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手者為何總是會贏-成長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錄像廳里看武俠電影度過的。那些無比狗血的劇情,在當時我卻看得津津有味。假如今天再看,我一定會大笑,比如大俠接最后一支鏢一定是用嘴;如果出現了女俠,那么一定有一個男俠暗中保護;倘若兩個重要角色決斗,后拔劍的那位一定會贏。
關于最后一點,我后來發現西部牛仔電影也是這個套路。在酒館門口,好人和壞人開始決斗,這個時候,一定是壞蛋先拔出了槍,只聽一聲槍響,兩個人都屹立不動,酒館里的人伸長了脖子,忽然,“撲通”一聲,壞人倒在了地上。
當男主角輕松地吹著槍口上的輕煙時,我開始考慮這么晚回家,如何找個理由躲過老爸一頓打。而有些人則不一樣,他們要問一個為什么。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爾斯·玻爾就曾經安排過一個模擬決斗,來測試這種電影情節的合理性。玻爾的同事喬治·伽莫夫扮演了先出招的反派角色,在一系列的模擬決斗中,后出招的玻爾每一次都贏了。這位物理學家的結論是:大腦對危險做出回應的速度比執行一個有意的動機更快。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魯·威爾士曼在2010年也研究了這個決斗問題,他想揭示大腦對危險做出回應的方式。他的團隊在實驗室組織了模擬的“槍戰”,兩人一組的志愿者在計算機前展開“決斗”。他們發現,后出手的志愿者平均花費的時間比前者少9%。威爾士曼推測,在立即回應至關重要而且值得擔當錯誤風險的情況下,這種快速的、有點不太準確的反應系統可能可以幫助人類處置危險。“大腦擁有一個比基于決策系統快一點的反應系統是合情合理的。”威爾士曼說。
“后出手制勝這種現象也普遍存在于商業領域中。”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阿維納什·迪克西特說,“跟在別人后面采取行動有兩種好處,一種是看出別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比如寶潔作為尿布行業的老大,當金佰利發明了可再貼尿布粘合帶,他們立刻模仿,保持了行業統治地位。”
另一種是再等等,直到這個策略被證明成功或者失敗再說。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這是因為商界和體育比賽不同,這里的競爭者通常不會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結果是只有市場上的領頭羊們對新生企業選擇的航向同樣充滿信心時,他們才會跟隨這些企業的步伐。
話說回來,當年那些編劇可沒想這么多,不過他們這么編排其實也是一種后發制人的跟隨策略——前面的狗血劇情也是這么編的,票房似乎還不錯嘛。
20世紀80年代的“俠士們”在大街上被人追殺,盡管有很多事要做,但他們知道,弄翻兩旁的小攤是最重要的,因為前人也是這么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