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好,除了愛-情感
大概是十年前吧,我剛學會抽煙的時候,正念中四,媽媽還在。現在想起來,我在中學時沒有肆虐地抽煙,全因我的母親,她是個嚴謹、傳統又情緒化的女人。
她的關心和溫柔,總是比《大話西游》中的羅家英,更擾人。她對我的成長憂慮和焦躁,一旦我有什么偏離她所認知的“小孩子該有”的行為,反應總是比常人夸張十倍。后來,我跟我的朋友談起,發現不是我媽特別神經衰弱,只是每個媽媽在子女的心目中,都比別人的媽媽更難搞且更煩人。
對別人的子女溫柔很容易,因為別人的子女七歲夜半尿床,生氣地起身換床單、曬被褥的是別人,所以對別人的子女可溫柔地笑。如果尿床的是我,我媽會二話不說先打我屁股,再憂心忡忡跟我傾訴:“七歲還尿床,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女人平常多么強韌或溫和也好,只有對著自己的孩子和愛人,在生氣與擔心之時,會毫不掩飾地情緒失控,亂了方寸。
我和老爸都對母親的啰嗦和牢騷習以為常,就是最怕她的眼淚。還記得某一天放學,被朋友慫恿,抽了第一根煙。就像那些充滿講教意味的電影里,青少年被引誘抽第一口煙的典型場面。我嗆住了,狼狽地不住咳嗽。那時候,我覺得抽煙的人是傻子,把那么嗆鼻的東西吸進肺里,牙齒間還殘留著猛喝水也沒法去掉的煙草味。那一刻,我難受得幾乎要發誓,決不會迷上香煙。
回到家,我還以為自己掩飾得很好,結果我媽從我毛衣上嗅出了煙草味,于是即呼天搶地式炮轟。連續駕車十幾小時的老爸回到家中,鞋還沒脫,就被老媽拉著,對我進行大審判。老爸那時候每天早出晚歸,所有家里的瑣事都交由老媽處理,包括我。他對于我的成長和偏差行為,從來都是從容而沉默。
老爸應老媽要求,敷衍地念了幾句“下次不要啦”就累倒在沙發上。老媽還是不肯罷休,逼使老爸對我說教,老爸卻說:“好奇去抽根煙,有什么好大驚小怪?你愈叫她不要做,她就愈會偷偷做嘛。”
說罷拿了根煙點上,吐著煙圈,問我:“為什么要學人抽煙,煙味那么難受……”我說我不知道,其實我不怎么喜歡那味道,反問他又為什么要抽煙?
他支吾了半晌:“本來打算抽到覺得味道變好的時候就不抽,回頭才發覺已上了癮……”
他這種自由的教育模式,是需要孩子本身具有高度自治、獨立思考的意識,和另一方(我老媽)高壓統治的平衡下,才沒有走上歪路。
我媽聽畢老爸一點沒有教誨意味的訓話,氣極了,說爸根本沒有心教孩子,什么“現在抽煙,往后就會吸毒”,“她本來是個好孩子……”還說要不是因為老爸在我面前抽煙,我也不會有樣學樣。
老爸當場就把問題簡單化:“我就只在廚房里抽,我抽煙的時候,不要看也不要進來。”然后他們吵了幾句,我忘了為什么,老媽突然就哭了,老爸一見她哭,就慌了,只以沉默回應。
每次看著母親如豆般的眼淚,我很內疚卻不能理解,為什么我只是有很小的偏差,都足以觸碰我母親的神經,讓她流淚不止?
在她快要從我們的生活里消失之前,曾經抱著我哭,說她看見我,就覺得很生氣,因為我就跟我爸長成一個模子。她很害怕,我就像個微型版、女版的老爸。壓抑,表面像什么都無所謂的性格,沒競爭心,和那種暗地里反叛的偏差,在社會上很難生存,她不希望我像老爸那樣刻苦。
這個時刻嚴謹清醒,不容許偏差,執著于美滿家庭和孩子教育的女人,是個可以讀大學的勤奮資優生。對她而言,她眼前能觸及的最高成就,就只有把我培育為一個好孩子。很多年后,我自問,沒有讓她這事業很“完滿”。我不是抵賴,是因為我有著我老爸的基因。
我老爸有一個糟透的成長背景:他可以給予自己理由,變成一個小偷,一個賭鬼,一個癮君子,一個毒販,一個游民……但他沒有,他能“走歪路”的機會太多。“窮”,不是一個理由,但太容易成為犯罪者的借口。他跟我媽結婚,每一份工作都是正當職業,沒有大展宏圖,也沒有飛黃騰達;沒多大競爭心而隨遇而安,過著不算失敗的人生。
當然我沒法再跟我媽引證和對質,我覺得她人生最大的偏差,也許是愛上老爸,然后生下跟我老爸一樣的我。我沒法窺探,那份愛是如何萌生,和持續到最后。我也沒法得知,老媽在臨走前的一段日子里,向我訴說著對老爸的抱怨和叮囑,所展示的無悔和甜美的微笑,又是什么意思。
那時候,我還沒大學畢業,是個對前路還充滿希望的大學生。我覺得,我得像母親一樣,守護著有點混沌和糊涂的老爸。當時我并不知道,我媽跟我爸說過差不多的話,讓老爸懷著同樣的心情,守護著我。其實,被守護著的是我們倆。
最后,她叮囑我,煙不能抽太多,也勸老爸別抽。她早就知道,我再大呼無辜,裝模作樣地討厭煙味,都是小孩子的伎倆。抽煙,就像是一個女孩遇上一個最初覺得不討喜甚至反感的男生,在說勉為其難試試容忍他的時候,回頭時早已喜歡上,不能戒掉。抽煙如是,我媽對待我爸也如是。
迄今,我們父女倆,無法停止抽煙。在安靜的房間里,一切都好,只是缺了不厭其煩的叮囑和嘮叨。因此,我們抽煙,我們傾談不著邊際的話題,讓大家,不那么沉悶,讓房間,不那么安靜,不那么容易,掉進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