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聯璧算名著嗎匯集70條
《傳習錄》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習錄》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習錄》讀后感1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傳習錄》
王陽明對“持志”的比喻簡單、直接、有意思。簡單是因為他并沒有把持志說的多高大上,沒因為它是一個遠大的理想,就把它說的與現實脫離。直接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感受到疼痛的時候,最常見的胃疼,牙疼。疼起來的時候哪有心思想別的事情。有意思是因為他舉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脅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時候才能威脅到生命。牙疼的時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過去了。心痛的時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過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讓我們專注,但疼痛背后能帶來的后果更讓我們謹慎。
我就在想,我對于自己的志向有沒有像對待心痛那樣時刻警惕。答案是沒有。我依舊有閑暇時間去忙一些跟志向沒有關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費時間的事情。說明我對自己志向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絕對強烈的意愿。
說閑話,管閑事,后面就是置閑氣。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些沒有用的事情上,就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沒做到,說明我專注不夠。還是沒把自己想明白,從認識自己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2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發盡精蘊,看來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覺不同。此難口說。”
——《傳習錄》
我曾經想過,修行到最高的層次就是圣人嗎?那圣人之上還有沒有?看王陽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經向往過,修行到像王陽明那樣的階段,就已經很幸福了,再往上沒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誰知道哪個是頭呢?就像我們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如果到達盡頭,盡頭之外又是什么。我覺得最大的盡頭就應該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我們只要摸清楚這個規律,就好比是王陽明將圣人比作金子一樣,我們就已經到達了另外的一個很高的層次了。
我現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陽明并沒有肯定,只是告訴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會感覺到不同。
就像我經常問師父開悟是什么感覺,師父說只要你開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覺了。
我們總是幻想更高的層次是什么樣,卻忘了自己現在處在的層級。
修行這件事情不能好高騖遠,要一步一個腳印,修到哪算哪。但還是要給自己一個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成為圣人。
《傳習錄》讀后感3
侃問:“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功夫說閑語、管閑事?”
先生曰:“初學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工夫上又發病。”——《傳習錄》
這一段先告訴了我們修行初級階段怎么去修行,就是你有多渴望去改變自己。儒家講為己之心真切,真是想明白,切是迫切。那你修行之心真了嗎?切了嗎?如果修行真的像心臟疼一樣關注在心臟上,那么我們修行的速度就會一日千里。最開始這樣對我們的修行是有巨大幫助的,因為我們的心外放太久了。
所以《格言聯璧》才講“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賢第一等學問”。無事的時候,心是安在自己的腔子里的,有事的時候,我們外放的時候,是需要去完成我們想要完成的事情。儒家是入世的學問,我們不可能離開世俗,到遠離人類社會的地方去,少不了與人打交道。用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投入在當下。做完事情的時候把心收回來,就是修行,也是收放心。能收能放,才是自如。
剛開始修行的時候,因為心外放的太久了,所以要練習收心。初級階段過后就練習收放心,如果這個時候還一直在收心上,就會從執著變成執拗。就做不到儒家說的允執厥中,反而會耽誤修行。
《傳習錄》讀后感4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長,僅僅是讀過一遍的我是絕不敢說出完全領悟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這種話,但讀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王陽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時光長河,確實值得人細細品味。
第一點,修心。王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覺良知。良知在人,永遠不會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使歸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際將其扼殺,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點,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時不能因對方無禮而惱怒,不能因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對方哀求而屈意寬容。唯恐心中有絲毫偏離而妄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拋開事物去學就會不著邊際。
