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愛校園愛我家的名句
西海固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黃土高原丘陵區西吉、海源、固原、彭陽、同心等7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這里常年干旱,雨水奇缺,年降雨量在200-700毫米之間,由于流水切割及千百年來的盲目墾殖,水土流失嚴重,除少量河谷川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條件極差,被清左宗棠稱為"苦瘠甲天下"之地。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西海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加劇。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不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2003年夏,我曾經深入這一地區采訪長達半年時間,記錄了當時發生在這里的點點滴滴。雖說,如今的西海固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在生態移民搬遷里變得漸漸變得山青水綠,人民的生活也正在一天天地變得富裕,但當年的采訪卻成了這方土地給我永遠的記憶。銘記歷史不忘初心,才能展望未來。
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地方叫喊叫水
喊叫水是同心縣的一個鄉,從這里向西便是興仁堡鎮(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再向西就是甘肅省靖遠縣了。這也是我西海固之行的第一站。
109國道穿喊叫水鄉而過,鄉政府位于公路的南邊,北邊便是喊叫水村。可以說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但水卻嚴重阻礙了這里的發展。
從靖遠搭乘去寧夏的長途班車,經過3小時的行程,喊叫水便呈現在了我的眼前。這里沒有一幢樓房,為數不多的幾間平房火柴般地灑落在公路兩側,靜靜地,沒有任何聲息,在古老與蒼涼中顯示出的是一種與世隔絕的安祥。
盡管兩天前才下過一場雨,但在熾白的陽光下,空氣中依然流淌著一種讓人難以忍受的燥熱。相傳一千多年前,北宋忠軍楊家將在抗擊遼國入侵的戰爭中,兵鋒直抵黃河北岸的賀蘭山,至喊叫水時,水盡糧絕,兵馬饑渴難奈,一時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襲上心頭。楊家將南征北戰,常勝不敗,怎能坐困山中?霎時,英雄胸中升起勃然不可磨滅之氣,揚鞭躍馬,想奔出這塊"死亡"之地。可是戰馬呼嘯騰空嘶叫不前,叫得穆桂英這位女中豪杰心焦如焚,隨后,她大聲呼喊:水、水、水啊?
這喊聲撕肝裂膽,響徹天宇,震撼山谷,久久回蕩。余音漸漸散去后,只見馬蹄下滲出清清的流水來,喊叫水便由此擁有了它這個十分響亮的名字。千年之后,人們漸漸忘卻了穆桂英當年于喊叫水的英雄氣慨,在喊叫水的喊叫聲中將喊叫水當成了一個極為缺水的窮地方。
敲開鄉政府辦公室的大門,迎接我的是一位叫馬尚亮的年輕人,他向我們談起了喊叫水的"海如學校"。
1940年初,一位姓孟的地下黨員受組織委派來同心縣平樹村"海如學校"(現喊叫水村)以教書為掩護,開展地下工作。到校后,這位地下黨員深入當地回民群眾和學生中宣傳我黨抗日救國主張,傳播馬克思主義,在搞好教學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進步青年。但后來由于特務告密,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受盡酷刑,堅強不屈,使敵人一無所獲,最終惱羞成怒的敵人將他活埋于銀川城隍廟。
在給我講述這段故事時,馬尚亮的臉上分明洋溢著崇敬之情。他告訴我們,"海如學校"雖只是一所小學,卻為同心縣培養了許多人才,現同心有許多黨政干部都曾就讀于"海如學校"。可惜的是,這所學校現已被拆了。
