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蘆葦好句子聚集50句
《故鄉的蘆葦》詩句摘抄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江村晚眺】
戴復古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門外歸來有旌節。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猶挾柯亭月。
山陰主人載雪舟,掀篷系纜青溪頭。平生耳熱欠一識,若為牽挽行云留。
一聲橫玉西風里,蘆花不動鷗飛起。馬蹄依舊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詠蘆葦】
余亞飛
淺水之中潮濕地,婀娜蘆葦一叢叢;
迎風搖曳多姿態,質樸無華野趣濃。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1
今天,我講授了《故鄉的蘆葦》第一課時,這節課以識字、寫字為主,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是聽寫字詞,根據我校特有的教學模式,課前聽寫能夠鞏固學過的字詞,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個環節由圖片導入,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第三個環節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重點。在讀課文時,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畫出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詞語。第四個環節小組合作,在交流中學習到更多的方法記字,積累方式方法,對今后的識字、寫字有幫助。通過形近字、多音字的比較,讓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字詞。第五個環節積累詞語,學生通過練習本文內容理解詞語含義,還可以通過造句體會詞語的用法。最后,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仿照4——7自然段,寫幾句話。
本節課基本按照步驟完成教學,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還可以,當堂課聽寫詞語,效果明顯。唯一沒達到要求的是小練筆部分,識字寫字用去大半時間,在練筆時時間不充足。加上孩子們頭腦中沒有太多事物可寫,無法完成構思,所以多數同學都沒有動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積累的詞語不夠,這幾個自然段雖然只是幾句話,但寫出了詩一般感受,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今后,在教學中更要注重孩子們詞語的積累,并使之運用。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2
《故鄉的蘆葦》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內容大致上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物”,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文章再從“故鄉的蘆葦”這個“點”上引入第二層——“憶趣”,通過回憶用蘆葉吹歌,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捉紡織娘等往事,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之情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為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并得到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走這一來回兒中”的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美讀悟情-----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環節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音樂進行情境營造和教師的適時范讀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音樂的音量沒控制好。因為在音樂下載時,聲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會相應的技術改善一下,就造成了這種情況。
因為后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松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后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并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于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二)品讀悟情-----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采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三)習作拓展 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你最愛故鄉的什么?是學生通過情感沉淀后的釋放,是整節課“人文性”與“工具性”最有效結合的體現。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活動,并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3
《故鄉的蘆葦》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因為后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由于我用了許多激發性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使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松愉悅。
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采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就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再進行感悟。
故鄉的蘆葦課文的內容
《故鄉的蘆葦》是一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的蘆葦課文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故鄉的蘆葦課文的內容:
多年來令我魂牽夢縈,永遠不能忘懷的,是故鄉的蘆葦。
是的,就是那些看來似乎很不起眼的、樸實無華的蘆葦。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綠油油,迎著輕風,搖曳著修長的青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云,在地平線上飄拂著,給鄉村平添幾分恬靜和飄逸。
幾乎所有的河溝,小湖,池塘,都有綠色的蘆葦掩映著。
每年,當春風剛剛吹謝雪花,故鄉的蘆葦就迫不及待地從還未褪盡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腦袋。它長得很快。要不了多少日子,它就可以長到幾尺高,快活地舒展出它那扁平的狹長的葉子。
到這時候,我和小伙伴們最喜歡摘一片蘆葉,熟練地卷成小小的哨子,放在嘴邊,吹出各種悅耳的樂音。孩子們為這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著,忘情地呼喚著……
我們還喜歡用蘆葉折成綠色的蘆葉船。手巧的伙伴,還會從舊火柴匣上剪下小片片當作舵,安在小船的尾部,還用香煙匣里的錫紙做成小小的銀色的帆。我們一個個光著小腳丫,蹲伏在河灘上,小心翼翼地各自把小船移到水面上。“開船啰!開船啰!”在一片歡呼雀躍聲中,綠色的“船隊”便滿載著我們純真的幻想,順流而去……
在那星月交輝的夏夜,我最喜歡帶著弟弟到蘆葦叢中抓紡織娘。紡織娘通體透明,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須,身上裹著兩片薄薄的玻璃紙似的羽翼。我們把捉到的紡織娘小心地放進小竹籠子里,怕它們餓,就塞進幾朵金紅色的南瓜花。然后將籠子掛在蚊帳架上,任紡織娘用好聽的歌聲伴我們進入甜蜜的夢鄉……
故鄉的蘆葦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仁:
大家好!