第三點,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須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謂“經世致用”。只讀書不思考,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考不讀書就會變得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中體會到良知,這個時代物欲橫流,當人們漫無目的庸庸碌碌地四處奔走時,不妨讀一下《傳習錄》,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義。
《傳習錄》讀后感5
問:“延平云‘當理而無私心’。‘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別?”先生曰:“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問:“釋氏于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是未當理。”曰:“亦只是一統事,都只是成就他一個私己的心。”
——《傳習錄》
王陽明通過朱熹老師的一句話來闡釋他的“心即理”學說,“當理”就是天理顯現,要想天理顯現,就要去掉后天的習染。私心就是后天習染的體現,去掉了就是無私心。無私心當然就是天理。反過來講,如果你的天理沒有顯現,那是因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簡單的說當理等于無私心,它倆是一回事。要是把他倆分開說就是因果關系,這是朱熹的理論了,王陽明是不認同的。
有意思的是陸澄又問了佛家的無私心和當理的關系,他認為佛家的無私心是不當理,因為他拋棄了人倫,這個人必須得盡孝。在我們沒盡完孝的時候出家,這首先就是違反人倫的。作為一個人,父母把我們生下來養大,我們必須要盡孝。一個人可能沒有伴侶,可能沒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拋去一邊,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時候,你去追求佛教的無私心,這就是天理沒有顯現。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無私心蒙蔽了,說白了,你為了你的欲望拋棄了人倫,因為私心所以不當理。這是從反面論證王陽明心即理的一個體現。
《傳習錄》的讀后感(通用6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習錄》的讀后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習錄》的讀后感1
問:“寧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氣。當其寧靜時,亦只是氣寧靜,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寧靜不寧靜。若靠那寧靜,不惟漸有喜靜厭動之弊,中間許多病痛,只是潛伏在,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以循理為主,何嘗不寧靜?以寧靜為主,未必能循理。”——《傳習錄》
問:“寧靜存心時……”這一段說出了現在人普遍容易犯的問題,靜心本來是方法不是結果,可修身修著修著就變成了喜靜厭動。身邊很多人在追求著靜心,特別喜歡待在那種狀態里。以前我也覺得在這種狀態里就是修行修到了,現在仔細一想還真是王陽明說的只是氣定而已。有事的時候氣一亂,就定不下來了,然后就從靜的狀態出來了。發現這種靜的狀態并不能指引我們把發生的事辦明白。王陽明把功夫說的就是念念去人欲,存天理,我認為關鍵處就是在“念念”上。存天理,去人欲有時我也能做到。隨著修行做到的幾率也很多。但要想念念都是存天理,去人欲這就太難了,每個念都是善的念,把邪念、惡念、雜念、妄念全都排除,每一念起都是天理。靜的時候,修的是存天理,去人欲。動的時候修的也是存天理,去人欲。如果只依賴靜的時候,那所有的繁榮都只是虛假的繁榮,你覺得修行提高了,也只是假的。因為儒家是入世修行的學問。你要走修靜的路線,就偏離了儒家修行的方向。每天生活,豈能靜。追求存天理,去人欲是可以達到靜的。但反過來想通過靜,達到存天理,去人欲就難了。
《傳習錄》的讀后感2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長,僅僅是讀過一遍的我是絕不敢說出完全領悟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這種話,但讀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王陽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時光長河,確實值得人細細品味。
第一點,修心。王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覺良知。良知在人,永遠不會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使歸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際將其扼殺,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點,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時不能因對方無禮而惱怒,不能因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對方哀求而屈意寬容。唯恐心中有絲毫偏離而妄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拋開事物去學就會不著邊際。
第三點,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須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謂“經世致用”。只讀書不思考,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考不讀書就會變得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中體會到良知,這個時代物欲橫流,當人們漫無目的庸庸碌碌地四處奔走時,不妨讀一下《傳習錄》,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義。
《傳習錄》的讀后感3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傳習錄》
當一段時間學習不長進的時候,我也經常問自己這個問題,以前我給自己的回答是“還是不想”。我覺得自己的回答貌似有一些道理,王陽明的回答則更究竟,就是你找不到學習的本源是什么。
我們看到大樹的樣子,絕對不是它是小樹時,我們想到長大后的樣子。就像我們看現在的自己,你不會在幾歲時能想到今天的樣子。我理解就是生長的力量在一點點的改變著我們。“為學”也是有一種力量的,王陽明講這個力量就是修心。我反思自己,為學的目的是不是修心?目前來看本源是這個,只不過有時忘記了。雖然也在時刻提醒自己,但還是經常逐物。就是為學之心不真切。
