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水坑的變遷-中國新傳說
小村臭水坑地處偏遠,年輕人一撥接一撥地走出了小村,村里的人越來越少,老人、婦女、兒童成了堅守“陣地”的骨干了!這里逐漸成了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第一書記李正軍被派到了這個村,他來到這里一看,立刻傻眼了:這“臭水坑”真是名不虛傳啊!整個村子坐落在一個大坑里,四面都是山,只有一條通向外面的路。一下大雨,到處都是積水,晴天一曬,臭氣熏天!這可不就是一個臭水坑嗎!李書記暗暗想:要想改變這里的面貌,可真是難啊!但是,無論如何也要在任期內完成黨交給自己的任務——帶領群眾全面奔小康!
李書記到任后,第一個與他暢談的就是退休的老支書楊萬斗。楊萬斗長嘆一聲說:“李書記呀,咱這臭水坑可不臭啊,遍地都是寶,就是沒人識貨!可惜喲,不但沒人來,本村的人還都往外走……唉,咱這村啊,就是缺少投資,缺少宣傳啊……”
一席長談后,李書記心中似乎有了方向!沒事的時候,他就在山前山后轉個不停,似乎要把這里的一草一木都裝進腦海里。結果,越轉李書記心里越焦急了:這里山清水秀,自然的風光,不開發真是可惜了!可是,一沒資金,二沒名氣,怎樣才能把這里開發出來,讓人民都富起來呢?李書記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不久,小村突然傳來了一個喜訊——在小村的東山發現了一株神秘古榆。傳說這棵老榆樹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全省壽命最長的古榆,國內都很罕見。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遍了十里八村,前來觀看老榆樹的人絡繹不絕。
很快,縣電視臺也得知了消息,記者們扛著錄像機照了一上午,然后一則新聞響徹了全縣——近日某鄉臭水坑村發現一棵古榆,據悉,此古榆乃明朝萬歷年間生于萬木叢中,至今已生長600多年,是我縣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樹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很多人的眼睛亮了起來。這消息使小村不平靜了,一撥一撥的人涌向小村,有好奇的,有欣賞的,有研究的,還有許愿的……
一個月后,省城來了幾個人,是省作家協會來采風的,其中有個姓白的作家,看了古樹之后興奮不已,很快就根據古樹寫了一篇民間故事。
相傳,清乾隆皇帝東巡祭祖,途經此地,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他看到一棵怪異的榆樹傲立于一片荒草之中,足有四五丈高,樹冠如蓋,樹干粗壯,虬枝盤曲,青翠碧綠,十分壯觀。于是,皇帝下馬近前避雨。
突然,他發現樹上盤有一蛇,長兩丈多,粗圍一尺有余,身有鱗、甲,皇帝不覺得倒吸了一口冷氣,暗自道:“此物纏樹乃不祥之兆。”遂命人除之。侍衛們來到樹前,蛇已不見。乾隆細一思之,所見之物乃一龍也!再看這棵榆樹,越看樹冠越像華蓋,越看樹干越像龍神,不禁脫口而出:“真樹中之神也!”話音剛落,風定雨停,烏云散去,艷陽當空。從此,這棵大榆樹就成了“樹神”!
今天在臭水坑村頭,這棵老榆樹已歷經幾百年的風霜,依然枝繁葉茂,庇護著這里的人民。
后來,這樹神的傳說越傳越神了,聽說過的人都想一睹樹神的風采,老人小孩都想到樹神前許個愿。來小村的人越來越多了,于是一些人看到了商機——原來在村里不能勞動,只能開小賣部的阿三一下子火得不得了,小賣部營業額大增;狗子看到遠來的客人沒飯吃,就在村里開了家小飯店,眨眼就賺了好多錢。村里人一下子活躍起來了,有專門為許愿的人準備香火的,有專門為觀看古樹的人做向導的,還有的把自家院子騰出來,給開車來的游客做停車場的……
外出打工的人紛紛回來了,在家里他們就找到了致富的門路,誰還愿意離家舍業地外出打工呢?
然而,事情往往是小村人無法預料的。不知是誰傳出的,說老榆樹能辟邪,把一塊樹皮或一段樹枝放在家中,就能夠祛病除穢,保一家平安。因此,來的人都要帶回一塊樹皮或一節樹枝。剛開始,人們沒有注意這件事,后來,人們發現老榆樹那亭亭如蓋的樹冠已經小了一大圈,被前來觀賞的人砍得亂七八糟;充滿褶皺的褐色樹皮也被人們無情地剝落,露出了一塊一塊的潔白的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