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的三個故事看人格力量-人生
一
來自德國的施密茨博士在課堂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孩很喜歡吃糖,父親想盡各種辦法制止他,但都沒有效果。于是,孩子的父親決定請附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勸說孩子。
父子二人來到老人的家里,表明來意后,老人感到很為難,因為他自己也很喜歡吃糖。他想了想,請這位父親一個月后再帶兒子過來。
一個月后,父子二人再見到老人時,老人已經戒掉了吃糖的習慣。他對小孩說:“親愛的孩子,你能否以后不要經常向父親要糖吃?因為吃糖太多對牙齒不好,尤其對成長期兒童的身體健康不利!”小孩聽從了老人的勸告,從此不再向父親索要糖果。
孩子的父親奇怪地問:“為什么您不在一個月前叫他停止吃糖?”老人回答:“當時我自己也愛吃糖,怎能叫他不吃呢?我用了一個月時間,自己先戒掉吃糖的習慣,才有資格勸誡你的兒子。”
這個孩子就是施密茨博士。我們問他:“老人的勸說很平常,你當初為何就聽從他的建議了呢?”施密茨博士回答:“在他的身上有一股讓人敬畏、不可抵擋的力量。”
二
一天,德國首富、阿爾迪(ALDI)公司創始人阿爾布萊希特兄弟路過當地一家商店時,發現進出購物的人絡繹不絕。
出于好奇,他們瀏覽了店門前的促銷廣告。其做法是:購物時附贈優惠券,年底憑優惠券可按累計購物金額的3%免費領取等值商品。原來,人們是沖著年底的贈品而來的。
兄弟倆很快意識到,這種做法對客戶并不公平和誠信:如果年底物價上漲,顧客手中的優惠券就會貶值;如果客戶忘記或沒有時間去兌現,優惠券何異于空頭支票。這涉及商家的信用問題。
經過深思熟慮,他們決定推出更講信譽的即時讓利的對策,即凡店內出售的商品在當地最低價格的基礎上再減價3%。而且他們承諾,如達不到上述價格水平,可向商店索回差價,并提供獎勵。兄弟倆還提出,寧可承受存貨價高而低賣的損失,也要兌現讓利于客戶的承諾。
阿爾布萊希特兄弟對誠信可以說到了癡迷的程度,其做法已經無法用遵紀守法和珍視信用來解釋。他們對誠信的熱衷已經深入骨髓,不僅不欺詐客戶,還主動糾正有關客戶尚未意識到的誠信問題。由于阿爾迪的存在,其他一些世界著名的連鎖超市在德國無法立足。
三
清晨,兩個孩子正在陽光下快樂地玩耍,母親康妮亞走過來對他們說:“親愛的孩子們,今天有一位富有的朋友要來我們家做客。”
下午,朋友如約而至。金手鐲在她的手臂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閃閃發光,脖子上掛著金項鏈,發髻上的珍珠飾品則發出柔和的光。
弟弟感嘆地對哥哥說:“她看起來如此高貴,我從未見過這么漂亮的人。”哥哥說:“是的,我也覺得!”
他們羨慕地看著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親。母親只穿了一件樸素的外套,身上沒有任何珍貴的飾品。但是她和善的笑容照亮了她的臉龐,遠勝于任何寶石的光芒。她金棕色的頭發編成一條長長的辮子,盤繞在頭上像一頂皇冠。
富有的女人問:“你們想看看我的其他珠寶嗎?”兩個孩子點了點頭。
這位女士打開盒子,里面有一堆像血一樣紅的紅寶石,像天一樣藍的藍寶石,像樹葉一樣碧綠的翡翠,像陽光一樣耀眼的鉆石。這對兄弟呆呆地看著這些珠寶,說道:“要是我們的母親能擁有這些東西該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寶之后,自滿而又憐憫地問:“告訴我,康妮亞,你真的什么珠寶都沒有嗎?”康妮亞坦然地笑道:“不,我當然有珠寶,我的珠寶比你的更貴重。”客人睜大了眼睛,說:“是嗎?快拿出來讓我看看吧!”
母親把兩個男孩拉到自己的身邊,她微笑著說:“他們就是我的珠寶。難道他們不比你的珠寶更貴重嗎?”
這兩個男孩—特貝瑞斯和卡爾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母親當時臉上驕傲的表情和深深的愛意。數年后,他們成為偉大的政治家,但他們仍然常常憶起當年的這一幕。
真正的財寶不在口袋里,而在心里,有了愛就有了驕傲和自信。這位偉大的媽媽在把愛傳遞給孩子們的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讓他們知道從來就沒有真正的乞丐,只要內心強大,每個人都是心靈的富翁。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親身經歷。2007年,我幫助中國一所中學聯系德國學校,因為他們要到德國組織夏令營。出發前我一再叮囑中方負責人,一定要帶點小禮物過來,但不必貴重。后來,禮物雖然帶來了,但中方負責人下車時忘了拿出來。由于他們乘坐的大巴不好停車,司機把車開走了。沒有辦法,只好將就。
結果,活動舉行得很成功,學生不僅參加了手工制作,還旁聽了課程,與德國學生一起踢足球、搞露天音樂會等。臨走時,我遺憾地對校長說:“很抱歉,禮物放在車上了。”他爽朗地說:“您不是把最重要的禮物給我帶來了嗎?孩子們就是最珍貴的禮物啊!”
這件事情讓我久久難忘,也讓我一直想念這位不僅會教書,而且還會育人的德國中學校長。
身心合一、言行一致、誠信與善良、自信和欣賞,鑄就的是人的高貴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