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好句子10句匯集60句
《敦刻爾克》觀后感3篇
影片《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zhàn)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lián)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zhàn)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這部影片的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敦刻爾克》觀后感(一)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zhàn)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于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gòu)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于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臺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tài)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zhàn)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著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guī)肓讼鯚熤校瑯屄曉谖叶叢粩囗懫?,可并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為他們都在逃跑,其后便見到成群結(jié)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上斫铀麄兊拇粩耻姴粩嗾В瑹o數(shù)的士兵喪生于海洋中,但最后無數(shù)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著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nèi)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為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只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為,也值得人們贊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后,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群體理應(yīng)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才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zhàn)爭一定會有它的殘酷性,這部片戰(zhàn)爭的殘酷性,就體現(xiàn)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里等待漲潮,以至于能夠?qū)⑺麄兯碗x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愿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為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
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shè)想我身處那樣的環(huán)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zhì)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zhàn)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xiàn)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qū)⑷说牧痈泽w現(xiàn)的一覽無余。
戰(zhàn)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zhàn)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shù)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為總有人想要通過戰(zhàn)爭奪取資源,實現(xiàn)自己的雄圖霸業(yè)。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zhàn)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xùn)告訴我,戰(zhàn)爭是不值得呼吁的。
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zhàn)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敦刻爾克》觀后感(二)
趕著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著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dǎo)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zhàn)期間歐洲大陸執(zhí)行的一次戰(zhàn)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fā)了激烈的空戰(zhàn),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只,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shù)戰(zhàn)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于大多數(shù)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wù)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xiàn)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于空中戰(zhàn)機的判斷,是基于老船長自己的經(jīng)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zhàn)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么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眾的心跟著畫面一起提著,對于下一秒鐘即將發(fā)生什么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zhàn)士們的惴惴不安。盡管《敦刻爾克》是戰(zhàn)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發(fā)生什么,只知道槍聲不斷、戰(zhàn)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fā)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于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nèi)等待漲潮的戲。