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家夕陽的語錄
人馬盤空細,煙嵐返照濃。
——鄧漢儀《過大庾嶺》
盤空,指盤旋于嶺上如同行于空中。嵐,山上的霧氣。前句以“人馬細”的遠觀印象反襯大庾嶺之高峻,后句以嶺上霧氣之濃與夕陽余照反襯大庾嶺之高峻。
山銜落日青橫野,鴉起平沙黑蔽空。
——宋·陸游《溪上作》
詩句描寫夕陽在山、原野青青、鴉起平沙、飛遮天空的景象。“山銜落日”是比擬,將山人格化(有嘴銜物);“黑蔽空”是夸張,極言烏鴉之多,能夠遮蔽天空。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宋·王禹翶《村行》
壑,溝。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詩句描寫千溝萬壑晚籟聲聲、夕陽之中群峰靜靜的景象。前句寫聽覺形象,后句寫視覺形象,兩相結合,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形。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宋·張耒《初見嵩山》。
詩句描寫嵩山夕陽西下、風吹雨去、數峰出云的晚景。以“清瘦”寫山峰,乃是擬人修辭手法,既顯出高峰之高,又具人格化,讀之使人對嵩山更有親近之感。
斜陽冉冉春無極。
——宋·周邦彥《蘭陵王》。
詩句描寫春意無限、夕陽西下的景象。疊字“冉冉”的運用,既寫出了夕陽慢慢沉沒的形象,又表達了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包括對無限春光的留戀與夕陽依山之景的欣賞。
斜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宋·賀鑄《鴛鴦夢》。
詩句以擬人修辭手法,將斜陽人格化,使其帶有人的生命情態,從而化平淡為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夕陽西下、小窗明亮的情景。
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
——宋·周邦彥《玉樓春》。
岫,峰巒。煙中列岫,指煙霧籠罩下的群山。青無數,濃綠之景綿綿不絕。雁背夕陽,指夕陽照射在雁背之上。紅欲暮,指西天被夕陽染紅、天色行將傍晚。詩句描寫遠山無數、青翠欲滴,雁飛夕陽中、紅霞滿西天的景象。
夕陽如有意,長傍小窗明。
——唐·方蒶《失題》。
如,好像。詩句以比擬修辭手法將夕陽人格化,使落日依山之景帶有人類依依不舍的生命情態,遂使平常的事物藝術化,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唐·李商隱《樂游原》
只是,就是,正是。正是這種黃昏時分的美景,表達的是一種欣喜的心境。可是,由于歷來很多詩家誤解了唐代的“只是”一詞,將其等同于近現代“只不過”、“但是”之義的“只是”,于是這兩句詩便變成了詩人消極頹廢心境的反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宋·汪元量《湖州歌》
四百州,代指南宋的統治區域。目斷,望斷。前句寫夕陽西下、寒鴉飛天的景象,后句寫詩人循著寒鴉飛動、夕陽西下的方向深情回望南宋故土的形象。
上聯:家在城南談舊事,人住東山看夕陽,下聯怎么對
上聯,家在城南談舊事,人住東山看夕陽,
下聯,君游江北尋真情,君在天涯觀紅塵。
日照海邊那里可以租到家庭市的房屋,孩子放假打算帶上老人全家散步夕陽海景
陽光海岸,荷蘭新城
靠海50米
家在云南,暑期想帶孩子去海邊,哪里比較經濟實惠
您要不嫌路途遠,首選就來山海關,
吃住觀光都實慧,高鐵航空都有站。
歷史名城第一關,緊靠秦皇島海邊,
北戴河東戴河近,南北飲食燒烤涮。
萬里長城起始點,龍頭伸λ海里邊,
孟姜女廟也在此,燕塞湖中有游船。
上聯:流水夕陽千古,如何對下聯
謝邀:
流水夕陽千古,
彩云清風今朝。
有興趣的合兩句,大山,夕陽,牧童,老牛。牛牧歸家晚,山傲落日殘
《牧童》
牛牧歸家晚,山傲夕陽殘。
叢林風聲急,笛聲幾回轉。
怎么拍夕陽
曾經有位大詩人,深情地吟過:“夕陽無限好,只是太難拍。”
正如詩中所說,日落很美。至少,在我們雙眼看到的畫面里,還有老鳥、大濕、磚家們曬出的作品上,日落是這樣的美景:
“別人家”的華麗日落
而在新手君自己拍出來的,勉強可以稱為“照片”的玩意上,日落往往是這樣的:
抽象派野獸派作品《黑影與火球》
或者是這樣的:
批判現實主義大作《海邊核爆》
都是二足直立行走的碳基生物,拍的都是反映行星-恒星相對位置變化趨勢的景色,為啥差距會那么大呢?
