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眼睛的襪子-情感
人生四季,冷暖在心。所謂摯愛,莫過于換季時的一句,“天氣漸涼,請珍重加衣。”
秋日的天空像是積蓄了很久的相思,一經打開,便有傾灑不盡的憂傷。一夜過去,枝頭的葉子又落下大半。走在小巷里,地面還未來得及清掃,零星地躺著香梓樹掉下的青黑果實與紅黃枯葉,一陣風夾著幾絲雨鉆進脖子,真有幾分蕭瑟的涼了。
給衣櫥也換個季:單薄輕便的衣物一一清洗晾曬,收納入袋,棉襖羊絨褲手套盡數“出洞”。一截棉袖里,挨個擠著幾雙去年的厚襪子,一卷卷打開,有的花色式樣依然好看,只不過都破了些邊角,不是大拇趾頭有個洞,就是腳底板處裂了痕,叫人十分掃興。
隔了幾日,婆婆來家,我拿出這些有殘破的襪子。“可惜了,其它地方還好,就是受力的地方不耐磨,扔了舍不得,不扔又穿不得。”婆婆微笑著說:“這不打緊,只要你不嫌難看,我就有辦法叫它們上腳。”婆婆這邊說著,那邊就拿出針線盒、剪刀和一些碎布頭。在我幫她穿針的工夫,婆婆從口袋倏地掏出一只木板:掌心大小,木魚樣兒,磨得很光滑。
細看木紋質地,裹了包漿,透著醬紫帶黃的顏色,顯出幾分古意。我兒子一臉好奇,奪去要看,婆婆惱了:“這個可不能丟嘍,快給我放下!”看她如此認真,兒子還回木板,可還是放不下眼饞,非要纏著奶奶講它的來歷。于是婆婆娓娓道來:“說起來,這木板要算得你的‘老祖宗’哩,是我母親、你的老太丟下的。它又叫‘補襪板’,往年,鄉里婆媳縫制線襪都用它作模子。彎的一頭,是襯襪頭用的,方的那頭,是鋪展來縫腳后跟和撐襪底子的。有了這一樣物件,多周正的針線活都得出了。”
從常情角度來看,縫縫補補才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會針線活,很多飽滿原味的感覺就難以體會。婆婆接著對我兒子說:“你爸和小姑身上穿的衣服,上學背的書包,過冬的棉鞋,樣樣都是奶奶用剪也、漿糊,一針一線縫制的。”兒子急切地呼叫:“奶奶手真巧,您也給我縫一個書包吧!”婆婆笑得摘下了老鏡,“傻孫子,奶奶老眼昏花,不中用了,連穿個針都要你媽代勞。再說,那些手工做的活計都已過時,背不出去,還讓人笑話。”
一下午,婆婆補了好幾只大洞小眼的襪子,在“補襪板”的襯托下,本身柔軟的布丁和棉線,像生了“皮骨”似的。拾起一只補好的襪子打量,原來的破損處補得緊密又結實,摸上去有棱有角,有款有型。
針兒細,線兒長,針腳在木板上游走,像一幅人生寫意圖,經緯分明,縱橫有致地交織在一起。那些網眼均勻密布的襪子似長了眼睛,看滄桑多變幻,歲月仍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