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拒說日語:不是傲嬌,是尊嚴-人物
國畫大師張大千十八歲那年,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的二哥影響,只身前往日本留學。
張大千來到日本后,考入京都藝術專門學校學習染織。在國外學習首先要攻克的就是語言關,為了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張大千在語言上開始和自己過不去。每天睜開眼睛就嘰里咕嚕說日語,中文日文來回切換。
在京都藝術專門學校學習時,張大千有兩個特別要好的同學,一位是朝鮮的,一位是日本的,他們住同一間宿舍,每天同來同往形影不離。朝鮮同學的英語說得很棒,張大千向朝鮮同學學英語,向日本同學學日語,三個人湊在一塊兒說著不同的語言,沒多久,張大千英語、日語都能熟練地張口就來,尤其日語說得相當流利。但平時他們三個人之間的交流還是以日語為主。
有一天早上,朝鮮同學睜開眼睛就說“goodmorning”。“你怎么又說英語?”日本同學帶著詰問的口氣說。“說英語怎么啦?英語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朝鮮同學毫不示弱地反駁。“又不是你自己國家的語言,英語說得再好也是‘亡國奴’。”日本同學帶著揶揄的表情譏諷道。朝鮮同學聽了當時就流下了眼淚。
在一邊的張大千怒不可遏地跳了起來,甲午戰爭后朝鮮和中國臺灣都被日本強占,日本同學譏諷朝鮮同學是“亡國奴”,無異也是對他的譏諷。他當場宣布和日本同學絕交,“我從此絕不再說一句日本話”。張大千丟下這句話,昂然地離開了宿舍。
第二天,張大千聘請了一位在中國長大的日本人當翻譯,堅決不說日語,曾經穿過的日本學生服也被他毅然丟棄。這以后直到張大千去世,不管在任何場合,他始終只說四川話,只穿戴中國式的長衫和鞋帽。
“士不可辱,國更不可辱。”張大千用自己的行動,維護著祖國的尊嚴,因為他深知,國家與個人是榮辱與共的,愛國是第一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