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很多時候長得像是孤獨-生活
這幾天,我腦海里一直游蕩著一頭鯨。
它是一頭能發出50赫茲音頻的巨鯨,因為聲音太過獨特而無法找到同伴,已經在茫茫大海中獨自游弋了30多年,孤獨地唱著沒有人應和的歌。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何嘗不是這樣一頭孤獨的鯨。茫茫人海,何嘗不是一大片永遠游不到盡頭且深不見底的大海。
電影《麥兜響當當》里有一個片段,講述的是“中國最不重要的思想家麥子”在1000多年前發明了一種“電話”,被人認為是“吃飽了撐的”,但悲哀的是,第二部電話在1000多年之后才發明。
所以,麥子從發明電話那天起一直等啊等,可到死都沒有接到一個電話……
這當然是被當成笑料拍出來的,但我笑不出來,甚至從中看出了涼到骨子里的孤單。
有人認為,孤獨與不被人理解是偉人和成功者的專利,大家似乎也認可了“無敵是寂寞的”“高處不勝寒”。
但事實上,這種孤單與寂寞,是像空氣與水一樣平等而無差別地加諸所有人頭上的。誰也說不清楚,站在金字塔尖的孤家寡人,渴望被理解、被關注、被認同的情感,與處于金字塔基座的蕓蕓眾生相比,有什么區別。
那頭鯨,因為嗓音獨特而沒有同類應和,與“接不到電話”的麥子面臨的困境,以及那些看著QQ上密密麻麻的頭像卻不知該向誰喊話,或在微信朋友圈中殫精竭慮曬出最后一絲寂寞而無人應答的人一樣,是孤獨到絕望的。
與那頭鯨不同的是,同樣孤獨的人類,并不是獨自游在望不到邊的大海中,而是身處人潮洶涌的大街,在各自抱著手機的地鐵,在親人們各自守著一個屏幕的家庭,在彼此相敬如賓又形同路人的單位,在充斥著荷爾蒙的人聲嘈雜的酒吧,在一言不合就割袍斷交的微博……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人們才會像在火星上丟失了氧氣瓶那樣,拼命地掙扎著,想在包括網絡在內的社交平臺上,亮出自己的天線,發出自己的信號,尋找與自己心靈信號同頻的人。
這些如沉溺于茫茫大海中的人們,拼命伸出求援之手,不知道在自己的四周,有多少人正以相同的姿勢和表情,無助地呼喊著。
幸運者在瞎碰亂撞中找到彼此;另外一些人,在驚艷地發現對方并留下美好的初見印象,但最終還是因熟稔或倦于裝出相知的迎合而回歸孤寂。
更多的人,因為旁人的眼神而舍棄自己的頻率,假裝不孤獨地和大家在一起,身心俱疲地表演著自己并不擅長的人生角色。
在他們心中,永遠游蕩著一頭孤獨的鯨,在滿是星光的夜晚,在冰涼刺骨的海水中,在永遠沒有盡頭的旅程里,孤獨地唱著無人聆聽的歌。
如果你是那個有幸找到聆聽者的幸運兒,請好好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運。
如果不是,那就學學高飛于九天之上的蒼鷹,或悄然開放于深谷的野花,它們并不為掌聲而飛翔,并不為他人的欣賞而開放。
它們將孤獨作為養料,綻放出了完全不同的絢麗。而當它的世界越來越廣闊的時候,它的同伴與知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那頭鯨也許并不孤獨,也許它只是在唱歌給自己聽,是我們關于恐懼、關于孤單的想象讓它顯得孤獨了——至少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以游蕩,無須迎合任何同類且不受干涉地歌唱。它,是自由的!
雖然那自由,在很多時候長得像是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