有句話說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在"同心"這個地名里,在喊叫水這樣的窮地方,聽這位回族青年述說著革命先輩的故事,心頭總有別番滋味,喊叫水因而變得格外親切了起來。
在馬尚亮的幫助下,我們來到了村民劉學軍的家里。
當年,喊叫水村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全村有226戶人家,1108口人,耕地面積3780畝,其中井灌地645畝。村子有天然草原29萬畝,已劃管承包到戶21萬畝。2002年全村總收入1【第47句】:64萬元,純收入1【第13句】:57萬元。其中農業收入【第28句】:53萬元,占【第25句】:1%;勞務收入【第39句】:64萬元,占【第34句】:9%;牧業收入【第45句】:4萬元,占40%。全村羊只存欄數3264只,其中養羊大戶58戶;養羊20—49只,有31戶;50—100只,有21戶;100只以上,有6戶。2003年喊叫水村計劃退耕還林3000畝,已完成整地3500畝。圍欄草原面積已達【第2句】:5萬畝。
劉學軍的200多只羊就是在2003年3月份開始圈養的。他告訴我們,圈養讓他這樣的養羊戶的收入每年減少一半,但圈養羊只勢在必行,收入雖然減少了,但環境卻慢慢變好了。劉學軍說,他已承包了60多畝荒山,種上了牧草,想必因為圈養而收入減少的況景很快就會過去。在他掛著汗珠兒的臉上,我們看到的是的自信。而他身上那被羊角劃破的傷痕明晃晃地暴露著,使我們的心間升起了幾許感動。
為圈養好羊只,劉學家請來了牧羊多年的叔叔,并流轉了30多畝土地,建成了羊圈。僅此一項,他就投資了近10萬元。步入劉學軍的羊圈,如同步入了一個莊園,地上雖說雜草叢生,還未來及收拾,但羊兒已經入欄喂養了。劉學軍還在圈內打了兩口水窯,保證了圈養羊只的飲水。
距劉學軍家不遠處有一排土房,黑漆漆的椽木和門窗散發著破敗氣息,默默無言。泥土院子在正午熾白的陽光下泛著有些刺眼的光芒,院內似乎沒有一樣多余的東西,土夯的院墻已有多處塌陷了。這就是喊叫水村民張漢從的家了,若不是馬尚亮事先介紹,我決想像不出這是一戶人家。
一位老人從廚房里出來,依在門框上,有些不解地望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老人渾身上下沾滿了黃土,臉也仿佛也很久沒洗過了。也許是聽到了動靜,正在午睡的張漢從從土炕上爬起來,光著腳丫子來到門口看了一眼我,又回到土炕上去了。
張漢從是喊叫水村的貧困戶之一,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已經上高中了,兒子只有六七歲,還沒有上學,灰頭土臉的,很是頑皮。張漢從的家,似乎沒有一樣東西是新的,墻上也沒有白灰粉刷過的痕跡,炕上是一堆破被褥,張漢從蹲在炕頭上一言不發。因為沒什么家什,并不算大的屋子就顯得有些空落落的。
在屋墻東側,我們看到一張泛著黃色的紅紙,是張小獎狀,上面寫著張琴同學榮獲全校"中考"第一名。張漢從告訴我們,張琴是他的女兒,假期去同心縣打工了。見我們仍在看獎狀,張漢從說:"看那玩意兒干什么,又不能當錢花!"
我們來到張漢從家的"糧庫",見里面有幾袋玉米,但張漢卻告訴我那些玉米是用來喂牲口的。我問他家人平時吃什么,他說湊合著過唄。除此之外,我們還注意到張漢從家沒有水窯,我們問他吃水怎么辦,他說去村后的長沙河里拉,還說那河里的水苦得吃不成。與劉學軍相比,張漢從顯然是一個沒有斗志的人,甚至有幾分懶惰與迷惘。如今回想起來,我們的心里都不是個滋味。
隨后,一些村民將我們當成了扶貧干部,從村子各處趕到了張漢從家,我的采訪也只好匆匆結束。
就在我們準備乘車離去時,忽然注意到喊叫水絕大多數人家的院落里都有兩個類似于堅起的饅頭狀的東西,當地人稱其為土糧庫,說是因為氣候干燥,老鼠較多,防止辛辛苦苦種下的糧食被老鼠偷吃掉。
"土糧庫"用土塊砌成,外面糊上泥巴。因為底部筑了水泥,老鼠無法進入,只能從"糧庫"的外圍進入,而那樣人們會即刻發現,并立即消滅它。因此,"土糧庫"只能讓老鼠們望糧興嘆了。
這土糧庫矗立在農家的院落中,如同大地豎起的"布袋奶",哺育著世代生存在這里的人們,塔狀的形象使我們產生了許多對于糧食的崇敬之情。
在離開喊叫水的路上,一個古老卻又非常新鮮的問題閃現在我的腦際——水與糧食本為生命之源,在喊叫水我們又一次感同身受。道路兩旁都是丘陵狀的黃土地,人們已在那里挖出了許多準備用來種樹種草帶狀的溝槽,一條條的錯落有致、層次分明,遠遠看上去蔚為壯觀。
西海固的希望正在這溝槽里,西海固的精神也正在這溝槽里。
