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山陵的優美短文案
描寫中山陵的詩句
五絕·題中山陵潮流滄海引,禮服號中山. 漫漫金陵夢,縈懷那一灣.五絕·題南京中山陵 北望中原客,南偕四海舟.同胞惟努力,天下為公憂!五絕·題南京中山陵西巡滄海浪,東泛舴艋舟.高枕長江水,仍擔順逆憂!七絕·中山陵懷古(新韻)濟世英才曠世雄,黎民遠客謁南鐘.功高不用碑文顯,落定塵埃我為公. 注:孫中山先生逝世至今無碑文.
巍巍中山陵
家事遺書 “余國盡瘁國事,不治家產。
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
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
此囑
” 政治遺書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
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
現在革命尚未成功。
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
最近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
是所至囑
” 致蘇聯遺書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合中央執行委員會親愛的同志: 我在此身患不治之癥。
我的心念,此時轉向于你們,轉向于我黨及我國的將來。
你們是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此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是不朽的列寧遺產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遺產。
帝國主義下的難民,將藉此以保衛其自由,從以古代奴役戰爭偏私為基礎之國際制度中謀解放。
我遺下的是國民黨,我希望國民黨在完成其由帝國主義制度解放中國及其他被侵略國之歷史的工作中,與你們合力共作。
命運使我必須放下我未竟之業,移交于彼謹守國民黨主義與教訓而組織我真正同志之人。
故我已囑咐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
為達到此項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
我深信你們政府亦必繼續前此予我國之援助。
親愛的同志
當此與你們訣別之際,我愿表示我熱烈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歡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為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并進以取得勝利。
謹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
” 思想 孫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將西洋歐美各家學說綜合整理而來,但是也有少部分見解是“兄弟(我)所獨創”(孫文語)。
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權能區分”;廣興福利,大有為式的“萬能政府”。
人民之權又稱為政權,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種。
政府之能又稱為治權,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五權分立,是為“五權憲法”。
人民行使政權的基本訓練與條件:民權初步,即議事規則。
中央與地方的“均權制度”,以縣為單位的“地方自治”。
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倡社會互助理論,曾說“人類進化之原則與物種進化之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
”似是受到達爾文進化論與俄國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
政治現代化建設方面,主張漸進主義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說。
軍政時期優先消滅軍閥土匪,應實行軍管。
訓政時期優先基礎建設與民權初步訓練,應實行一黨執政。
憲政實行之條件是全國半數以上縣市具有選舉罷免地方首長之條件,公民具有發動創制復決之條件,則選舉召開國民大會制訂憲法,還政于民,實行多黨競爭的現代政治制度。
以王道為基礎的區域合作和政治架構:大亞洲主義,以及向國際投資開放的實業計劃。
人生哲學:“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 哲學主張:“知難行易”。
孫中山的稅收思想 平均地權是孫中山提出的經濟綱領之一。
他提出的具體措施是在革命政權建立后,令地主自報地價,國家向其抽1%的地價稅,“并于必要時報價收買之”,以后土地增值部分則全部收歸國有。
他認為,征收地價稅還可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私人永遠不納稅,但收租一項,已成為地球最富之國”,“把幾千年捐輸的弊政永遠斷絕”。
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他對農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認識,于晚年提出了“耕者有其四”的口號。
孫中山主張通過征收直接稅節制私人資本,同時大力發展國家資本,建立一種“國家社會主義”。
征收直接稅,就是采用累進稅率,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和遺產稅,改變國家財源主要取之于農民和商人的舊稅法。
孫中山還主張輕稅促商,促進貨暢其流。
他對清末厘金稅的弊政深惡痛絕從為厘金“處處斂征,節節阻滯,商賈為之裹足,負販從而怨嗟。
如此而欲百貨暢其流,豈不難乎
”他指出“只有輕稅保商,財源自足”。
天下為公 孫中山先生贊揚霍元甲“欲使國強,非人人習武不可”之信念和將霍家拳公諸于世的高風亮節,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惠贈精武體育會。
