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來的成功-人生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快”時代,生活中“快”無處不在。信息有“快報”“快訊”“快信”,傳遞有“快遞”“快運”“快件”,出行有“快車”“快艇”“高鐵”,唱歌有“快歌”,攝影有“快照”,寫作有“快槍手”,餐飲有“快餐面”,連購物都時興“秒殺”……
面對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有人說:快人一步,才能成功,才不會被時代所拋棄!真的是這樣嗎?相信看了如下兩個故事之后,你會有新的看法和感受。
瑞典著名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羅默是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生活仿佛與我們的“快”時代格格不入。即使詩歌是他一生的最愛,他仍然慢吞吞地寫,寫好后還要反復斟酌、多次吟誦、數(shù)次修改,直到朗朗上口、言簡意賅、充滿意蘊才投稿發(fā)表。
他一生雖然都在不停地寫詩,但僅僅發(fā)表了163首詩,一生平均下來,他每年寫詩不超過三首。他秉承著一個基本原則:文學最本質(zhì)的精神是創(chuàng)新,他的每一首詩都體現(xiàn)一種獨特的風格。而今,特蘭斯特羅默的詩集已被翻譯成近60種語言,為世界各地讀者所喜愛。
2011年10月6日,特蘭斯特羅默因為詩歌“通過其凝練、通透的意象,為我們帶出了通往現(xiàn)實的嶄新路徑”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特蘭斯特羅默獲得諾獎讓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大跌眼鏡,有些記者也顯得不解,而特蘭斯特羅默給出了答案:“‘快餐時代’,我喜歡慢一點。也許是慢一點,能夠深入思索,能沉淀精華,放棄了量,才有可能提高質(zhì)!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文學乃至其他事情都是如此!”
無獨有偶,我國著名國學大師王元化也是一位因“慢”得福、因“慢”成功的巨人。王元化在學術(shù)界與錢鐘書齊名,素有“北錢南王”之稱。王元化年輕時曾向熊十力問學,熊先生諄諄告誡他,做學問要“沉潛往復,從容含玩”。于是,王元化養(yǎng)成了在做學問上慢吞吞的性格。僅讀黑格爾的《小邏輯》,他就從1954年一直讀到1974年,從而有“韋編三絕”的美談。《論知論分析方法》一文,就是他長期研讀黑格爾《小邏輯》厚積薄發(fā)的結(jié)晶。王元化不好名利,絕不為功利寫作。一篇3000字的文章,他要寫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文稿反復修改。曾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圖書評獎榮譽獎的《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一書,王元化慢吞吞地寫了將近20年。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王元化做學問講究“沉潛往復,從容含玩”,這既是對當今“快”的拒絕,也是對慢的追求。這種慢是一種耐心。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在某方面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成就。
其實快和慢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它們只是兩種不同的處事方式而已。“快刀斬亂麻”是“雷厲風行”,“慢條斯理”是“沉著冷靜”。快和慢各有千秋:快,能捷足先登,先拔頭籌;慢,可明察秋毫,統(tǒng)籌全局。快讓我們不偷懶,不拖沓,不虛度年華;慢讓我們不焦躁,不盲從,不急功近利。真正的快,不只是追求速度,更要追求質(zhì)量;有意義的慢,不只是緩步前進,更要為快儲備動力。
我們要真切地意識到,“慢下來”也能成功。
結(jié)語
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選擇怎樣的一種人生,是一個人的權(quán)利;通過什么速度去追求成功,靠一個人的實力。時代如何飛速流轉(zhuǎn)且由它,如何堅守自己的信仰和價值,如何用自己的節(jié)奏過上想要的生活,才是關(guān)乎你我幸福的人生智慧。需要提醒的是,每件事都有各自的律動,不要因為習慣了匆匆地趕,而錯過路上的美景、珍貴的親情和來不及細細品味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