陽光依舊是熾白的,空氣依舊是干燥的,但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已被拋在身后的喊叫水,會在若干年之后以暫新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事實正是這樣的,在此后的十多年時間里,我多次路過喊叫水,雖然再也沒有過進村采訪的機會,但在變青的黃土山梁里,我相信鄉親們都已經過上了好日子。只是,每每這時,我都會忍不住想起張琴來,那個我看過她的獎狀卻從未見過的女孩兒,我不知道她現在生活得怎么樣了。這種多情的掛念成了我與喊叫水之間永遠的連線,怎么也扯不斷。
有個女孩成了西海固的傳奇人物
2001年的一天,法國《解放日報》駐北京記者彼埃爾·阿斯基(中文名字韓石)來到寧夏同心縣予旺鎮張家樹村,他意外地得到了該村小學生馬燕從四年級開始寫下的幾本日記。透過稚嫩的筆跡,他能感受到這個小姑娘發自心底的真摯呼喊。這位法國記者的眼睛濕潤了。在征得馬燕及其家長的同意后,彼埃爾·阿斯基將馬燕兩年中所寫的日記帶走,并很快在法國刊印成書,書名為《馬燕日記--一個中國學生的日常生活》。
該書出版后,立刻在法國引起轟動,成為當年法國的暢銷書之一。隨后,該書又被譯成英、日等國文字,在全世界9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總發行量超過10萬冊。當有關信息反饋到國內后,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面對面》欄目又將馬燕的故事制作成專題片,先后在中央電視臺第12頻道和第1頻道中多次播出,隨后,全國媒體紛紛報道此事,馬燕這位生活在西海固地區的普通女孩,因此在當地成為一個傳奇人物。
張家樹村,同心縣南部的一個小山村,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聞名世界的《西行漫記》中曾經描述過的地方。但我們告別喊叫水來這里采訪前,我們并不十分了解這些。
當年乘車到了予旺鎮,一打聽才知道到張家樹村還要走25里的山路,不通車。于是,我們只好向鎮政府求援,幾經協調鎮政府才為我們找來了一輛面包車。因為車身低,路面崎嶇不平,再加上忽然下起了雨,面包車有好幾次都被陷在了泥里。
從張家樹村口到馬燕家是一段下坡路,路面泥濘不堪,司機怕車子下去再次被陷,我們只好走路。馬燕的母親白菊花不顧路滑搖晃著從家里跑出來接迎我們,馬燕的兩個弟弟頭頂著用塑料袋做成的雨披在母親的身邊蹦蹦跳跳,這突如其來的大雨在西海固地區很是難得,當然會使他們興奮不已。
14歲的馬燕圓圓的臉上掛著靦腆的笑容,但在內心她卻有著自己執著的信念。她日記中的兩個片斷動人至深:
——這回我們放了一周假,媽媽對我說:“孩子,媽媽想對你說件事……你怕這是最后一次上學了。你們姐弟三個上學,你爸爸一個人在外地打工,是辜(顧)不過來的啊!”我說,媽媽你這么一說,看來我是必須回家了。媽媽說是啊!那我倆(兩)個弟弟呢?媽媽就說,你倆(兩)個弟弟還必須念書。我就問媽媽為什么男孩兒能念書,而女孩兒就不能念書呢?媽媽就說:“你還小,不懂這些。等你長大了,做了媽媽,你就會明白。”
——今年我上不起學了,我回來種田,公(供)養弟弟上學,我一想起校園的歡笑聲,我就像在校里讀書一樣。我多么想讀書……
馬燕從小學四年級起就有記日記的習慣,身邊太多同學因貧困而輟學的事例使她過早地有了一顆敏感的心。因為自己家境也同周圍的伙伴類似,她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她在日記里一再提到對讀書的渴望和害怕離開校園的擔心。
然而,沒念過書的母親根本看不懂女兒寫的是什么。有一回,馬燕給母親寫了封信,讓弟弟轉交給母親。母親有些納悶:有什么不能當面說,有必要寫信?白菊花讓兒子讀給她聽,當聽到:"媽媽,如果我上不了學,我一輩子的眼淚都流不完"時,她再也忍不住了:"我就是苦死也要讓馬燕上學!"
法國《解放日報》駐北京記者彼埃爾·阿斯基來到予旺鎮張家樹村時,白菊花將馬燕寫給她的那封信和馬燕的3本日記(一本被馬燕父親卷了旱煙)給彼埃爾看。彼埃爾被馬燕稚嫩而簡單的文字打動了。于是,他將馬燕日記帶到北京翻譯成了法文,并且很快印刷出版了。
彼埃爾知道,馬燕日記最感人之處在于真實地記錄了一個生活在貧困地區的孩子在求學路上的心理故事,而這正是許多"養尊處優"的孩子們急需的一種精神。
馬燕的命運就這樣被這位記者改變了!