家系 孫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說”和“東莞說”兩種說法。
“紫金說”由廣東學者羅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他認為孫中山的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紫金縣公館地區,孫中山是佘族后裔,與翠亨的孫氏不同宗。
“東莞說”為孫中山故鄉的翠亨孫氏所提出,此說認為孫氏為漢族,祖居地為廣東省東江流域的東莞市上沙村,主要依據為孫中山家族的族譜。
羅香林的“紫金說”提出之后,一直與“東莞說”針鋒相對,故而產生了關于孫中山祖居地的爭論。
“東莞說”一直是被社會主要接受的說法,現在孫氏家族的長子嫡孫孫滿等親屬后代均亦認同。
雖有“紫金說”與“東莞說”兩種學說的爭議,但孫中山的祖先從粵東東江流域遷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況,則是被公認的。
家族 祖父孫敬賢(1789年-1850年), 祖母黃氏(1792年-1869年), 父親孫達成(1812年-1888年), 母親楊氏(
年-1910年)。
兄弟姊妹 長兄孫眉, 姊孫妙茜, 妹孫秋綺, 另有一兄一姐早殤。
妻妾 首任妻子盧慕貞(1867年-1952年),(1884年與孫中山結婚、1915年離婚。
) 妾陳粹芬。
妻宋慶齡(1893年-1981年),(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 子女 子孫科(1891年-1973年) ,長女孫娫 ,次女孫婉(又作孫琬) 。
三人都是盧慕貞所生。
評價 正面 孫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民國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由于孫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認識西方世界較深,通曉外語,有醫生學歷,在中國內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數外國人視為革命領袖。
而在國內,多數革命者也認為他的聲望與能力足以成為革命組織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孫中山在武昌起義后順利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去世后,蔣介石領導他創建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在名義上完成中國的統一。
由于當時參與革命的主要領導人物,特別是蔣中正、汪兆銘(汪精衛)兩人,均為孫培育出來的領導人物,故當時的國民政府當以孫為最高的精神領袖,并推舉三民主義為治國的最高指導。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孫成為蔣中正之外,凝聚全國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
國民政府與旗下將領也往往以“保障孫總理的革命成果”為號召,鼓動人民建設和將士作戰。
因此到戰爭中后期,孫中山很自然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的國父。
對于孫中山的歷史貢獻分析,主要是認為孫中山確系近代倡導共和革命,成功組織成分復雜的各種反滿勢力,并注入西方現代政治理論與憲政思想成分的領導人。
而孫中山雖亦重視掌握領袖權力,但較具理想色彩,較能為制度建設之需要而放棄政治資源。
孫中山雖倡導武力推翻君主專制,武力弭平軍閥割據,但使用之手段較為溫和,善后措施較為寬容,不采徹底鏟除之作法,與蔣介石或毛澤東等強調組織紀律而嚴厲懲處反對者不同。
孫中山亦為中國政治經濟現代化之重要階段性人物。
孫中山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憲政民主,人民主權(選舉、罷免、創制、復決),權力分立制衡,與社會主義等等。
另加上其個人認為有必要保留的中國傳統制度機構——監察權與考試權,形成五權憲法學說。
對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國的普及,具有推動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產主義派對中國未來建設的深入探索。
而孫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種折衷立場,卻堅持共和民主之憲政體制,至今仍有其價值。
負面 清末的革命團體普遍只有松散的組織,多數革命起義事實上并非直接由孫中山所領導,而是由黃興籌劃與統帥,時人也多將孫黃兩人并列。
至于革命黨內,認同黃為實際領導革命的黨人也不在少數。
可惜的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后,黃的人馬被逐漸排除在中國國民黨之外,黃的貢獻則長期遭到忽視,直到1990年代才重新受到兩岸三地重視。
孫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執以至與同志反目。
例如同盟會時代之章太炎、中華革命黨時之黃興,皆曾為孫之股肱,而后來反目不相往來。
此外,孫對革命的奉獻也許很大,但未必如官方所說般遠遠超過其他革命人士的貢獻。
但不可否認孫中山在倡導革命思想,組織、領導革命團體都是處于領導者的地位。
孫中山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犧牲與貢獻也為多數人所認同。
一些人認為,孫中山在民國建立以后,有多次作為未能貫徹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時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國出現分裂。
當時宋案未有證據證明是袁世凱指使,袁黃也力主有司法途徑解決。
惟孫文一口咬定袁為元兇,指非用武力不可,從此開展了民國多次內戰的先河;護法戰爭時召開非常國會的合法性;組織中華革命黨采行秘密會黨形式,皆存在曲解、損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現。
“凡于革命軍未起義之前進黨者,名為首義黨員;凡于革命軍起義之后、革命政府成立以前進黨者,名為協助黨員;凡于革命政府成立之后進黨者,名為普通黨員。