如果對為學著急,就沒心思想別的,只能一門心思放在為學上。王陽明曾說過“主一”,方法是持敬。如果對為學不持有一個敬畏心,做事不專注,就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然后自己還后悔,悔過又精進兩天,又重回懶散狀態。就這樣來來回回反復。我以前總是這樣,意識到自己偷懶的時候就立志,沒幾天就忘了,想起來又立志,就是古人說的“無知者常立志”,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根本上用功,控制情緒,向未發之中前進。
《傳習錄》的讀后感4
有一學者病目,戚戚甚憂。先生曰:“爾乃貴目賤心。”——《傳習錄》
過于看重肉身,一得病就感覺自己馬上就要沒了。有這種想法的人,在當今社會更為多見。所以現在的醫院都是人滿為患。只要自己得病,多少錢都肯花。
可是心不在了,不去找;心臟了,不去擦;心病了,不去醫。病目,病的只是一個器官,身體的器官很多,哪一個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可對身體影響最大的是心。有沒有在心上下過功夫?心死了,還如何去視聽言動?有做美容的、做美體的,甚至連指甲和頭發這些可再生資源都花費大價錢。可是花了多少錢在心上?給自己買漂亮的衣服,名貴的首飾,讓自己住大房子,可心卻在外漂泊。就好比自己在家享福,卻不知道去關心居無定所的父母一樣,禽獸不如啊。
多花些時間和自己的心相處,這也是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而且心是不會虧待你的付出的,讓心明凈,天理顯現,我們在世俗中的人和事會很容易應對。這就是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
《傳習錄》的讀后感5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之訓,思之終不能合。”這一段說的是徐愛聽完王陽明的`教導,覺得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回家再仔細琢磨,發現與他以前學的這些朱熹的言論總是不能契合,所以他來問王陽明。
這一段對我有幫助的是“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非常有名的弟子。王陽明對這兩個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堅信孔子的觀點,并篤定地去奉行實踐。曾子是聽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實踐。我現在的狀態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師父說什么我都堅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當中去踐行師父說的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
然后王陽明對徐愛引的“《書》之精一,《論語》之博約,《孟子》之盡心知性”進行了講解,并對《中庸》說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學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三種人分別說明。“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第2句】: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我自己對照了一下,我勉強算第三種人。勉強是因為我覺得“夭壽不二”這點上我沒做到。
王陽明又通過徐愛的繼續提問,帶出了陽明心學的一套核心概念。“天、性、心、身、意、知、物”要想把陽明心學整明白,那王陽明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很重要。我們可以把宇宙本源理解為天,天是性的源泉,性是心的本體,明德是性的體現,肉身是由心主宰的,從心發出去的叫做意,真知才是意的本體,意放在哪,那就是物。這些概念到現在我都不是十分熟練,需要慢慢想才能捋清楚。
最后一段王陽明說出他對物的理解。物不是客觀事物,意從心發出去之后放在哪就是物。物可以是東西,可以是人,可以是事情,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概念。從這個角度來講,物是和你的心有關系的,所以才說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傳習錄》的讀后感6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傳習錄》
王陽明對“持志”的比喻簡單、直接、有意思。簡單是因為他并沒有把持志說的多高大上,沒因為它是一個遠大的理想,就把它說的與現實脫離。直接是因為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感受到疼痛的時候,最常見的胃疼,牙疼。疼起來的時候哪有心思想別的事情。有意思是因為他舉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脅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時候才能威脅到生命。牙疼的時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過去了。心痛的時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過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讓我們專注,但疼痛背后能帶來的后果更讓我們謹慎。
我就在想,我對于自己的志向有沒有像對待心痛那樣時刻警惕。答案是沒有。我依舊有閑暇時間去忙一些跟志向沒有關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費時間的事情。說明我對自己志向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絕對強烈的意愿。
說閑話,管閑事,后面就是置閑氣。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些沒有用的事情上,就沒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沒做到,說明我專注不夠。還是沒把自己想明白,從認識自己開始。
《傳習錄》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習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習錄》讀后感1
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禮樂,多少實用。及曾皙說來,卻似耍的事,圣人卻許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著一邊,能此未必能彼。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無入而不自得矣’矣。三子所謂‘汝,器也’,曾點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故夫子亦皆許之。”——《傳習錄》