在北京,彼埃爾寫下了一篇報道。2001年9月9日,這篇以"我要上學"為題的長篇通訊刊登在了法國《解放報》上。之后,報社收到大量來信,都是被馬燕這個普通的中國女孩強烈的求學欲望和其家境的困難所感動了的。因為法國《解放報》與歐洲許多家報刊有著交換稿件的合同,這篇報道隨后在歐洲其他國家的一些報刊上轉載。
讓彼埃爾沒有想到的是,他本人不僅收到法國和歐洲許多讀者來信,而且收到其中部分讀者寄來的捐款。他說: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我還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事。"他感到,如果自己放棄對此篇報道的追蹤,也許這件事就此結束,將辜負眾多寫來感人至深的信件、特別是寄來捐款的讀者的信任。考慮再三,他決定接受捐款,建立"阿斯基—馬燕基金會",幫助馬燕和她的同樣面臨資金困難的同學繼續求學。
2002年3月份,彼埃爾帶著首筆共計1000美元的讀者捐款第三次來到張家樹村。彼埃爾請求馬燕所在中學幫助再找出6位家庭生活困難的學生,連同馬燕共有16個孩子成為第一批接受海外捐助的幸運者。
在馬燕的家里,我們同樣見到許多來自國外信件,法國的一些學生還給馬燕寄來了賀片,祝愿她能夠安心學習,為斷進步。當時,馬燕已不再為自己的學費發愁,人生為她鋪開了一幅美好的畫卷。《馬燕日記》在巴黎出版,且被轉售給多個歐洲國家和日本,僅版稅一項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但馬燕仍然和以前一樣穿一件同樣的衣服,每月也只用兩元的零花錢。
當年,在同心縣農村,像馬燕家這樣極為貧窮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為了能和男孩一樣上學,曾經輟學的馬燕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上小學三年級時,家里本來一貧如洗,爸爸又不知患上什么病,滿口的牙齒在病后幾乎全部脫落,這對我們的生活無疑是雪上加霜。全家由媽媽一人支撐,她的壓力可想而知。媽媽知道,強行讓我輟學太殘忍,但開學時家里又交不起我的學費,媽媽說找了一個借口:老師說書(課本)還沒有到,你先在家里等著。媽媽又怕我出門打聽,就買了一只小羊羔(當時沒給人家錢,只是談了個價),交給我喂養。并對我說:你每天上山打草喂這只小羊羔,等你把小羊羔喂大了,書就來了,再把小羊羔賣了,你就有上學的錢了。
我知道媽媽的苦心,我相信媽媽說的是真話,小羊羔那時成了我的伙伴。上午,我領著小羊羔上山,小羊羔吃草我割草,下午,我領著小羊羔回家。每天遠遠看見同學們上學去的身影,我就忍不住哭,我想我們家咋就這么苦呢?
兩天后,我終于忍不住問媽媽:"小羊羔長大了嗎?"媽媽搖搖頭說:"哪有這么快。"又過了幾天,我再問媽媽:"小羊羔這幾天長大了吧?"媽媽還是搖搖頭。
一晃20多天過去了,我一邊在山上放羊,一邊自學,一遍遍地問著媽媽相同的問題。無奈的媽媽最終被我感動了,賣掉了我喂了20多天的小羊羔,把賒的錢還了,賺了13元。但13元錢遠遠不夠我上學的費用,媽媽只好再賒賬。
為了我和弟弟上學,萬般無奈的媽媽又踏上撿發菜的路。遠在他鄉,荒無人煙,沒有任何醫療條件,有病就得硬撐著。一向堅強的媽媽終于沒能抵御得了疾病的侵襲,她高燒不退,一個勁兒地吐血……
說到這里,馬燕的臉上掠過一絲難言的表情,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將永遠留在她的記憶里,她說:“我沒有理由不好好上學!”