”“革命成功之日,首義黨員悉隸為元勛公民,得一切參政、執政之優先權利;協助黨員得隸為有功公民,能得選舉及被選舉權利;普通黨員得隸為先進公民,享有選舉權利。
”“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
”諸如此類的規定,充斥著整個黨章。
而后孫中山因為不滿西方列強不支持其廣州政權,黨內實行集權之外,轉向師法列寧俄國,推動聯俄容共,國民黨組織機構采行列寧式體制,遭到黨內反共右派與黨外西化民主派頗多批評。
孫中山逝世時有三份遺囑,其中一份遺囑乃是致函蘇聯。
中國國民黨也曾于第一次代表大會后,甚至考慮國民黨加入共產國際,只是未為莫斯科同意。
另有一些研究認為孫中山對日本的態度有權宜投機的嫌疑。
孫中山為換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張把中國東北,也就是滿族的發源地——滿洲,讓給日本。
此種看法與內地十八省“驅除韃虜”后放棄滿蒙西藏的情緒相契。
(革命黨在長江中游等地使用之旗幟即為十八星旗)然而此類主張雖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革命組織中相當普通。
孫中山為討袁,企圖爭取日本反袁。
曾在致日本有司小池張造私函中提出與二十一條相匹敵之不利條件。
孫中山革命時期曾頗受日本友人資助,流亡時也曾避居日本。
建立共和后企圖推動中日合作,曾首先提出大亞洲主義,成為日本大東亞戰爭的思想根源之一。
惟此一戰略后來不受日本日趨激進的擴張派勢力歡迎,孫中山轉向俄國。
但許多學者同意,當其時之中國落后,幾不具備對外進行平等互利外交的談判資本,許多權宜之計實為不得已的作為。
歷史上例如李鴻章的中俄密約,重慶與延安對德蘇互不侵犯、雅爾塔協定、蘇日中立友好條約、外蒙古爭議性的公投獨立等等的沈默,國民政府為求美國支援的讓步,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保證蘇聯支援的讓步,皆為類似案例。
軼事 據唐德剛表示:武昌起義成功后,當時接到電報的孫中山正在科羅拉多州典華城(今譯丹佛)友人盧瑞連開的餐館中當“企臺”,端盤子。
(《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馮自由《革命逸史》記載孫文喜歡下象棋,但棋藝不精:“中山畢生不嗜煙酒,讀書之余,間與人下象棋,然習之不精,好取攻勢而懈于防守,故易為敵所乘,余與胡漢民何香凝等皆嘗勝之。
外國紙牌尤非其所好,然頗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廣東天九牌,乙巳以前居橫濱時,每與陳四姑(名香菱)、張能之夫婦玩之。
” 過去國民黨宣傳孫中山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并且在學成績滿分,第一名畢業,由教務長康德黎博士(Dr. James Cantlie)頒發畢業證書。
但事實上當年的畢業生只有二位,孫氏及江英華。
香港西醫書院在當時是一個未獲立案的學校,未能獲得香港當局的承認,必然無法取得香港的行醫執照。
紀念場所 中山陵簡介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筑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愿,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內,并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
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
南京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
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
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
結果,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式圖案榮獲首獎。
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筑師。
這組建筑,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
牌坊這類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
“博愛”兩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
石坊后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先生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再進為碑亭,一塊高8.1米、寬4米的巨碑上刻著由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闿手書的“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24個鎏金大字。
字為顏體,遒勁有力。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
攀登如此多的石階極為艱難,但當大家走完這段長距離陡峻的石階以后,一定會悟出《總理遺囑》中有關的囑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義。
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后為祭堂。
華表乃為柱狀標識物,標志祭堂即在此。
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
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堂。
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表達了孫中山先生奮斗的理想。
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杰作。
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和胡漢民等人書寫的《總理遺囑》在這里,不僅使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兩千多年來封建帝制的不朽勛業和艱苦斗爭的歷程,而且也看到了孫中山先生為我中華獨立、富強、大展宏圖的建國思想。