三種志向,三種人生態度。王陽明解讀的不是誰對誰錯,是前三個弟子在立志向的時候,有“意必固我”跟著,只有曾點在立志向的時候是沒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給自己立志向的時候都是想當然,認為自己肯定能達到。自己沒有評估自己的能力,還沒有像孔子那三個弟子一樣,雖然說還在跟孔子學習,但本身實際上已經具備這個能力了。
孔子認為他們可以達到那個境界,所以孔子沒有批評他們。曾點的境界就更高一點,沒有從自身的能力出發,而是從自身的心境出發。自己現在也沒有達到曾點的境界,還是想很多世俗的東西,都是跟物質利益有關。進入師門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會問到他們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談愿景的時候,不知不覺也會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會有人說我一定要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也會有人說我必須要成為一個慈善家,而且越說越覺得自己的事是真的,這樣就跑偏了。
而且后來說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人生沒有變化是因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學”。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缺哪補哪。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我一直都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別有遺憾。
《傳習錄》讀后感2
問:“看書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此是為學頭腦處。”——《傳習錄》
我也有這樣的問題,看書看不懂,看不明白怎么辦?我還是單單的從字面的意思去理解,這就說到了儒家的另外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么要看書?我個人把知識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對的知識。像我們從小到大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公式都屬于對的。但這些對的知識對我們現實的人生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沒有幫助我們去解決任何的問題。第二類是有用的知識,也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能用得上的,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處理人際關系的知識。看不懂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把它當成對的知識去看了,還是按照以前的方法,按照以前的套路,沒有和自己的`生活去結合,就沒有印到自己的骨子里,還停留在儲備上。
師父說過,和他學習主要學習的是新的思維方式,應該拋棄舊有的模式,創造一個新的系統。如果我們跟師父一邊學,一邊沿用舊的套路,還不如不學,耽誤師父時間,耽誤自己時間。
我們平時所說的“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指的也是用心讀,如果你不用心讀,就是讀一千遍也沒有用。所以不管是學習還是修行,都要先從修心開始。心在了,才有意識,有意識才能主動去解決這個問題。心不在焉,不僅僅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更是在浪費時間。沒有融會貫通的知識,即使是對的知識,對你來講也沒任何用。
《傳習錄》讀后感3
問:“延平云‘當理而無私心’。‘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別?”先生曰:“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問:“釋氏于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是未當理。”曰:“亦只是一統事,都只是成就他一個私己的心。”
——《傳習錄》
王陽明通過朱熹老師的一句話來闡釋他的“心即理”學說,“當理”就是天理顯現,要想天理顯現,就要去掉后天的習染。私心就是后天習染的體現,去掉了就是無私心。無私心當然就是天理。反過來講,如果你的天理沒有顯現,那是因為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簡單的說當理等于無私心,它倆是一回事。要是把他倆分開說就是因果關系,這是朱熹的理論了,王陽明是不認同的。
有意思的是陸澄又問了佛家的無私心和當理的關系,他認為佛家的無私心是不當理,因為他拋棄了人倫,這個人必須得盡孝。在我們沒盡完孝的時候出家,這首先就是違反人倫的。作為一個人,父母把我們生下來養大,我們必須要盡孝。一個人可能沒有伴侶,可能沒有子女,但他一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拋去一邊,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時候,你去追求佛教的無私心,這就是天理沒有顯現。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無私心蒙蔽了,說白了,你為了你的欲望拋棄了人倫,因為私心所以不當理。這是從反面論證王陽明心即理的一個體現。
《傳習錄》讀后感4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長,僅僅是讀過一遍的我是絕不敢說出完全領悟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這種話,但讀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王陽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時光長河,確實值得人細細品味。
第一點,修心。王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覺良知。良知在人,永遠不會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使歸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際將其扼殺,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點,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時不能因對方無禮而惱怒,不能因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對方哀求而屈意寬容。唯恐心中有絲毫偏離而妄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拋開事物去學就會不著邊際。