從張家樹村到予旺鎮壓的小路崎嶇蜿蜒,《馬燕日記》的封面上是她和她的母親,她們都微微笑著,眼睛望著遠方,對未來都充滿了信心。我們祝愿這位西海固感動了法國的女孩能在將來的某一天,找到一方真正屬于自己的藍天!十多年后,猛然回首,身后依舊是她有些靦腆的笑容,而那時,正是被雨水滋潤著的西海固干涸的泥土發出“滋滋”的聲響……
我總想不通我們這個家咋總這么窮
白菊花,西海固一位再也平常不過的婦女。2003年6月14日傍晚,白菊花在她貧窮簡陋的家里面對我們的采訪,瘦削臉上的表情除了平靜之外仿佛再無其他多余的成分,而我們卻在她似乎有些漫不經心的述說中,一次次地被感動著。當時,屋外下著一場對西海固來說十分難得的雨,屋檐下落下的雨滴打在門臺上啪哩叭啦地響個不停。
我們西海固這地方窮,孩子上不起學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女孩上學比男孩更難。為什么?女孩遲早是要嫁人的,嫁了人,父母親就算打發了她,可男孩就不一樣了,他們得一直跟著父母親,還要給父母親養老。不管別人承不承認這點,在我們這里這種情況大多數時候都是事實。我姐妹7人,我是老三,我和我的兩個姐姐都沒上過學,原因就在這兒。
我們西海固前些年絕大多數農民都是靠天吃飯,可天卻不常下雨,常旱,有時連填飽肚子都成問題,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出門打工。馬燕上學前,我們這個地方連旱幾年,我在內蒙古給別人種莊稼掙錢,有一回,去一個商店里買東西,售貨員遠遠地就捏起鼻子說我身上臭。我心里很難受,一轉身,眼淚就忍不住流了下來。起初時,我很不理解那個沖我捏鼻子的女售貨員,心想,都是婦女嘛,再怎么著也不至于那樣吧!但很快我就想通了,人家比咱有文化,誰讓咱沒念過書呢?之后,我想到了馬燕,我想就是苦死也得供馬燕上學,要不她將來,會和我一樣受這種"待遇"的。
馬燕在西海固這個地方能上學,原因就這么簡單,她比她大弟弟大兩歲,但兩人同在一個班級里。如果不是我那回有那樣的經歷,馬燕這輩子可能就與學校無緣了。
馬燕上小學一二年級時,因為家里沒錢,與弟弟馬藝超共用一套課本,但到了三年級,老師就不讓他們共用了。原因是弟弟的練習冊暑寒假作業都讓給馬燕給"填"了,影響了弟弟的學習成績。
那一年,西海固又是大旱,我家連吃飯都成問題,盡管村里人常勸我把馬燕"抽"下來,幫家里做些家務,將來找個婆家嫁人算了,但因為有內蒙古的那段經歷和老師的這份情誼,我總不忍心,況且,馬燕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愛喝歌、跳舞,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她。到了4年級,馬燕就該去予旺鎮上學了(村里的小學只有一到三年級)。以前欠下學校里的學費也該給人家交了,老師來家里催了好幾次。我幫村里一戶人家犁了半個月地,掙了80元錢,才把欠村小學的學費給還了。
為了不再欠學費,讓"娃們"上學踏實些,臉上光彩些,我約了村上幾個婦女每天去山里撿發菜。那時,還沒封山,還讓撿發菜,一斤能賣七八十元錢。聽起來,這個價格已相當可觀了,但我們每人每天撿到的發菜還不足一兩。有天晚上,我進村后,遠遠就看見我家門前擠了很多人,腦子就"嗡"地響了一聲。馬燕爸常年在外面打工,我一出門,家務活就得讓馬燕干,雖說白天在山上撿發菜,但心里總也放不下,怕出個啥事,"娃們"畢竟小嘛!
我沖進家門,才知道馬燕的左手食指被自己切掉了,血一個勁兒地沿著她的胳膊往下流,在場的人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在開水里兌上鹽,讓馬燕把手指頭塞到那里面,她怕痛,不肯,我就抓起她的手強迫她塞了進去。馬燕"哇"地哭出了聲,之后哭喊著對我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的,是弟弟想吃土豆,我給他做時不小心才切掉的!"
在場的人見了都掉眼淚,說我是個狠毒的媽媽,但我知道要不這么做,馬燕受傷的指頭絕對會被感染,我是她媽媽,我那么做心里比別人更難受!
馬燕爸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老實的人了,他在外面打工常被別人騙,有時,連一分錢也掙不來。
馬燕上小學五年級期末考試時,和弟弟兩個人要交9元的"考試費",家里一分錢也沒有,為不延誤他們考試,我只好去借。馬燕說:"媽媽,只要能參加考試,我可以不吃飯。"聽了之后,我心里一酸,眼淚就流了下來。但我在村里借了一圈,但只借了三塊五毛錢。我正愁著怎么讓"娃們"參加考試,馬燕爸回來了,是扒火車回來的。看他心情不好,我就去廚房做飯了。做好飯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時,我忍不住問了馬燕爸一句:"你這回到外面去怎么樣?"馬燕爸只吃飯不說話,我想,沒有多總該有個少吧,誰知,馬燕爸半年時間才掙了一塊一毛錢,又讓老板給騙了,連家差點都回不來了!
