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路,讓孩子通往高貴-人生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去一個高檔小區里的游樂區玩耍,遇到一個奶奶帶著小孫女玩滑梯。小姑娘看起來三四歲,看到別的小朋友從帶門禁的單元門里出來,很向往地說:“奶奶,我也想住可以刷卡的、有游樂場的房子。”
奶奶聽到這話慌忙說:“哎呀,我的祖宗!這房子哪兒是咱們住得起的?你爸媽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兒園已經不錯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經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撇撇嘴想哭,但沒哭出來。她在滑梯上待了大概幾十秒,滑下來后跟奶奶說:“咱們走吧。”
那一瞬間,我很心疼那個小姑娘,天真無邪的她,懷揣美好的夢想,希望自己也成為住在新房子里的小公主,卻被奶奶當頭棒喝,生生切斷了向往。我多希望奶奶說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媽媽說,讓他們努力工作,爭取咱們早點住在這樣的好房子里。”如此,既呵護了孩子對美好的向往,又在她心里種植了努力就有可能實現愿望的種子。
生活中最讓孩子無比沮喪的話,大概就是這些吧——我們哪兒買得起;我們哪兒吃得起;我們怎么能和他們家比呢;你就不應該想這東西,知道這要花掉你爸媽多少工資嗎……它們似一把把利劍,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讓孩子不敢提出要求,將他們禁錮于眼前的一粥一飯。
或許有人會說,美好是用錢堆起來的,沒有錢,談什么美好?然而,美好還真不一定和錢相關。
逛超市看到一個小男孩站在車厘子前面,他不哭不鬧,只是對著旁邊的一對夫妻重復:“爸爸媽媽,我還從來沒吃過這種水果呢。”夫妻倆對視一眼,有點為難,因為車厘子要80塊錢一斤。但猶豫了片刻,爸爸說:“沒吃過咱就買兩斤嘗嘗,爸爸申請值個夜班,就能買五六斤呢。”轉過頭,爸爸就把一包稱好的牛肉放回柜臺,媽媽小聲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歡的醬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讓我觸動:“我少吃一口沒事兒,也不是沒吃過。孩子得多見識見識,他吃過了可能覺得也就那樣,但咱不能斷了他想嘗嘗的念頭,是不是?”
這位爸爸口中“想嘗嘗的念頭”,就是孩子對一種事物或者一種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很大程度上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原動力。
上中學時,姐姐家的鄰居是一個租戶,租戶的老公不知道什么原因坐牢了,租戶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在縣城讀書,很辛苦,但臉上每天都掛著燦爛的笑容,每周末都帶著倆孩子出去吃一頓。兩個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惡意逗他們,問:“為什么你們的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爸爸去南方賺錢了。”
兩年后租戶的老公回家,全家遷往南方。臨走跟姐姐道別,一是謝謝姐姐對她的照顧,二是問問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家具。姐姐問她為什么要背井離鄉,她笑笑說:“孩子還小,不能讓他們太早因為大人的事受欺負,我家老大一直說長大當警察,萬一誰說點不好聽的,孩子心里多難受。”
雖然后來一直沒和這個鄰居聯系過,但有這樣一位把一手爛牌打出花來的好媽媽,他們的日子肯定不會差。
我們都是普通家庭走出來的普通人,做奮斗的一代是我們的宿命。經歷了物質貧乏的我們,至少要努力給孩子一個相對平和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在基本的吃穿滿足之后,有能力看更多美好的東西。
孩子每天的經歷,都將組合成為他們的人生;而身為父母,我們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