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的袍子-成長視窗
古時候,一些賢吏雖爵高祿厚,但卻堅守清廉,自奉節儉,穿著打扮非常樸素。
張儉,遼國宛平人,官至武定軍節度使,南院樞密使至左丞相,中書令加尚父,封陳王。張儉官爵顯赫,生活卻十分簡樸。有一年隆冬季節,他到宮中偏殿陳奏政事,穿著非常破舊的袍子。肇帝為了摸清真實情況,暗中令近侍用火夾在他的袍子上做了記號。結果,每次到偏殿奏事,他總是穿著同一件袍子,從不更換。當時,俗尚奢靡,張儉是專門以自己的儉樸行為來匡敦薄俗的。
明洪武四年(公元1471年),浙江寧海人方克勤被任命為濟寧知府。方克勤為政以教化為基礎,不喜歡沽名釣譽,生活極其儉樸。一件布袍,方克勤穿了十年仍然不換,一天絕對不吃兩頓有肉的菜。方克勤到州縣巡察,自己帶東西備用,從不取分外之物,甚至“杯水不肯受”。方克勤律己極嚴,但待人極寬。明太祖用法嚴厲,許多官員被籍沒家產,謫戍外地,行程極其艱苦。每當他們從濟寧經過,方克勤都拿出自己的積蓄,設法給予接濟。
河南湯陰人王伯勉,清順治初年中進士,累官至吏部選事郎、御史等職。王伯勉遷任吏部選事郎時,一件羊皮大衣穿了三十年,羊毛盡脫,不足以御寒。寒冬上朝時,王伯勉凍得瑟瑟發抖,同朝做官的人既敬佩又可憐他。幾個好心人湊了些銀子,買了一件狐裘大衣和一頂貂皮帽送他。王伯勉感動地說:“我一生從未接受過別人一文的東西,怎敢煩勞你們替我操心呢?”堅辭不受。
上述三位清官廉吏,不為流俗所困,特立獨行,用自己儉樸的作風影響著身邊的屬吏和治下的百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會風氣的好壞,確實跟高層的作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