當時,我有些不理智,就丟下碗筷,來到這屋里哭了。過了一會兒,馬燕爸讓馬燕弟弟端了碗飯給我,孩子進了門,雙手捧著個碗,見我哭著,硬是不敢說一句話。我看了孩子一眼,心里更加難受了起來,我想,我們這個家咋總這么窮,馬燕爸咋老被別人騙呢?但見孩子那模樣,我強忍著咽下了眼淚,接過孩子端來的飯。也許是孩子從來沒看到我哭過,站在那里仍不知怎么辦。我說:"娃,你去吧,媽媽吃就是了。"孩子這才慢騰騰地走了,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那碗飯,我是面條和眼淚一起向肚子里灌的,那也是我這輩子第一回那么吃飯。但事后,我想自己有些過分了——做父母的不能為了自己一時暢快,給孩子增添壓力呀!但"娃們"的考試費該從哪里來呢?看著空空的飯碗,我又一次發愁了起來。
大概到了晚上九點多鐘,天黑盡了,我忽然就想起家里還有些沒有凈草(發菜撿來時中間含有不少草葉,得一點點地挑出來,才能出售)的發菜,就過夜凈水(將發菜放入水中,草葉會浮上水面)收拾干凈了。第二天走了幾十里的山路賣了4元錢總算把"娃們"的考試費給湊齊了。
馬燕和他弟弟上中學后,家里的負擔就更重了。他們得住校,被褥都是我用從幾個姐妹那里弄來的舊衣服,一塊一塊地縫補出來的。
我家雖然有7畝地,但從1998年以來因為連年大旱而幾乎顆粒無收。雖然馬燕和兩個弟弟上學一年一共才需要600元左右的學費,可那對于我們做父母的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馬燕上初一時,學校"六一"組織學生演出時,她當了主持人。學校要求她穿白襯衣、紅裙子,還得一雙新鞋,馬燕回家告訴我買這些東西得十幾塊錢,但家里沒有一分錢,我就愁得不知該怎么辦了,想了整整一個晚上也沒想出個法子來。第二天,我背著馬燕去找學校的老師了,我想節目演得好壞和穿新衣服沒關系呀!老師說,馬燕是主持人,要是穿得破破爛爛,學校的臉上也沒光彩,他答應鞋和裙子由學校買,但買襯衣的錢還得我出。說來別人或許不相信,但當時就那么幾元錢逼得我團團轉!
那年冬天,我和馬燕爸跟著村里的十幾個人去嘉峪關撿發菜。我們沒錢,只好扒煤車。天氣仿佛總和我們作對,我們那回扒上煤車,天下雪了。我和馬燕爸在一節車廂上凍得沒辦法,馬燕爸用一塊塑料布裹住我,自己卻蜷縮在車廂上,嘴皮子都快凍硬了。過了個把小時我轉臉一看他,馬燕爸渾身上下都是煤灰,黑黑的,他的眉毛和鼻子上全凍成了冰!我搖他、叫他一點兒反應也沒有,我大哭了起來:"娃娃們還在家里等著,要是把這人給凍死了該咋辦?"押車的人見我們可憐,把我們帶到了車廂里,馬燕爸才慢慢醒了過來。那會兒,雪下得更大了,車窗外白茫茫的一片,我擦掉眼淚,看著窗外的雪,心想西海固一定也下雪了,家里也該收雪了,要不明年就沒水吃了。但家里有誰收雪呢?想到這里,我的眼淚又掉了下來。
那回在嘉峪關我的胃病又犯了,是老毛病,血吐個不停。因為下雪,我們只有住在避風的山崖下,晚上因為天黑,只看見地上白茫茫的一片,就找個較平整的地方睡了,早晨起來,才發現身子下面原來是塊冰。大伙兒看要是再這么下去,我的命可能都會丟掉的,就讓馬燕爸把我帶了回來。進村時,有人對我說:"白菊花,你的娃娃長大了。"我說:"我的娃本來就長大了。"那人又說:"你的娃給你把窖都裝滿了。"我爬在窯上一看,感動得哭了——我的娃真得長大了!
馬燕帶著兩個弟弟一起給窯里收雪,他們拿不動大塊大塊的雪(掃成堆的雪,在融化到一定程度時,就變成了雪塊),就用簸箕一點點地端,后來干脆想出了一個辦法,把雪放在塑料單子上,兩個人一起拉。馬燕的弟弟鞋破了,進了雪,馬燕就把自己的鞋讓給了弟弟,那雙鞋正是那年"六一"演節目時,學校里給她買的,很好看,是紅色的。馬燕對我說:"媽媽,我把那雙鞋讓給弟弟時,真是舍不得!"我想,就憑這點我也得給他們做個好媽媽——這就是我的娃們啊,我為他們受再多的苦也值!