第三點,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須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謂“經世致用”。只讀書不思考,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考不讀書就會變得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中體會到良知,這個時代物欲橫流,當人們漫無目的庸庸碌碌地四處奔走時,不妨讀一下《傳習錄》,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義。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7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有利于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么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傳習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1
“愛因舊說汩沒,始聞先生之教,實是駭愕不定,無入頭處。其后聞之既久,漸知反身實踐,然后始信先生之學為孔門嫡傳,舍是皆傍蹊小徑,斷港絕河矣。如說“格物”是“誠意”的功夫,“明善”是“誠身”的工夫,“窮理”是“盡性”的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博文”是“約禮”的工夫,“惟精”是“惟一”的工夫,諸如此類,始皆落落難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覺手舞足蹈。”
這是《傳習錄》中徐愛記錄的最后一段,有一部分情感我也深有體會。在同門聊天中我經常說“后悔加入師門晚了。”沒像徐愛說的以前學的那些東西把自己耽誤了,是因為以前自己也沒學太多東西。加入師門之前,就覺得儒學只是高高在上的說教。加入師門,心中更多的是想跟師父學《周易》,學《周易》的思想也不純,是想用它來預測未來。隨著與師父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師父發愿去傳播儒家修身方式這套東西,可不是簡簡單單的說教,和社會上很多的儒學培訓有著本質的區別。我結合著師父的教誨,和我的人生相對比印證,才發現我的人生之所以沒有達到成功,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以前總是喜歡怨天尤人,經常對別人說沒趕上好時代,可實際上我趕上了中國最好的創業時代——互聯網爆發的時代。
儒家思想傳遞了幾千年,對我們現在的生活依舊有指導意義。在與人日常聊天的時候,更多的是說“反求諸己”、“格物”、“觀情欲念”……這些都是儒家修身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下手處。入師門三年多,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修心初級三部曲、格物三重境界、念頭的分類、如何去除三大病根、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敬慎不敗、至誠如神……有很多是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概念,現在已經變成了我日常生活當中不用思索就可以說出來的,甚至是成為了我的行為習慣。
有同門問我怎么可以更快更好的改變自己,我對大家的回答都是一樣的,“要堅信師父”。如果你心存疑慮,或者是朝三暮四,你不會有太大改變的。這套東西不是背就能會的。還是那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徐愛說的影響他的那些學說,《傳習錄》的后邊會逐條的說明,慢慢學習。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2
王明陽是歷史上少見的大儒,《傳習錄》是他的一部哲學著作,是他的學生根據他的語錄修訂而成的,是宋明心學集大成之作,是我們研究宋明心學的重要文獻資料。
《傳習錄》幾乎包含了王陽明的所有哲學思想,我分別從上、中、下三卷來分析這本經典。
我們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傳習錄》的上卷,另外,上卷中還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學觀點。他指出圣人之學的關鍵之處在于身心之學,強調身體之外的躬親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學當成純粹的知識來傳教;如果只將圣人之學談論于口耳之間,不用于實踐及思考,則無法領會這些知識的精要,也無法發揮這些知識應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陽明闡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問題,還講述了心學的基本內容與其立言的目的。在這一部分,他全面暢談了自己的`學術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學觀點解釋了一些有關人心本體的疑問,以及不同人所表現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講述“致良知”的思想,這也是宋明心學的主要內容。心學是由王陽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陽明在這一部分結合自己的個人修養,提出了“人人皆可為圣人”的主張。這一主張的提出具有進步意義,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縛,對后世唯心主義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陽明的“四句教”,它們不僅使王陽明的哲學體系更加完備,同時也是后世學爭論的焦點。“四句教”的內容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意思是說,人心的本體至純至潔,不為善,也不為惡。人心有了意念,才導致了善與惡的滋生。能區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只有人心的良知。而“格物”,則是為善去惡的關鍵。“格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即指深度探討道理,糾正偏頗的認知與行為,是認識論的重要內容。
