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污染-社會
國人似乎已習慣了各種各樣的污染。因為水源污染,許多人喝桶裝純凈水,但質量報告又稱對純凈水的檢驗結果是相當一部分細菌超標;吃肉,又說一些飼料摻有瘦肉精;吃菜,說運到城里的蔬菜被施以大量農藥。前不久,一位在農業部工作的朋友告誡我,一定不要吃韭菜和雞。原因是韭菜極易生蟲,那些長得特別粗壯精神的韭菜通常是施了敵敵畏的緣故。而機械化養雞,飼料中摻有大量激素,幾十天就長成過去一年才能長成的模樣,吃了對人體肯定有害。朋友中還有堅決不吃牛肉的,怕得瘋牛病;有不吃河魚的,是看到報上說,一些養魚專業戶同時養雞,將雞糞用來喂魚。
一個做外貿的朋友被各種名目繁多的宣傳和打假弄得神神叨叨,吃哪樣東西都不放心,可選擇的范圍越來越窄,但不吃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憑借著職業優勢及一定的財力,盡可能選擇進口食品,如奶粉、橄欖油、水果等等。但仍有相當部分的食品無法從國外進口,比如每日要吃的蔬菜。
當今生活水平達到大量吃進口食品的人畢竟很少,普通百姓只能在吃的問題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且探索出五花八門的應對措施。如蔬菜在下鍋以前長時間浸泡,水果一定要削了皮等等。
今春以來,北京遭遇連續的壞天氣,天氣預報,不是輕微污染,就是污染或重度污染。晨練的人只好不再晨練,計劃春游的人只能掃興地悶在家中看電視打發春光,而對于散步已成為生活習慣的我,常常只在戶外匆匆走上幾分鐘便郁悶地回家。
面對空氣,我們無法選擇。除了有閑有錢的少數人在邊遠地區買了房時不時避開之外,大多數人只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無奈地呼吸著污染的空氣。
記得上世紀70年代,曾看報紙講到日本的空氣,說日本由于工業化畸形發展,城市空氣污濁,東京人為了呼吸到新鮮空氣,特意從野外架設了管道,想吸的時候按時收費。那時國門尚未開放,這種消息很能讓人產生一種民族自豪感。但三十年不到,我們的城市也涌現出大量氧吧,吸氧成了健身和消除疲勞的一種享受。
不久前我認識的一位在美留學生回國探親,沒幾天就患了感冒,咳嗽流鼻涕一直不好,直到離開北京前還在吃藥。早聽人說過這種笑話,凡在美國待上兩年以上的人,回國后身體都變得嬌氣,極易生病,特別是上呼吸道感染。人們調侃這些人在國外待了幾年就“換了一個美國肺”,已不適應中國的空氣。我的一位朋友上個月出國旅游,走前一直氣管發炎,打針吃藥很是狼狽,到了澳大利亞和新加坡,每日奔波舟車勞頓,但什么藥都不再吃,居然好了。
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平日不會在意自己身體的某個器官,似乎它提供的服務是天經地義的。一旦某一天意識到某個器官了,或眼睛,或喉嚨,或四肢,或五臟六腑,一定是它痛了,病了,不舒服了,以至于妨礙了我們的正常生活了。
我們現在開始頻頻注意到空氣,注意到空氣質量,注意到空氣中有多少可吸入的顆粒,這說明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病了”,也“痛了”。它用傷害人類的方式提醒我們,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