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風箏一樣自由飛翔-勵志人物榜
2011年4月,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議會中,一個為高級環境會議擔當長達兩個小時同聲傳譯的人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因為她是一個只有10歲的盲童。
盲童的名字叫亞莉克希亞•索洛尼,是一個可愛的英國小女孩。索洛尼絕對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自從兩歲患上惡性腦腫瘤之后,她就雙目失明了。
失明的小索洛尼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因為看不到東西,她對聲音特別敏感。6歲那年,媽媽牽著索洛尼的手到一片草坪上散步。走著走著,索洛尼突然問起媽媽:“媽媽,我聽到天上有很多東西在飛,是小鳥嗎?還是個頭很大的鳥?”
媽媽抬頭一看,原來這是一片華裔居住區,很多中國孩子正在放風箏。她回答索洛尼:“是的孩子,天上是有很多東西在飛,但不是小鳥。它們叫風箏,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青蛙、蜻蜓、蝴蝶等等,它們可都是中國的寶貝呢。”
“它們真的這么漂亮嗎?中國?中國在哪里?我可以到那里去嗎?”
“當然,只要你學會和中國人講話,就可以到那里跟著小伙伴們玩耍……”媽媽興致勃勃地描述著。
聽媽媽講著講著,索洛尼的臉上流露出無限向往:“那么媽媽,我可以學習漢語嗎?”
媽媽詫異極了,她沒想到風箏竟然勾起女兒的學習欲望。索洛尼卻一臉認真地說:“只有掌握了外語我們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是嗎,媽媽?”媽媽連連說是。那天,在索洛尼心里扎下了攻克外語的根。
本是無憂無慮的玩耍年齡,索洛尼卻異常勤奮:在課堂上,她將老師講解的內容,一字一句用小針扎出凹凸起伏的盲文筆記,以供課后復習;一回到家里,她就依靠當教師的父母幫忙,從基本的詞匯開始,逐漸攻克漢語、西班牙語、法語這三門外語。4年時間過去了,10歲的索洛尼講起中國的文化時頭頭是道:“中國山東濰坊的風箏最出名,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因為好學,在2010年10月,自強不息的索洛尼獲得了當地社區授予的“最勇敢孩子”的嘉獎。而在2011年4月,索洛尼接到了一個特殊的任務:為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的歐洲議會擔當同聲傳譯,將西班牙語和法語譯成英語。整整兩個小時,索洛尼的翻譯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她甚至贏得了英格蘭委員羅伯特•斯特迪的稱贊:“在一個規模如此空前的環境委員會會議上,一個10歲女孩如此出色地完成工作,簡直太神奇了!”
回憶這些歷程,索洛尼總會興奮萬分。“想要了解世界,不妨多學習外語。好比中國的風箏可以出現在英國上空一樣,我們也可以通過學習‘飛’到世界各地,了解到想了解的一切,不是嗎?”索洛尼在說這些話的時候總是蕩漾著一臉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