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與快樂-人生
美國電視節目主持人芭芭拉·安吉麗思所著的《活在當下》被譯成30余種文字,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高居榜首,該書中文版近日在國內面世。在這本書里,安吉麗思回顧了自己探尋快樂的歷程,感悟到滿意并不等于快樂。
凡認識我的人從不會形容我是個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小女孩。我父母的婚姻并不愉快,從孩提時代,我就想為母親眼中的憂郁,父親心中的迷惑和我自己的痛苦找尋答案。最讓我小學老師訝異的,是我三年級時第一次寫詩時,問道:世上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快樂?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人生的意義,找不到答案讓我異常失落。
沒注意到自己已頗有名氣了
在我的一生中,所有的事都得來不易,我總是必須先有所植,才會有所獲,我的事業也不例外。
回顧過去,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凡事都必定全力以赴。其一,小時候,我多數朋友的家里都比我家有錢。真正需要的用品,我不曾缺少,但也從未嘗過“擁有好多好多我想要的東西”的滋味。也就是說,如果我得到了什么東西,那一定是因為我努力付出過;其二,我決定更努力的原因可能是,我覺得自己的長相不太有魅力。
在我的事業剛起步時,我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打拼,忙得根本沒注意到自己已頗有名氣了。直到幾年前的一次姻緣,才使我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命方向。當時我在電視臺主持一個每天播出的節目,那天我和一個外地來的朋友一起開車去電視臺,一進影棚停車場,她就看到有一堆“影迷”在等著我簽名,她忽然咧嘴大笑:“芭芭拉,你真的夢想成真了。”之后,她語帶關愛和贊嘆地說:“你一定很快樂!”
愿望多,快樂少
聽到這句話時,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道窗簾忽地被掀開了。
那時,我看到自己的的確確完成了許多長久以來的夢想:我現在住的房子,比任何一個小時候玩伴住的房子都好;我有能力為自己買所有小時候買不起的東西;我可以送我媽媽到任何地方去旅游,那是從前她拉扯我的時候不可能負擔得起的;我終于找到一個不論我多丑(即使是戴著眼鏡、扎著馬尾)都會愛我的男人。
然后看看現在,我正開著車子去錄我的電視節目呢!可是檢視內心深處,我看到一件可怕的事實——我不快樂。我很得意,我很滿足,可是我不快樂。
隨著時間流逝,我漸漸看到了真相。我不快樂是因為,我不曾讓自己體驗許多真實的片刻,那些無所為而為的片刻,那些不為工作目標忙碌的片刻,那些我簡簡單單就是待在個什么地方的片刻。如今,我擁有了從前想往的東西,但也明白:就算獲得更多,我也不會快樂;如果我現在覺得不夠,那么永遠也不會夠。
我決定牢牢記住這個領悟,我把它寫在一張小卡片上,擺在我的鏡子前,每天早上讀它一遍:
什么時侯我才會覺得夠了?
夠了之后要做什么?
拿這幾個大問題問問自己——如果你此刻覺得不夠,什么時候才會夠?在那之前,你得再賺多少錢、再累積多少成就?然后你要做什么?你的生命會呈現出什么樣的面貌?有人告訴我,他們僅僅對自己提了這幾個問題,就開始了一段長達數星期之久的自我探索歷程。
滿意不等于快樂
快樂與滿意的差別在哪里?滿意基本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它代表完成了某件你有所為而為的事——一項計劃、一次交談、一頓美食。快樂則是比較傾向情緒方面的滿足。當我在某本書的某一章里,寫出了自己都嘆為觀止的字句,我會覺得很快樂;演講后,有人前來和我分享感觸,我感同身受,會覺得很快樂;我望著衣櫥里的某件衣服,回想起曾經穿著它度過的一個有趣的夜晚,我會覺得很快樂。
我們都做過讓自己很滿意的事,然而不論我們再做多少,再體驗多少的心滿意足,我們都需要學會創造真實的剎那,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快樂的惟一源頭,是擁有許多生命中真實的剎那。
快樂只存在每一個剎那的當下,也只在當下可得。快樂降臨的那一剎那,絕不會是我們存心去尋找快樂的時候,因為一旦存心追索,我們的心就已不在“此時此地”,而是到“別處”去了。如果我們能讓自己回到現在,全神貫注于手邊的事物,快樂便會不求自來。
假如你不學著享受你已擁有的一切,那么擁有再多,也不能帶給你快樂。
如同圣經上所說:“除非你能像孩子們那樣,否則你不能進天國。”
生命的意義只能從當下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