。他正在為此事煩惱時,門鈴響了,開門一看,來者竟是那兩位鑒寶專家。剛坐下,姓張的專家便客氣地說道:“今天鑒寶時,蕭先生話說得比較率直,怕你一時接受不了,我們特地來看看你。其實,你大可不必為此沮喪,這件玉器雖說是贗品,但同樣也價值不菲。”
米彥說:“我并不是在為玉器是贗品所沮喪,而是想不出它是如何到我家的。”米彥話剛落音,從臺灣來的蕭先生便接茬說:“這件事情我知道,我可以告訴你,不過在說出之前,你得先回答我兩個問題。”
米彥不相信蕭筱琦是因為連爺爺都不知道的秘密,一個臺灣人怎會知道。不過既然他滿承滿當,或許真知道一些情況,于是米彥忙說:“你說吧,我可以答復你。”
“請問米先生,你的曾祖父是不是叫米啟璋,你家祖上是否在北平的鐵獅子胡同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