這就是會拍與不會拍的差距啊!本著“為影民服務”的原則,小編今天將講述日落的正確拍法,讓大家都能拍好日落。
——至少,讓大家都能拍出“正常”的不難看的日落,都能拍出“讓人一眼就看出是日落”的日落。
【第1句】: 日落,從曝光抓起
由于畫面亮部(太陽)和暗部(地面景物)亮度相差太大,你的相機可能無所適從,不知道該以誰為基準控制曝光。
以太陽為基準曝光,地面一片死黑,你會拍出《黑影與火球》;以地面景物為基準曝光,你會拍出《海邊核爆》,兩頭不討好。
到底該怎么辦呢?首先,把你的相機調到點測光模式吧,在機頂的測光模式選擇按鈕/轉盤或菜單中進行設置,具體設置方法參考相機說明書。
正如屏幕上顯示的文字所言,點測光是一種只以極小范圍(整個畫面的5%左右)作為基準進行測光的模式。
開啟這個模式以后,你會看到畫面中間有個小點。如果相機有實時取景功能,移動這個小點,LCD 屏上會時亮時暗,這就是點測光在起作用。
使用點測光模式,曝光結果直接由測光點的選擇決定:測光點在亮部,暗部就會很暗;測光點在暗部,亮部就會過曝。到底該怎么辦呢?
你一定會說,“那就選擇不亮不暗的地方作為測光點吧”。——恭喜你,都學會搶答了^_^
不同的測光位置與曝光效果
把測光點對準天空中沒有被余暉直接照亮的部分,這正是我們要找的“不亮不暗的地方”,這樣得出來的結果更符合我們的實際需要。
點測光完成以后,你可以酌情降低一檔或半檔曝光補償,盡量減少畫面的過曝部分,因為在后期處理環節,曝光不足比過曝好修。
【第2句】: 想方設法降光差
“教練,不對啊?!我按照你教的方法,對準不亮不暗的地方點測光了,為啥拍出來的照片會變成醬紫!”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畫面的光差太大了,無論你怎么選擇“不亮不暗”的測光點,亮部都會超過相機寬容度上限,導致過曝。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盡量減小畫面光差。
你可以使用專門為大光比而生的濾鏡:中灰漸變鏡。這玩意大概長這樣:
中灰漸變鏡(實物圖)
如圖所示,中灰漸變鏡由兩部分組成,一半是透明的,一半是中灰漸層。
使用的時候,盡量把中間的分界線對準畫面的明暗部界線,漸層對準亮部,以達到“使亮部變暗同時暗部不受影響”的目的。
中灰漸變鏡使用效果(商家廣告圖)
上圖是商家提供的“使用效果示意圖”,實際用起來可能未必有這么好的效果,不過基本原理差不多,都是通過壓暗亮部來減小光差。
如果不想買個中灰鏡,也可以試試 HDR 技術。
HDR,也就是“高動態范圍”,原理是對同一場景進行多次不同曝光值的曝光,最后進行合成:
先拍攝同一場景,多種曝光值的多張照片
之后,將這6張(或者更多張)照片進行合成,得到一張畫面各明暗層次細節都保留完整的照片,再稍加調色,一張 HDR 作品就完成啦!