王陽明認為,“格物”之“格”其目的在于去除心之不正,以扶正人的思想和行為。在這一點上,他與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家的見解不同。朱熹等人認為,“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只有通過對外物的認識才能明了人心,從而達到扶正思想和行為的目的。另外,王陽明認為“心即理”,“知”是人心生來所具有的。朱熹則將“心”與“理”一分為二,兩者便產生了分歧。而王陽明也在《傳習錄》中對朱熹等人的理學思想提出批判。這些理論顯示出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本體論特征。
《傳習錄》不僅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同時也傳達了王陽明辯證的教育思想。通過閱讀《傳習錄》,不難發現其生動活潑的內容,感受到其不俗的語言魅力。悉心研讀此書,對學習中國哲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3
讀了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長,僅僅是讀過一遍的我是絕不敢說出完全領悟王陽明先生的思想這種話,但讀完《傳習錄》后,我確實有了一絲自己的感悟。王陽明先生的智慧跨越時光長河,確實值得人細細品味。
第一點,修心。王陽明先生認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相信良知,自覺良知。良知在人,永遠不會消失。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糾正那些不正確的.,使歸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際將其扼殺,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第二點,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時不能因對方無禮而惱怒,不能因言語婉轉而高興,不能因對方哀求而屈意寬容。唯恐心中有絲毫偏離而妄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拋開事物去學就會不著邊際。
第三點,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讀書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讀書必須用來指導行,從而知行合一,是謂“經世致用”。只讀書不思考,只會越來越糊涂,只思考不讀書就會變得自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的事物中體會到良知,這個時代物欲橫流,當人們漫無目的庸庸碌碌地四處奔走時,不妨讀一下《傳習錄》,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義。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4
最近心血來潮,拜讀了陽明先生的《傳習錄》,雖然對其中有些古文不甚理解,但能大體會意,讀完之后深刻為古人的智慧、勇毅等品質所折服,這些傳統經典值得現代人學習,也應該被不斷傳承下去。
陽明先生繼承了宋代的心學“理論,并以自己的體悟不斷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血體系“,其中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思想核心,影響古今內外無數人,甚至間接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成為經濟騰飛時期韓國的精神范本……曾國藩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而我認為,在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傳習錄》對于國家政治建設現代化、推動文化強國戰略以及優化社會建設布局都有著重要意義。
《傳習錄》中有一句話叫做名正言順,一舉而可為正于天下“,王陽明在這里表明了他自己的觀點:名分正當,言辭才合于道理。名分合宜,國家就平治。
名分不正,國家就混亂。我認為這里的名分“二字,在今天可以改為法治“,我們要建設法治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的制定要合情合理、有據可依、覆蓋全面,這樣才能讓社會運行更加順暢,國家更有權威,百業興盛,政通人和。而我想我們修改憲法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適應新時代新形勢,契合時代潮流。另一方面,《傳習錄》中的致良知“對于保障政治清明、生態良好也有很大作用:如果每位官員都本著良知而言行,按照良知要求自身、開展政務,那么必然能做到拒腐防變,更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著想,為人民服務,就如古語所言: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患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只要每個公務人員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國家治理何愁得不到進步。
《傳習錄》還告訴了我們一些在社會治理方面的一些智慧。每個時代的背景都不一樣,社會的主要矛盾也不相同。社會的治理核心方向是解決當前最重要的矛盾,例如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所產生的矛盾,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社會才能不斷前進。在解決矛盾過程中,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不斷地摸索中獲得經驗,進而深化為理論,指引我們前進。
《傳習錄》在文化塑造方面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上每一個個體其實都是國家、民族的一個文化因子,如果每個人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有勇氣,那么民族就有希望。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國家倡導正能量,社會和諧是大家都愿意看……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5
在《后會有期》這部電影中有一句話說道: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道理出了問題嗎?顯然不是。
其實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再多的道理也需要去“實踐”,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近日研習王陽明的《傳習錄》,對于其中王陽明所闡述思想,有所感悟,其中心思想就是:心之本體者,性也,性即理也。所以,心即理。這是理解王陽明心學思想最關鍵的問題。
【第1句】:理得即心安?