現在,就我聽《故鄉的蘆葦》一課的粗淺感受,向大家做以匯報,如有不到之處敬請指正。
《故鄉的蘆葦》它主要以“蘆葦”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吹蘆葉哨、折蘆葉船、捉放紡織娘等往事,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用輕松細膩的筆法娓娓敘說著童年的歡樂生活,生動感人,主題鮮明。李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有如下特點;
【第1句】:教學語言豐富,給學生美的享受。
教學語言是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手段,教學語言的豐富,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主動參與的欲望,給他們以優美語言的示范,還能使學生如沐春風,如浴冬陽,帶來美的享受。李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切、甜美、流暢而生動,獨白語言清脆悅耳。在上課伊始教師聲情并茂地談話,既揭示了本文的.主旨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月是故鄉明,月是故鄉美。故鄉是游子魂牽夢繞之地。”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思鄉的氛圍之中。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富有啟發性的過渡語,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當回顧完上節課所學內容時,教師是這樣過度的:多年來最令我魂牽夢繞樸實無華的蘆葦,一定會給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難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樂。這自然得話語使學生的思緒隨著教師進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之中。在本節課結束語中,教師的語言更富有詩意:詩一樣的語言,畫一樣的意境,絲一樣的情感,使我們在字里行間感受著濃濃的思鄉之情,這使同學的感情得到了升華,對自己故鄉也有著深深地熱戀之情。
【第2句】:遵循語文學習規律來選擇教學策略
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欣賞美句,使學生的情感迅速進入到本文中來,在故鄉美景的感染中,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故鄉給我留下的三件童年趣事中,教師在學習三件趣事中并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緒,而是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趣事來學習,改變了以往按順序講文本的套路,這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機會,使課堂氣氛更和諧,在吹蘆葉哨一節中,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擬人句的妙處,采用換句子對比的手法,讓學生感受擬人的好處,并鼓勵學生在寫作中也增加修辭手法的運用,這就使讀寫結合起來了。在三件童年趣事的學習中,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要體會作者的心情,這樣學生的情感就與作者的情感拉近了,與作者一起體會到童年的樂趣,在作者童年趣事的感召下,學生也有表達自己童年趣事的欲望,這為下一環節的寫作做好了鋪墊。
其次,本課的教學重點有一項是揣摩作者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動筆。寫一些童年趣事。教師在教學中對這一教學目標也落到了實處,首先讓學生賞析文中景色描寫的佳句,然后用替換句子的方法讓學生體會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使文章增色。李老師在三件趣事的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詳略得當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布局更合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寫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第3句】:抓文本用心讀
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體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我們團隊的科研主體是《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基本規律的探究》在本節課中李老師在這方面做得也比較突出。教師在回顧課文的環節中,學生把自己認為比較優美的語句讀出來后,教師用課件展示出來,大家進行欣賞讀,在讀中感悟作者語言的精當,體會思鄉的情感。學生在讀體會到了朗讀帶來的愉悅。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教師也時刻注意朗讀的培養。在學習童年三件趣事中,教師在指導吹蘆葉哨一段時,從這幾方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詞語要連讀,突出重音,注意體會作者的心情,讓自己的心情與作者合拍,這樣才能使朗讀有血有肉,吸引聽者自己也能體會到朗讀的樂趣。除此之外,李老師還利用表演來幫助朗讀,讓學生表示小心翼翼,吹呼雀躍,身臨其境地感受作者童年的樂趣,使自己也樂在其中。
【第4句】:教學手段的運用是本節課成功的有一保證
恰當運用多媒體,可以使課堂氣氛更活躍,課堂容量更大,學生能具體、形象快捷地獲取知識,本節課李老師在多媒體的選用上恰到好處,沒有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教師兩處用到配樂,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教師多次運用多媒體出示重點句、段,這對學生的朗讀訓練是十分心要的,尤其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紡織娘的圖片。學生通過看圖和文字解說,對紡織娘這種生辟的昆蟲一下子就了解了。
當然本節課也存在不足:
【第1句】:在本節課中教師的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不能激起學生深入思考,這需要教師在每一節語文課中,仔細揣摩,隨著教學閱歷的加深,會得以實現。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1
《故鄉的蘆葦》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
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因為后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由于我用了許多激發性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使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松愉悅。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
課上我采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就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再進行感悟。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2
今天,我講授了《故鄉的蘆葦》第一課時,這節課以識字、寫字為主,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是聽寫字詞,根據我校特有的.教學模式,課前聽寫能夠鞏固學過的字詞,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個環節由圖片導入,介紹作者,了解背景。
第三個環節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重點。在讀課文時,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畫出本課要求會認、會寫的詞語。第四個環節小組合作,在交流中學習到更多的方法記字,積累方式方法,對今后的識字、寫字有幫助。通過形近字、多音字的比較,讓學生積累了更多的字詞。第五個環節積累詞語,學生通過練習本文內容理解詞語含義,還可以通過造句體會詞語的用法。最后,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仿照4——7自然段,寫幾句話。
本節課基本按照步驟完成教學,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還可以,當堂課聽寫詞語,效果明顯。唯一沒達到要求的是小練筆部分,識字寫字用去大半時間,在練筆時時間不充足。加上孩子們頭腦中沒有太多事物可寫,無法完成構思,所以多數同學都沒有動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學生積累的詞語不夠,這幾個自然段雖然只是幾句話,但寫出了詩一般感受,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挑戰。今后,在教學中更要注重孩子們詞語的積累,并使之運用。
故鄉的蘆葦教學反思3
《故鄉的蘆葦》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內容大致上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物”,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文章再從“故鄉的蘆葦”這個“點”上引入第二層——“憶趣”,通過回憶用蘆葉吹歌,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捉紡織娘等往事,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之情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
本文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為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并得到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走這一來回兒中”的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美讀悟情-----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環節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音樂進行情境營造和教師的適時范讀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音樂的音量沒控制好。因為在音樂下載時,聲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會相應的技術改善一下,就造成了這種情況。
因為后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松愉悅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后的評價讓自己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并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于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二)品讀悟情-----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說、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采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三)習作拓展 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你最愛故鄉的什么?是學生通過情感沉淀后的釋放,是整節課“人文性”與“工具性”最有效結合的體現。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活動,并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