……
離開馬燕家的當夜,我們住在預旺鎮,那天夜里,我一直想著白菊花臨別時給我說的一句話:“感謝你們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在寧夏還有西海固這么個地方。”而對于西海固我當時能做的就是將我看到的寫下來,告訴世人這個地方的人們艱苦但卻向上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但今天我要說的是,這種苦日子如今已經不存在了。大約是在2010年的時候,我有吳忠市的郊區見到了白菊花,但她家和很多張家樹村的鄉親一樣,都搬遷了,她甚至還有郊區買了一個院子,生活上基本沒什么大的困難了。當時,馬燕在法國讀書,馬燕的父親在城里擺攤做水果的生意,不用再外出打工了,馬燕的兩個弟弟學習也都很好。
讓我更加欣慰的是,白菊花與十多名西海固婦女做起了刺繡的生意,曾經貧苦的生活造就了她們的心靈手巧與吃苦耐勞,她們在家里做好刺繡,然后放在網上去賣,竟然做出了名聲,有了不錯的收入。
至于豫旺鎮,大約是在去年,我與《中國國家地理》攝影記者葛藹一起“走紅線”(紅軍長征線路)時,又到過那里一回,鎮子比以前大多了,真正有了城鎮的氣象。我們甚至還到了張家樹村,但那里已經沒有人居住了,鄉親們都搬走了,生態移民了。干枯的山梁正在一點點地變綠。和白菊花一樣,鄉親都基本都過上了脫貧的日子。
沒有人煙的張家樹村安靜得能讓我們聽到彼此的心跳。
如今的西海固正在經歷著時代的變遷
固原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東、南、西三面與甘肅毗鄰,北部同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同心縣接壤,總面積16783平方公里。轄原州區、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五縣一區。
這里,正是詩經中所說的“大原”。它就那么蒼蒼茫茫地出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在七月熾熱的陽光下,干渴的黃土地上生出的是一份讓人心顫的期盼。進入城區我們似乎感到了些許熱烈的氣氛,但街上行人的神態里,仍然有幾份掩飾不住的散慢。
在車站下了車,我們隨處走了走,道邊除了一些不算大的商鋪、商場之外,就是些買小百貨和小吃的店鋪,叫買聲此起彼伏。這里的消費很低,出租車行駛去固原市內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三元錢,這樣的價格在全國都有很少見。我們在街頭的蘭州面館里吃了碗牛肉面,便租車去了固原市西邊的西城門。
在那里,我們看到固原的舊城墻,是青磚包起來的,很有些氣勢。從資料上看,固原現在的古城遺址始建年代至少應該在西漢,到了明代,這城池已經成了西北黃土高原上最為杰出的軍事建筑之一。西漢末年,因原城城池堅固,規模宏大,雄居于黃土高原,因其地勢險要,被當時的統治階級視為“成就霸業之地”,也因此在只書上得了一個“第一城”的美譽。
從1996年起,寧夏軍區某給水工程團先后兩次奉命出征西海固,實施聲勢浩大的“百井扶貧”工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征戰,他們攻克了在黃土高原找水的一個個難題,成井140眼,日出水總量達15萬余噸。有了水,西海固過去荒禿干枯的土地,開始變綠,糧食產量翻了兩番,人民實現了整體脫貧。
雖說,當年采訪中得到的這些數字讓我們興奮,但站在 “百井扶貧紀念碑”前,我們想到的仍然是“水”這個字。
隨后我們來到了一個叫長城的村子。當時,村子里的人家不足百戶。我們來到了一戶姓劉的人家,主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院落整潔,主人還在院子里種了不少花木,鮮花飄香,芬芳淡雅。主人讓煙給我們,并和我們聊了起來。
主人說前些年,因為缺水,這里幾乎與西海固地區其他地方沒什么兩樣,有時連肚子也吃不飽,但現在不同了,水的問題被解決了,他家也打了口水井,每人一畝七分地糧食每年都有向外賣的。他還在村開了一家百貨店,經濟較其他村民相對寬裕了些。言談中,我們聽得出他內心深處那種滿足與自信的欣喜成分。
劉姓人家的鄰居姓陳,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家里的幾間平房已經有些破舊了,但院子里一株杏樹上結下的杏子卻是黃澄澄的,很是誘人。我們到來的那會兒,正好趕上老陳一家吃午飯,飯是米飯,菜都是自家種下的,白菜、茄子、辣椒。
飯菜飄香,那香氣里似乎還連帶著農家的溫馨與幸福。聽說我們是來長城村采訪的,老劉說自己在長城腳下待了快一輩子,對長城像是沒什么感覺了,百姓嘛,走到哪里都是為了吃飯。此話在平實中仿佛蘊含著一條我們似乎不怎么在意的真理——歷史總要發展,百姓總要吃飯。
在老陳孫女那立于自家門前的燦爛笑容里,我們離開了長城村。行車于路,忽然地,我們就覺得那車輪滾動于地面的聲音很是動聽,想必那些昔往的歲月就這么滾著遠去了,滾成了記憶與歷史……當年,西海固的采訪就這樣一我們的行程里結束了,在以后的十多年時間里,我又陸續到過西海固好幾回,親眼目睹了它的滄桑巨變。
在西海固的歷史上有一條著名的路,人們把它叫做蕭關道,車行于路,我時常想起千年前的詩人們在這條路上留下的名句,其中最著名的是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蕭關在固原是毫無疑問的,我甚至在當地出版的一些書刊上看到有人甚至將蕭關當成了固原的代名詞。與之相伴的是,千年前,那些蕭關相關的詩句總會十分響亮地回蕩在耳畔。
仿佛,岑參、盧綸、杜甫還有張玭,一個個都朝我迎面走了過來,他們或白發蒼蒼,或英姿颯爽,或憂傷不已,或感慨萬端。
岑參說:"涼秋八月蕭關道,北風吹斷天山草。"盧綸說:"今來部曲盡,白首過蕭關。"杜甫說:"蕭關隴水入官軍,青海黃河卷塞云。"張玭說:"出得北蕭關,儒衣不稱身。"……
他們從這里走出,向西向西再向西,將唐朝的邊塞詩推向了一個后人無法企目的高度,蕭關于他們的身后就像一個臺階,一個詩歌的臺階,讓他們一步步地走上了詩歌大廈的最頂端。
但是,這都是歷史了。現實是今天的固原乃至整個西海固地區正在經歷著時代的偉大變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海固人正在為天地立心,為生態立命,打響環保之戰,努力地讓這塊曾經貧瘠的黃土地變成綠色的明珠。這也正是一個臺階,一個越走越高的臺階,通往富裕和文明的臺階。