《傳習錄》的精髓在于將心和理合二為一了,他說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體的,不可分開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但是,這個理到底是什么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且非常大,不太好概括。我以為這個理不是別的,而是合理。理只是一個合理,合理就是理。中國人最倡導的就是合理,我們似乎總是很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很沒有原則。但其實我們是講究的合理,做合理的事,說合理的話,而這個理則需要自己去把握和體會,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和尺度。中國人一直講的是心安理得,我的理解就是,只有合理才能理得,理得才能心安。
自己在心里覺得合理,在邏輯上講的通,自然就能心安,得到一種心理上的平靜和安慰。試想,如果有件事你一直想不通,你心里能安寧嗎?肯定是心里不踏實以至于輾轉反側,痛苦不堪。一旦你恍然大悟了,把這件事的前后捋順了,想通了,能夠說服自己了,自然如釋重負,仿佛獲得解脫,從心理上獲得一種安慰。這就叫,理得才能心安,只有合理的東西才能讓自己心安,不合理的東西你不會心安。忽的想到多年來部隊內部關系中發生的問題,心不安,不就是因為不得理嗎?帶兵人,要想心氣順,簡單的說,就是要合理合法而已。
【第2句】:“實踐”才是王道。
踐行之路,從無坦途。但是如果說只要在心里覺得合理了,就會得到心安了,人生從此再也沒有煩惱了,那也未免有點自欺欺人了,與王陽明的本意相悖了,王陽明說一定不要欺天罔人,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王陽明的弟子也發出這樣的疑問,說誠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聞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為了解決這個疑問,王陽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這個命題以救其弊。
他認為,知行本是一體,不可截然分開,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有是知即有是行,知是行之體,行是知之用。王陽明認為光有知是不夠的,知而不行非真知。如果你自己在內心覺得合理,邏輯上說得通,這不代表就一定真的合理,很可能到實際中又變得不合理了。所以才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內心覺得合理的東西用外界事物來驗證,用行動和實踐來證明你的理論是合理的,這也就是實際合理。所以,光有邏輯合理是不夠的,還要實際合理,或者事實合理,經過事實驗證的合理才叫真的合理。
這就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所以,王陽明回答他弟子這個疑問的時候,說昏暗之士,果能隨事隨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所以,王陽明的心學經常給人一個誤解,就是教人要去靜坐冥想,參禪打坐,包括他的弟子在內都這樣認為。他們會想,假如一個人成天什么也不做,整天在那里靜坐懸想,是不是就能體悟真理,超凡入圣了?當然不是這樣,王陽明說的很明確,要隨事隨物精察此心之天理,就是說要在事上磨練。在心靜的時候方便反思,通過省察克治的功夫來悟道,但這是不夠的,更要在事上磨練,要使沒事和有事的時候心境是一樣的,要在具體事情上來體會平時所思所想是否合理,不能知道做不到,知道就去做,做了才真知道,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王陽明年輕時很迷戀仙釋二教,也就是道教和佛教,但他后來很反對仙釋之說。因為他覺得佛道都是只在靜上下功夫,卻沒有去事上磨練,最后都是虛空頑靜,不切實際,與圣人之道不合,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真正好的一生,總是需要我們去行動。去做無數件別人不屑嘗試的小事,拒絕那些試圖迷惑你不需匍匐的虛假繁榮。
