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很累嗎-生活
放假在家,我特別害怕一個人帶孩子。太累了。
那時候我女兒兩歲多一點,剛會說連貫的文案,小嘴兒嘰嘰呱呱,整天不停:“爸爸,我要玩iPad!”“爸爸,開電視!”“爸爸,給我弄點心吧。”對她的這些要求,我當然不能隨時隨地滿足,多數(shù)時候都只好拒絕:“不行,不行,不行。”于是她就哭。
一整天下來,筋疲力盡,全副心思都在跟孩子斗智斗勇,別的什么事都做不了。別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求教于我,我自己又能求教于誰?我只好搜腸刮肚,想想那些心理學的技巧:無條件關(guān)注啊,強化啊,積極傾聽啊,行為塑造啊……有時候它們能奏點效,但并不真的讓我輕松,我小心翼翼,生怕自己說錯了一個字:“寶貝,只能吃三塊餅干,看好了哦:一、二、三,三塊。”語氣要既溫柔又堅定。最要命的是方法之間還有沖突。孩子哭了,有人說不能哄,越哄越來勁;也有人說必須照顧她的感受,負面情緒不可忽視。各有各的道理。學了這么多年心理學,我還是莫衷一是。
網(wǎng)上流傳不少文章,說西方的父母帶孩子都很有一套,省心省事。譬如說,有一種“哭聲免疫法”,嬰兒半夜醒來,哭了,大人只要狠著心不理不抱,以后就不會哭了——后來被證明是謠言了,但當時確有不少年輕父母信以為真。人在困苦的時候,會寄望于幻想的解脫。我有時也會胡思亂想:說不定外國人真的有什么訣竅呢?
這疑問在與一個美國同學交流時得到了澄清。他也當爸爸了,對我說:“帶孩子哪有不累的,孩子哪有不鬧別扭的,鬧別扭哪有大人不煩的。”我遇到的難處,美國人也會遇到,這讓我心理平衡了一點。他又說:“你沒問題的,你連博士都能拿到。”在他看來,讀博士比帶孩子難得多。可是我覺得,剛好相反,帶孩子分明才是更大的挑戰(zhàn)!
我的感覺怎么完全顛倒過來?帶著這個問題,我以心理咨詢師的視角做了一番自我分析,找到了一條解釋:也許是我對這兩件事情本身抱有不同的信念。我相信讀博士本來就是一件“大事”,苦點累點也理所應(yīng)當,而帶孩子帶得這么辛苦(尤為是身為心理學者),是不“應(yīng)該”的。
我的美國同學認為帶孩子就該累,他不會為了“累”本身感到苦惱擔憂。而我太急于擺脫這種“累”的感覺了。不知不覺中,我對帶孩子這件事,存有了“理應(yīng)具有某種捷徑”的預判。我一直在批判成功學,它們鼓吹“理想的人生應(yīng)該早早地掙夠一輩子的錢”,弄得年輕人既心癢又迷茫。可是,號稱“育兒應(yīng)該輕松又快樂”的育兒經(jīng),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學呢?
有一天,我?guī)畠撼燥垼粋€學心理學的朋友一起。席間,我們照例又開始斗智斗勇:“不許挑食!”“勺子,快!張大嘴!”“不行,爸爸不喂!”小家伙哼哼唧唧地推開碗,表示就想看電視。我焦頭爛額,心想現(xiàn)在就這么難管,將來怎么辦,又想這幾天一直不肯好好吃東西,是不是不舒服。我愁眉苦臉地抬起頭,問:“你說這種情況怎么辦?”
我那位朋友笑吟吟地給我盛了一碗飯:“別老跟孩子較勁,學會見縫插針吃一口。”
她一說“較勁”,我才意識到全身肌肉都處在緊繃狀態(tài)。我讓自己放松了一些,長長地呼出一口氣,這才意識到已經(jīng)餓壞了。“可是,孩子吃飯的問題呢?”冒出這個擔憂的同時,我立刻失去了食欲。我女兒坐在一旁,擺弄著手里的勺子。她并沒有打擾我照顧腸胃的需求,只有我在通過想象制造焦慮。
“孩子吃飯就是很麻煩,對你是問題,對所有人都是問題。你想一口氣就把問題解決掉,這口氣得憋多長時間啊?”我的朋友嘲笑我,“別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
事實上,是我把事情變得更復雜了。帶孩子本來麻煩,而我對于“麻煩”的擔憂,又讓自己陷入徒勞的思考,焦灼的嘗試,和無止境的自我懷疑。于是累上加累。這時我有點明白帶孩子“不累”的訣竅了,就是承認它的累。越想否認,往往越自尋煩惱。倒不如承認它,反而可以心平氣和地應(yīng)對它。人生不就是如此么?“行吧,”我一邊吃飯一邊悻悻地看女兒,“咱爺倆慢慢斗下去吧。”——卻發(fā)現(xiàn)小家伙拿著勺子,正乖乖地吃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