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友當衣食父母-視野
校友資源,對任何高校來說都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對于耶魯大學這樣以校友為衣食父母的私立學校來說,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混進校友會
在耶魯訪問的日子里,朋友告訴我,耶魯法學院每學期都有“校友周末”,他特意提醒我關注本周末的法學院公告。校友會在美國大學的發展過程中擔負著不可或缺的職能。它在直接或間接參與大學管理,平衡各方利益關系,加強大學與外部社會的聯系,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用于學校的精神生活與物質建設方面起著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作用。于是,我馬上換上前些天買來的印有YALE字樣的便裝,于第二天上午“混跡”于耶魯法學院校友聚會當中。
進入法學院,兩位學生很友好地和我打招呼,并問我簽到了沒有,我說我不是他們的校友,但是想參加這里的學術討論單元,他們連說歡迎。此時,法學院的過道里,迎來了可能是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時刻:四處站滿了白發蒼蒼的老先生,他們或在寒暄,或在翻看著手中的活動手冊,或流連于各教室之間,回味著當年聽課的美好時光;那個著名的Table(耶魯師生經常約定碰頭的地方)上,放著許多耶魯法學院學生社團、學術刊物的簡介。上面寫著熱烈歡迎校友回校等溫馨的語詞,介紹了這些雜志和社團的最新發展,并列明這些天將于何時何地搞活動,歡迎他們參加。曾經是這些雜志的編輯或社團成員的耶魯校友們,或者曾經是這些雜志忠實擁躉的校友們,看到這許多耳熟能詳的Logo,無不心潮蕩漾。
120房間里是分班級簽到的地方,上面寫著每個年級(耶魯法學院是以畢業的年份計算,相當于我們的“屆”)的學生姓名(按A-Z字母排序),標明他們的身份、聚餐的時間和地點;而另外一側的桌子上,堆滿了印有YALE標志的文化衫,簽到后可免費取走一件。
活動豐富且有序
按照其日程表,該校友會大致包含以下內容:首先是簽到。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國內有一些高校的校友會簽到,往往限定一個時間段,例如,早上8:00至9:30,而耶魯法學院的簽到則是全天候開放,從早上7:30至下午5:30,都有專人候在簽到室,確保校友不論何時來到,都能賓至如歸。要知道,校友到校的第一時間遭到冷落,校友會也就失敗了一大半。
除了參觀展覽外,就是組織學生與校友早餐結對交流。在我看來,這是對學生最有價值的安排。耶魯法學院的工作很細致,按照注冊在先的原則,給名額內的學生發放名牌,并告知在120室外的過道里領取,名牌上標有活動安排。這樣就避免了現場的無序和混亂。
許多功成名就的老校友,很愿意幫助學弟學妹們,或許是因為他們曾經在這里得到同樣的幫助,或者只是因為他們從內心里高度認同母校,并想通過自己奉獻的光和熱,讓這一傳統得以傳承。據稱,很多學生就是通過這項活動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或者得到了很好的職業建議。
最后就是校友論壇。以學術的名義進行交流,這是校友會的傳統之一。
我聽了其中的兩場,校友會活動的主持人均為耶魯法學院德高望重的知名教授,校友當年或許都曾聽過他們的課,因此由他們主持,會有重回課堂之感。發言人的職業分布多元,如紐約大學法學院院長等著名學者、大型公司的高級法律主管、上訴法院的法官、功成名就的律師等等,成功人士能夠激起學生的愛校情感。現場秩序感也很強,主講人發言時,聽眾無不認真聆聽,講完之后報以熱烈掌聲。在提問環節中,聽眾早早在立式話筒邊排好隊,按順序提問。每位發言人的名字后面,都標明當年畢業的年份,而且刻意安排不同年齡段的校友,以增強層次感和多樣性。
回來后,我又仔細研究了耶魯法學院校友會的網站,從條款、細則可看出他們的組織嚴密有序、工作細致,可見優秀不僅在于抱負之宏偉,更在于做事之精細與勤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