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們如何移山-視野
金字塔——盡可能地利用尼
羅河
古埃及人是如何將巨大的石灰巖和砂巖從采石場運送至施工地點,用于建造金字塔的?瑞士考古學家玻爾·斯托瑞米爾表示:“古埃及人會盡可能地利用尼羅河,古埃及的很多采石場都位于尼羅河沿岸。”但如果采石場距離施工地點有幾十乃至幾百公里遠的話,古埃及人可能會綜合利用人力、木橇和輥子、水路來運輸建筑材料。
位于埃及西北部法尤姆沙漠中的采石場能出產重達10噸的巨石,這些采石場距開羅有五六十公里遠。
斯托瑞米爾解釋稱,工人們在法尤姆沙漠中的采石場里鑿出巨石后,會將巨石推落至鋪設好的道路上。這些道路一直往南,通向12公里外一個跟尼羅河相連的湖泊。然后,工人們通過尼羅河來運送巨石至建筑地點。
“工人們如何在路面上運輸石塊依然是個難題,”斯托瑞米爾稱,“在路面上鋪設圓木,讓石塊在圓木上滾動前進,這種方法在短距離上是可以使用的,但如果是長距離運輸的話完全不實用。古埃及人可能制造了類似木質軌道的系統,能讓工人們拖著裝有巨石的木橇在軌道上前行,完全依靠大量的人工、繩索乃至牲畜拖動。”軌道能讓人們將巨石拖到湖邊,最終再通過尼羅河運送至金字塔的建造地點。
吳哥窟——在雨季用運河運
輸石塊
吳哥窟是位于今柬埔寨境內是吳哥古城最著名的建筑,它還是古城內諸多廟宇中最大的一座。古高棉人的神靈居住在神山的頂部,因此吳哥古城中的廟宇用大型石塊建造,以象征神靈居住的神山。
吳哥古城位于沖積平原上,因此當古高棉王朝在9世紀剛開始建造廟宇時,使用的是從平原上挖出的黏土燒制的磚塊。但從10世紀起,人們開始用石塊作為建筑材料。出產這些石塊的采石場距施工地點有50公里至70公里遠,吳哥古城的寺廟使用的石塊90%至95%都重達兩三百公斤,鮑狄埃說道,三四十年前,研究者們發現連接吳哥古城和采石場的運河。大家認為,古高棉人可能是用木筏裝載石塊,通過水路將石塊運入城中,尤其是在河水漲高的雨季。一旦石塊被運送至吳哥古城中的施工地點,工人們就會利用木質滾軸來短距離運送石塊。古高棉人很有可能發明了類似腳手架、滑輪之類的工具,用于在建造廟宇時調整石塊的位置。
巨石陣——水路和陸路運輸
結合
巨石陣位于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這一史前遺跡還有太多謎團,其中之一就是,古代英國人如何搬運用于建造石陣的巨大石塊。巨石陣使用了兩種主要石材:石陣內圈所用的藍砂石和外圈所用的薩爾森石。
“薩爾森石是從四五十公里之外的地方運過來的,”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家邁克爾·帕克·派爾森認為:將至少20噸重的石塊放在木橇上,讓木橇沿著用水潤滑過的圓木滑動。
伯恩茅斯大學的達維爾注意到,巨石陣內圈使用的藍砂石來源于約250公里以外的威爾士,要運用多種方法才能運送至巨石陣所在的索爾茲伯里平原。“運輸這些藍砂石有很多種路線可以選擇,但無論如何都會牽涉到跨越主要河流或使用海岸線附近的海路。”就算是巨石陣中最大的藍砂石(重約4噸),也能用木筏通過水路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