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變性格-社會
我們去的地方多了,都會慢慢發現:城里人普遍比鄉民更加溫順。
可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城里人的基因難道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顯然不是,城里人也是從鄉下來的,至少其祖上也是從鄉下來的。那么,為什么鄉民進城之后,快則二三十年,慢則一代兩代,其脾氣性格必然會變得更加溫順?
我們要知道:人是一種經濟動物,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城里人為何更溫順”這個問題,也不能逃離經濟規律,問題答案的密碼就在于這四個字:經濟激勵。
讓我們從城市生活中的一些片段,看看城里人是怎樣從自然狀態,一步一步變得溫順起來的:
我們平時在招聘員工的時候,會感覺到某些應聘者的脾氣不好、態度不夠謙恭,于是我們會將這些人篩掉,而傾向于選擇那些笑容可掬、性格溫順的應聘者。被篩掉的人釘子碰多了,他們就會自我反省,在下一次應聘的時候,就會學習微笑、迫使自己變得溫順,以適應市場。長此以往,這種市場激勵機制就使得職場上溫順的人越來越多,而脾氣壞的人則越來越少。
我們平時找餐館吃飯的時候,也會傾向于選擇老板笑容滿面的那家餐館。別的餐館也許更加好吃,但是老板態度冷酷、說話不客氣,三思之下,我們還是不愿意去,因為沒有哪個消費者是喜歡受氣的。久而久之,待客有禮、態度溫順的餐館,其生意越來越好,而對客人板著臉、態度欠佳的餐館,其生意就會越來越差。于是在城市里,和氣的老板越來越多,而兇狠的老板則越來越少。
我們平時在商場消費時,碰到態度不好的服務員,我們會投訴他,投訴之后,那個服務員往往就會被解聘,然后商場的老板會吸取教訓,他會另招一個態度好的人做服務員,被解雇的服務員回家之后就會反省,日后他就會改掉壞脾氣,以適應生存環境,于是久而久之,城里態度好的服務員越來越多,而態度惡劣的服務員則越來越少。
這一類現象,適用于城市里的各行各業,時間長了,雖然沒有人明文昭示,但城里的人們普遍在心里都明白了這么一個事:和氣可以生財,逞兇則會丟飯碗。
而在鄉村,鄉民的生產方式是人和土地打交道,土地是死的,你只管對它使蠻力就好了,你不需要對它溫順,你也不會因為對待土地溫順而得到什么利益,也就是說,在城里迫使人們變得溫順的經濟激勵機制,在鄉村不存在,正因為如此,鄉民們缺乏激勵,他們就不會壓抑自己,所以鄉民的性格和脾氣相對于城里人而言,更加接近自然的狀態。
說到這里,答案已經十分清晰了:原來,城里人和鄉民的基因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而是各自的經濟生產方式,決定了彼此的性格。
所謂“城市”,就是“城”中之“市”,城市的本質不是樓房,而是市場,人們涌進城市,從根本上而言,是為了交易,要交易就必須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就存在選擇的問題,選擇溫順的交易對手打交道,交易成本更低。商家當然深諳此道。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到的客服小姐,她們的聲音永遠都是甜的,而且是罵不還口的,這并非因為她們天生懦弱,而是因為她們深深知道:顧客就是上帝,我和顧客頂嘴的話,就會丟掉工作。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說明了即便是一個兇惡的人,在經濟利益面前,他也會壓抑自己、強迫自己變得溫順,而在經濟生活中養成的這種習慣,時間久了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重新鍛造了市民的性格。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市場越發達,世界更和平。古往今來那些鄙視商業的文人,他們終生沉浸在琴棋書畫里,卻做夢也想不到:竟然是他們平生最瞧不起的“銅臭”社會,催生了更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