堂后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制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
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
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
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
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瞻仰者可圍繞漢白玉欄桿俯視靈柩上的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遺體形象塑造,十分逼真。
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
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后,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
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
陵墓景色優美,建筑壯麗雄偉。
孫中山先生雖然與世長辭,但是他浩氣長存,永遠為世人所敬仰。
中山陵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鐘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 簡介 2003年3月21日《山西青年報》陽光副刊刊出了原載《天有霓裳》由劉小烽撰寫的“南京中山陵孫中山碑之銘并序”一文,引起了海內外的強烈關注。
該文全篇1866字,正好與孫中山先生生年1866年暗合,堪稱一絕。
文章立意獨到,氣勢磅礴。
篇幅短小,而孫中山生平大事卻無一遺漏。
而且文中佳句極多,有許多經典性的佳句。
譬如:文章開頭先追本溯源,介紹孫中山革命所處國度的歷史人文背景,作者寫道:“嗟呼
天地之間,物各有本,百川匯海,流各有源,華夏興起于炎黃,禮儀鼎盛自孔孟,此為邦國萬代之統緒也。
昔在夏商,湯武革命,所以窮宇宙通變之理,順造化日新之德,此為吾族革命之所宗也。
”如此寫法,上下天地,前后古今,使人頓時肅然起敬,于無形中烘托提高了孫中山革命的歷史地位。
譬如:在講列強瓜分的危險時,作者寫道:“四萬萬同胞遭劫于人寰,五千年列祖同哭于天上”;在講孫中山逝世時,作者寫道:“先生之死,使國家頓失脊梁,使革命頓失指導,萬姓失怙,從此飄搖,草木挾悲風以哀號,天地共凄雨而涕下,舉國傷痛,山河失色,四海內外,普天之下,凡我華人,無一不掩淚而泣者也。
”如此氣韻,堪稱神來之筆,使讀者頓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遐想和感慨。
中山紀念堂簡介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全國及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筑物,由我國著名建筑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9年動工,1931完成。
這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建筑,外形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跨度達71米的建筑空間內不設一柱,氣勢恢宏。
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600平房米,高52米,舞臺口寬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性的建筑物之一,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
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煙大游行;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在這里簽字投降解放后,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里舉行。
解放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
解放后,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施進行修葺和完善。
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從80年代初向游人開放以來,它更是成了廣州主要的游覽勝地,成為中外人士喜愛的參觀游覽勝地。
上海宋慶齡故居 孫中山夫人宋慶齡長期生活的地方和從事國務活動的重要場所。
主樓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1948年國民政府將此宅院撥歸宋慶齡居住。
1949年宋慶齡在這里欣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邀請,北上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與制定建國的大政方針,并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她曾在這里進行各種國務活動,經常會晤和宴請來訪的各國貴賓,積極促進中外交往,維護國際正義。
她所創建的新中國婦幼文化福利事業和對外宣傳刊物也是在這里醞釀、籌劃的。
1981年宋慶齡在北京去世后,這里作為她在上海的故居對外開放,供后人瞻仰。
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行館 張自忠路23號,舊時的門牌據分析可能是鐵獅子胡同5號,后曾改為地安門東大街23號。
孫中山行館原為時任外交總長顧維鈞的住宅。
1924年,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扶病進京,共商國是。
段祺瑞執政府將顧維鈞在鐵獅子胡同的住宅作為孫中山在北京的行館。
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館中住了不足一個月便撒手人寰。
