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里有像就是比喻句嗎
【第1句】: 為什么有的句子里有像卻不是比喻
比喻句中,“兩種事物”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只有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之處,句子才能構成比喻。如前面例①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葉子,“亭亭”比擬“高”,以舒展的“裙”(幅)比擬張開的“葉子”,形態上非常相似;例②用光熱無窮的太陽比擬尼采,相似點在“只給不取”。例④說上排牙齒與下排牙齒差不多,描述的是同一事物(對象),兩者之間只有“相等性”,沒有“相似點”(因而不能構成比喻)。由此看來,由于螞蟻和蜘蛛都屬于同一種事物,螞蟻的腿和蜘蛛的腿描述的是同一對象。因而不是比喻句。"蜘蛛的腿像螞蟻的腿”這種句子,形式上有“像”之類的“連接詞”,內容上會涉及兩個對象,如果不細心分辨,會誤以為是兩種事物,導致出錯。
【第2句】: 帶“像”的就是比喻句嗎
香花中學 龐何志 比喻就是通常說的打比方,它使人容易理解,能變抽象為具體,深奧為淺顯,還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象。“像”與“好像(似)”、“仿佛”等詞語,在明喻中用作為比喻的標志。比如“鴻漸餓得睡不熟,身子像沒放文件的公事皮包,幾乎腹背相貼。”(《圍城》)這個句子里的“像”就是比喻句的一個標志——比喻詞。但是,是不是有“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呢?不少人一看到含有“像”,“好像”的句子就認為一定是比喻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很多種情況下,有 “像”字的句子并不是比喻句。非比喻句中的“像”,含義甚為豐富,語境不同,其表意功能也就不同。一、表示舉例 【第1句】: 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濟南的冬天》) 句中用“像”字引出“我”作為例子,說明在北平住慣的人對氣候的感受。 【第2句】: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很多新詞不斷涌現,像網蟲、丁克、黑客、粉絲等。“像”后面是列舉的例子,也不是比喻。二、表示比較 【第1句】:李明剛長得像他的爸爸。“李明剛”和“爸爸”是同本質的事物,這只是同質事物的相似點的比較,不是比喻。
【第2句】: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賣火柴的小女孩》)
句中以前的奶奶和現在的奶奶形象,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比較。
三、表示想象 【第1句】: 忽然一陣冷風吹來, 濃云像從平地上冒出來似的,剎時把天遮得嚴嚴的。 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產生的聯想。
句中用“像”引出推測,表示估計的準確性。五、表示說明 【第1句】:獵人微笑著說:“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大森林的主人》)
句中用“像”來直接闡述某一道理。
【第2句】:狼連忙半閉著眼睛,說:“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會搖尾巴的狼》)
句中用“像”來指出某種情況。六、表示情狀 【第1句】:在我們腳下,波浪輕輕吻著巖石,像朦朧欲睡似的。(《聽潮》) 【第2句】:許久許久,我倆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緒…… 這兩句中“像”是用來表情狀的,不構成比喻。 那么,怎樣識別“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時具備了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兩個不同類的事物;二是這兩個事物要有相似點。
【第3句】: 用就像 造的句子是比喻句嗎
是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笭互蒂就酈腳墊協叮茅物)。 比喻一種常用修辭手法比喻句的含義 比喻句,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讓讀者更明白你要說的意思,把一個很平常的東西說得不一樣一點,另類一點,就是把不是的東西比做是的。
用另類而形象的句子來打一比方,這樣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組成,又有明喻、暗喻、隱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實比喻句就是把本體比喻成喻體組成的。
什么叫本體和喻體呢?就是把一個物體或人比喻成另一個物體。這樣就叫比喻。
所以,就把他們叫做了本體和喻體。
【第4句】: 凡是帶“像”的語句一定是比喻句嗎
一、比喻
定義:
比喻: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
比喻組成:本體、喻體、比喻詞
比喻特點:
①本體和喻體之間不是同類事物
②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處
③找得到或想得到本體,有喻體。
請判斷
(1)、就說那個野蔥吧,香氣和家蔥一樣,味道卻像剛結出的李子。
(2)、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3)、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
(4)、我們這時代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剛、李向群等。
注意:
以上幾種情況,雖有比喻詞,但不是比喻,“仿佛、似乎、像……一樣”的詞語,未構成比喻關系,就不是比喻句,有的表示推測、想象。
【第2句】: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第3句】:比喻的作用:
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第4句】:比喻的注意點:
①喻體要常見、易懂
②比喻要貼切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