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意義在于突破自己-成長
我大學畢業那年,在南方一家服裝公司實習,帶我的師傅是一個比我小的女孩,但走入社會比我早,我開始一口一個郭姐地叫,她特別不好意思,還一個勁兒推托。
后來,設計室的另外一個老師傅,在午飯的時候對我說,你們北方人熱情,喜歡叫哥哥姐姐,聽起來好像挺親切,但是我們南方不講究這個。我們是同事關系,你不用叫我張哥,叫我張師傅就好,你也不用叫她郭姐,叫小郭就好。
那是我步入社會后遇到的第一個溫柔的耳光。每個地方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法則,在你還什么都沒有的時候,你不能改變,只能遵守。
后來我回了北方,先去分公司實習。分公司人際關系比較簡單,兩個和我同齡的設計師妹子,外加一個比我年長的師傅。我在分公司基本很少走出設計室,平時就和兩個妹子一起鼓搗。可惜好景不長,實習期很快結束,我們三個都被拉到總公司開始趕年底訂貨會的大任務。
我還帶著當年的那顆校園玻璃心,嘻嘻哈哈地以為這里是另外一個天堂,結果摔得很慘。設計室里有副總經理安排的眼線,隨便一句抱怨都能很快傳到副總耳朵里,之后你會被叫去談話。
我本能地只想和一起來的那兩個設計師妹子一起玩,結成小團體,卻發現她們早就開始了明爭暗斗。因為設計師是聯盟,但也一定是競爭對手,好的樣衣工人是稀缺資源,擁有了才會事半功倍。
怎樣去使喚打版師和制作工人,讓他們不但能很快地去幫你轉化,而且還能喜笑顏開地幫你多出主意想辦法,這拼的就是與人交往的能力。
我在那之前一直都不太會處關系,總覺得這些和自己內向的性格不符,尤其是不知道要和那些大媽級的人聊什么。后來我發現,其實你根本不用聊,你聽著就好,聽完記住,下次重復說給她聽。
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認為驕傲的事,比如張姐的兒子學習好,每次測驗都考100分,李姐的兒子最懂事,每天她回到家時,兒子就已經把米飯做好。
記得別人,給他人尊重感,是贏得好感的開始,也是打開人際關系的第一個缺口——我第一次明白,我不可能一輩子都只和同齡人一起共事。圈子不同的人,相融也不是要求你必須變成他們,而是要你找到和他們共處的方法。
拒絕,的確是一種態度的證明。但拒絕以前,你要搞清楚一件事,你是因為明白了自己的界限,在內心保持了安全距離,還只是不想撒手自己的象牙塔,為自己的低情商交往模式找借口?
改變環境很難,改變自己融入環境也不容易,但人能嘗試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進步。
有時候我尊重你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我會變成你。
與人交往是一門技巧,遲早你都需要掌握。
你即便辭職出走,到下一家你依舊還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沒有所謂的難以相融,只有內心的寬窄與否,我是這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