孫中山先生逝世后,治喪委員會決定在鐵獅子胡同孫中山居室門口懸掛“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室”匾。
該室為內外套間,室內陳設簡樸。
外間西墻上鑲著一長方形漢白玉刻石,上刻“中華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時二十五分孫中山先生在此壽終”,刻石上方懸掛孫中山遺像,遺像右邊鏡框里為《總理遺囑》,左邊鏡框里為《致蘇聯書》,靠墻的條案上放著《建國方略》、《中山全書》等。
孫中山行館于1984年5月24日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后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先生年表革命1883年 與陸皓東搗毀神像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 鼓動“勿敬朝廷”,被視為“大逆不道”,與陳少白、尢列、楊鶴齡為“四大寇” 《致鄭藻如書》1894年 《上李鴻章書》 興中會成立1895年 香港密謀起義失敗,陸皓東等就義1896年 倫敦蒙難1898年 拜會康、梁1899年 兩黨合作失敗1900年 惠州起義失敗1904年 加入致公會1905年 同盟會成立 《民報》創刊,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1906年 提出“五權憲法”1907年 潮州黃岡起義 惠州七女湖起義 欽州、廉州、防城起義 鎮南關起義1908年 欽州、廉州起義 云南河口起義1910年 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 武昌首義 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 宣誓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發表《孫大總統對外宣言》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辭臨時大總統職 受任全國鐵路督辦1913年 宋教仁被刺 發動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華革命黨,任總理 1915年 發表《討袁聲明》,發動“護國運動” 1916年 發動護法運動 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1917年 被迫辭去大元帥職, 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 列寧復函孫中山,向“中國革命的領袖”致敬,“共同進行斗爭” 1918年 《建國方略 心理建設》付梓 發表《護法宣言》 改組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1921年 就任非常大總統,再次在廣州建立政權 《建國方略 物質建設》付梓 會見李大釗 1922年 以大元帥名義發動員令,命令各軍分路出師北伐 與陳炯明失和,北伐失敗 李大釗由京到滬會見交談,并介紹李大釗加入國民黨 1923年 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公布《中國國民黨黨綱》,《中國國民黨總章》 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復命廖仲愷與越飛商談中蘇聯合細節 再建大元帥府,就任陸海軍大元帥 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中國國民黨黨綱草案》 發表《關于粵海關關余問題宣言》,抗議美、英干涉中國內政 李大釗抵廣州,協助完成國民黨改組和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準備工作1924年 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提出并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闡釋三民主義 籌辦黃埔軍校 發布《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通過《國共合作草案》、《國民黨與世界革命運動草案》 發布《北伐宣言》,舉行北伐誓師典禮 應馮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對軍閥,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 發表《入京宣言》 1925年 病危,口授遺囑、《致蘇聯遺書》 在《遺囑》及《遺書》上簽字 病逝,遺言“和平、奮斗、救中國”家1866年 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 幼名帝象。
取名文,號日新,字德明 父孫達成,母楊氏,兄孫眉1877年 兄孫眉回鄉完婚,9月,再返夏威夷創業1884年 與盧慕貞夫人結婚1888年 父孫達成逝世1891年 初識陳粹芬夫人 子孫科生于翠亨村1894年 長女孫娫(瑗)出生1896年 次女孫婉(琬)出生1902年 與大月薰結婚(存疑)1906年 宮川富美子出生(存疑)1910年 母親楊氏逝世1912年 陳粹芬夫人離開1913年 長女孫娫(瑗)病逝于澳門1914年 陳粹芬收養孫容1915年 兄孫眉逝世 與盧慕貞夫人協議離婚 與宋慶齡夫人結婚1925年 中山先生逝世1952年 盧慕貞夫人逝世1958年 孫容病逝1960年 陳粹芬夫人逝世1973年 子孫科逝世1979年 次女孫婉逝世1981年 宋慶齡夫人逝世
巍巍中山陵情系兩岸人的下聯
上聯:巍巍中山陵情系兩岸人下聯:涓涓日月潭相隔海峽水
描寫中山橋的詩句
【優美句子第1句】:中山陵周一不開放只是指陵墓那個地方,其它地方都是開放的,中山陵景區很大,到其它地方玩也很好的。
而且3月12日也不一定就關閉,所以去看看也無多少麻煩。
【優美句子第2句】:舉行活動的時間是很短的,普通游客可以在活動結束后進行游覽,當然您是不能混在活動人群中的。
【優美句子第3句】:如果只游覽中山陵陵墓一個景點,大約1個半小時就夠了。
整個中山陵景區要都好好玩一遍的話大約要三天。
【優美句子第4句】:在新街口百貨商店那里有一家大型書店,很有特色的。
您游完中山陵后,乘9路車,到新街口東站下,向前走一點就看到了,在路的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