【第3句】:信念成就夢想。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一些人,無論遇到挫折還是迷茫,都會微笑著面對生活,看到他們,我們猶如看到了星星和月亮,他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陽光燦爛的笑容,因為他們永遠不缺乏信念,必將實現夢想。與他們相比,我們是否還在沉醉于困惑,借口迷茫而拒絕展開青春的翅膀?要知道,生命的天空不可能向母親一樣永遠慈愛和安詳,尤其在部隊中,不可能天天灑滿明媚的陽光,偶爾也會彌漫迷茫的風霜。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醉于迷茫,別人都在頑強的活著,我們有何理由忘記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印度的圣雄甘地,南非的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全身不比礦泉水瓶子大多少的澳大利亞人約翰庫提斯,我們崇拜他們,就是面對挫折,他們能夠做到心安理得的迷茫,正是他們用默默無聞的耕耘完成了別人認為無法完成的工作,讓他們成為了人們心目當中的偶像。
所以,通過研討《傳習錄》,最重要的是要面對迷茫,不要慌,它不會因為你的慌忙,就放棄對你純潔思想的侵蝕。更不要以傷感的眼光來看待迷茫,因為迷茫是一杯茶,聰明的做法就是勇敢的面對,并且樂觀的去品嘗。總之,迷茫過后,要么讀書,要么奮起?總之要保持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凡事不必苛求,但求心安理得就好,因為真正的輝煌并不是沒有平平淡淡的時候;真正的英雄也并不是沒有曾經的悲傷;面對迷茫,不僅要心安理得、更要知理心動。那是生命莊嚴的考驗;更是勝利無尚的榮光。這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力量,憑著它,我們不一定取得勝利,但畢竟是在一步步走向輝煌!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6
鬧哄哄的教室差參著一張張白紙,細看會發現上面都打著鮮紅的分數,這是數學試卷。
同學將試卷交到我手里,我的心不知道怎么咯噔一下,頓時升起不祥的預感,我做了個深呼吸,往分數上一瞥,92!我瞬間覺得大腦一片空白,這對我來說是個晴天霹靂,我什么時候考過這樣低的分數。我的心仿佛蒙上了塵埃,一整天我都在昏昏沉沉中度過。
晚上回到家,迎接我的依然是媽媽那燦爛的笑臉,平時我一定會開心地喊一聲:“媽,我回來啦!”可是今天,面對媽媽,我格外煩躁,面對媽媽的噓寒問暖,我只能勉強擠出一個笑容。
晚飯后,我關上房門,盯著那分數發呆。半個小時過去了,我無奈地嘆了口氣,把試卷放在一旁,開始寫作業。這時,媽媽敲敲門進來了,為我端上一杯熱牛奶,溫柔地說:“乖,把牛奶喝了,這樣……”話沒說完,斷了,我抬起頭望向媽媽,只見她的目光牢牢地定格在試卷上。我張了張嘴,可是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媽媽拿起試卷,看了仿佛一個世紀那么長的時間,從嘴中吐出幾個字:“算了,這次考砸了,下次再努力嘛!好嗎?”我忍住幾乎要奪眶而出的眼淚,點了點頭,端起一旁的熱牛奶,品嘗著牛奶香甜的味道。
我想到了要重新振作起精神,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雨過天晴……第二天又會出現一個生龍活虎的我。
讀《傳習錄》心得體會7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上達只在下學里。凡圣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學者只從下學里用功,自然上達去,不必別尋個上達的工夫。”——《傳習錄》
看完之后發現原來古人也和我們現在的人犯同樣的錯誤。我理解的上達功夫,就是知識里說的本體論。現在的人對于自己越是不了解的、感覺神秘的東西,就越是感興趣。
以前我也這樣,總是想追求一些形而上的知識,自己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說出去讓別人聽不懂,自己感覺到很有面子,這也是其中的一個目的。
這里面王陽明講的很清楚,上達和下學是一個功夫,不追求下學的上達全是空中樓閣。下學就是上達,《中庸》里講“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不從基礎的理論開始,想直接到達哲學的頂峰,那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儒家,我們是入世的學說。追求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所以儒家的一切知識都要以現實為出發點,學的東西要在現實當中可以應用的上。只談理論,不落實到實踐上,就達不到知行合一。王陽明舉的樹生長的例子特別的實際。我們不能一開始就設定出樹長什么樣子,你只有不斷的去澆水、培育、養護,它才會向上生長。至于樹能長什么樣我們控制不了。就像儒家說的我們不可能改變任何人那樣。想要追求上達要從自己內在做起,向內求。心擦亮了,明德顯現,仁義禮智,我固有之。上達也就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