左:合成后的結果;右:稍微調色一下,完成!
對具體技術手段和合成過程感興趣的童鞋們,可以去網上搜索相關教程。如果嫌麻煩,現在很多相機、手機都自帶 HDR 拍攝模式。
只不過嘛,內置的 HDR 拍攝模式的效果,總是不如你親自操刀來進行手動合成——畢竟,自動化處理的程序沒法依據我們的需求進行精細微調。
如果你對照片要求比較高,建議還是去學學手動 HDR 合成技術。
內置 HDR 雖然有效,但效果有限
學習手動 HDR 技術可能有點麻煩,而使用程序化的內置 HDR 減小光差的效果可能又不盡如人意。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
當然有啦,這個辦法,能從根本上減小光差,那就是——等。
太陽剛開始進入“落山”狀態時,亮度還挺高的,這時候的光差當然比較大;
太陽剛開始往下落(lao),亮度較高
在太陽還很亮的時候拍,光差自然就比較大,你想弄出明暗部都兼顧的曝光就會難一些;
而如果你耐心等候,讓太陽落一會兒,它的亮度會慢慢變低。等到它貼近,乃至正在穿越地平線的時候,你會發現它變得“溫柔”許多:
不僅光差小,顏色還更鮮艷了
等到太陽完全落山后的一小段時間,光差會更小,而且天空云彩的顏色還最鮮艷。
只是,在這一時間段環境光會變得極低,需要用三腳架進行長時間曝光,才能正常拍攝。
沒有太陽,不代表不美吖~
以上是一些強行要兼顧太陽本體和地面景物,做到明暗部兼顧的曝光方案。
為什么不能換一個思路,一定堅持要明暗部兼顧呢?過曝和過黑,真的就一無是處嗎?
【第3句】: 我 TM 就是過曝了,咋滴
畫面中出現大面積的過曝和大面積剪影,都是很不好看滴~(詳情請參考序言中的兩幅反面示例《黑影與火球》和《海邊核爆》)
請大家注意,我這里說的是,畫面中出現“大面積”過曝和剪影不好看,不代表畫面中就絕對不能出現過曝和剪影啊!
當你用“廣角+小光圈”的組合拍大風光時,太陽只是畫面中很小的一個部分,就算是過曝了,變成一個光球,也無傷大雅;
小面積過曝,無傷大雅還很帶感
當然,如果你用長焦拍攝,太陽的畫面比例很大,還是不要讓它過曝的好,不然就成了《海邊核爆》那種趕腳。
接下來再說說剪影。對準畫面最亮的地方點測光,或者直接調低 ev,就能把地面景物拍成漆黑的剪影了。
如果說小面積過曝是“不怕光差大”,剪影就是“怕光差不大”了,因為一定要光差足夠大,剪影化才完全。
拍攝剪影展現的是輪廓美,所以視野中不能存在大片連在一起的地名地面景物,否則拍出來的照片會變成這樣:
不知道拍的是啥,反正不好看
選取孤立的,具有簡潔輪廓和形態美感的景物,比如樹木伸展的枝條,一棟造型別致的小樓,都是拍剪影的好對象。
嗯,上邊這幅圖,剪影很完全,枝葉的輪廓也挺美,可總感覺好像缺點什么......沒錯,就是背景的問題!純色天空,不夠好看啊。
在剪影攝影中,背景的好壞變得更加重要,因為它直接決定了畫面是否有鮮艷的色彩,甚至可以說,剪影只是點綴,只要不添亂就 OK。
拍攝剪影題材,最好等到太陽落得極低,天空顏色最鮮艷的時候拍攝,這樣拍出的剪影才好看。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上聯:夕陽西天落,如何對下聯
明月東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