驀然回首,當年那個貧窮的西海固已經不見了。(文/路生 圖/王鋼)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有哪些解釋“愛”的含義的名句
恨到極處,愛到極點。
關于愛情在古詩詞中有哪些名句
愛情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從古至今款款柔情,惹起多少詩情愁怨。關于愛情的詩詞作品更是浩如煙海,或柔情,或哀婉,或浪漫纏綿。下面是本人喜愛的幾句詩詞,一點淺見,望與君分享。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此句出自宋朝晏殊名篇《浣溪沙》。此詞抒寫悼惜春殘花落,好景不長的愁懷,又暗寓相思離別之情。語意十分蘊藉含蓄,通篇無一字表現思情別緒。
詞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一聯工巧而流麗,風韻天成,向稱千古名句。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此句出自宋朝陸游《沈園二首》。
陸游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與發妻唐婉的愛情悲劇。此詩乃陸游晚年觸情之作,此時距沈園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憶往昔,繾綣之情絲毫不減,反而隨歲月之增而愈加深厚。
一闕《釵頭鳳》,千古傷心事,讓人唏噓不已。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此向出自唐末詩人張泌的《寄人》。
這是一首與情人別后的寄懷詩。詩人自己孤身一人,想念當年的伊人時,對著滿庭的月色而心生感嘆。作者怨伊人無情,魚沉雁杳,唯春月多情為自己的孤獨而照亮滿地落花。落花此處其實是自比,說出了心中的離愁傷感之情。
此詩創造的藝術形象,鮮明準確,而又含蓄深厚,通過對典型意義的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深沉曲折的思想感情。不需更多語言,卻比作者自己直抒胸懷更有動人心弦的張力。
魯迅先生的名句你記得多少
魯迅妙語名言
【第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6句】: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第7句】: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
【第8句】: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第21句】: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第22句】: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24句】: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第2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第33句】: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36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第37句】: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第39句】: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第40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第43句】: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關于相逢的詩詞名句有哪些
謝謝邀答。
(1)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李白>
(2)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蘇軾>
(3)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淚。
(4)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5)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6)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7)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
(8)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9)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10)千里有緣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說出一句關于勞動的名句
勞動致富,勤勞發家。
網絡照片。
分期樂、提錢樂、愛學貸、即有分期這些校園分期貸款都上征信了嗎?不還錢有啥后果
我前幾天下載了拍拍貸,試鎮玩了一下,我的那個心疼,那個氣啊,借2000元分12個月,到賬1830元,每個月還196元,到最后我借2000元還2520元,我的那個氣啊,只要要你操作了,退的退不了,這個利息也高了
能否解析一句蔣勛的經典名句“山河平靜遼闊,無一點貪嗔癡愛,而我們匆匆忙忙,都還在路上”
我對這一句話是也樣理解的,就是說山河如此遼闊寬大,卻還是默默的平靜的無貪無欲,不喧嘩,無訴求,就像古代名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樣,我們人類應該如此,就要像大山河流一樣有包容心,做到無欲,不要有太多的私欲,要大公無私,只有這樣,才能站得穩,行得正才能無所畏懼。其實這是一種生活目標,人生理想!這只是我個人對這句話的解讀,經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