觀眾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fā)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表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準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活著,就是戰(zhàn)斗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幸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zhàn)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zhuǎn)、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丑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后逐漸恢復(fù)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著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fù)平靜,活著真好,很幸福。
《敦刻爾克》觀后感(三)
最近諾蘭導(dǎo)演的大作《敦刻爾克》正式登陸了國內(nèi)各大院線,這部被國產(chǎn)電影保護月壓了一個多月的電影終于在中國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馬去看了。
本來暑假有一個活動,可以抽獎去北京提前觀影《敦刻爾克》或是諾蘭導(dǎo)演見面會,可惜我運氣不好,沒被抽中,不過我還是第一時間來看了這部電影。
《敦刻爾克》是描述了歷史上的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士兵被德軍包圍于敦刻爾克,英國政府組織海軍與平民幫助撤退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故事。據(jù)悉這是諾蘭從小就開始聽的故事,所以他對這部電影一定費了許多心血,對整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故事也會有許多獨特的見解。
影片采用了非線性敘事,通過三條不同的線描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讓我記憶尤深的莫過于這三條線竟不是一個時間線,還能在最后銜接的如此自然。第一條講述了敦刻爾克海灘的一個星期,幾個士兵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種辦法,有一個法國士兵甚至為了撤退混了進來,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人的本性。第二條線講述海上的一天,一個船夫響應(yīng)國家號召去參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驚嚇的落難英國飛行員,最后經(jīng)過摩擦成功來到敦刻爾克的故事。第三條線是空中的一個小時,講述了幾個英國飛行員與德軍飛行員交戰(zhàn)的過程。
整部電影看似分成三線,卻在暗中互相推進,不斷推出主題。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現(xiàn)任何一個德軍士兵的正臉,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戰(zhàn)場的恐怖,德軍如幽靈一般的恐怖。這與《血戰(zhàn)鋼鋸嶺》還是有幾分類似。另外一大特點就是電影中的人物對話特別的少,相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對話的《盜夢空間》,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這部電影還是讓我感到了諾蘭的才華橫溢,也讓我對戰(zhàn)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敦刻爾克》的觀后感
新學(xué)期第一部電影,期待了好久的評分爆表的《敦刻爾克》。在此之前的暑假里早就看到了關(guān)于這部片子的介紹,在整個暑假的國內(nèi)影院都被籠罩在《戰(zhàn)狼2》高漲的愛國主義情懷之下,諾蘭的這一神作終于帶來了點不一樣的東西。
影片還原了1940年法國敦刻爾克港口40萬盟軍被圍困,最終被來自英吉利海峽另一端的英國人民成功營救的歷史事件。其實這次撤退在歷史上并不光彩,盟軍自大地以為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而法比邊界的阿登高地山路崎嶇難行,德軍無法攻進來。萬萬沒想到德軍一百多個師正是從阿登高地一路攻來,繞過馬奇諾防線,打了個盟軍措手不及,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40萬人被逼到了敦刻爾克港口,等待救援。德軍一面從陸上包圍敦刻爾克,一面派轟炸機對海灘上的救援船和士兵進行轟炸,情況十分危急。此時英國發(fā)動了平民,業(yè)余的水手,漁民等貢獻出自家的船只前往敦刻爾克進行救援。最終這項名為“發(fā)電機計劃”的行動成功撤回33萬余名盟軍士兵,遠遠超過丘吉爾首相預(yù)期的3萬人,為日后的反攻德國保留了火種。
影片分為3條線來講述,分別是空中的戰(zhàn)斗機,海上老漁夫的救援船,和海岸上等待救援的部隊。因為三條故事線持續(xù)時間不同,分別為海岸上一周,救援船上一天,和戰(zhàn)斗機上一小時。所以講述的速度和方式也不同,但三條線始終互相關(guān)聯(lián)密不可分,最終揉合為一體??赡苓@就是諾蘭在時間上施展的魔法,任何人都在與時間賽跑。
縱觀整個影片,德軍始終沒有出現(xiàn),但是整部影片都始終讓人處于一種十分緊張的狀態(tài)中,雖然沒有看到德軍,但是通過撒下的傳單,擊穿船體的.子彈,夜里突襲的魚雷等等能夠明顯地感覺到德軍一步一步地逼近,時間所剩無幾。這也是諾蘭的過人之處,并不直白地告訴你,而是讓你明顯地置身其中。
從整體來看,敦刻爾克大撤退成功使33萬的兵力得到了保留,但是到了每個個體而言,回到家,還是葬身海底,都只有一種可能。所以對與每個個體,這是一次巨大的劫難,當死亡就在面前時,是誰都不能做到泰然處之,是誰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回到海對面的家。這是人的本性。本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老船主和飛行員,盡職盡責地完成自己的任務(wù),為這次行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老船主駕船救起一名名落水士兵,飛行員一次次擊落敵軍轟炸機,直至燃油耗盡。他們只是這次行動中微小的兩束力量,但正是這一束束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完成這次偉大的壯舉。
影片最后回到家的士兵念著丘吉爾的演講詞:...我們決不投降,即使這個島嶼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饑餓之中,這是我一分鐘也沒有相信過的,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仍要英國艦隊的武裝保護之下,繼續(xù)戰(zhàn)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shù)臅r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任何時候都不放棄,想盡一切辦法活下來,因為活下來,未來就有無數(shù)種可能。
如何寫讀觀后感-讀觀后感的寫法
讀觀后感的寫法
我們?yōu)^了一本書,看了一場電影之后,總會有些感想,把這些感想寫下來,就是讀(觀)后感。怎樣才能寫好讀(觀)后感呢?
首先,認真閱讀或觀看是寫好讀(觀)后感的基礎(chǔ)。只有領(lǐng)會文章或電影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才能把讀(觀)后感寫好。
感想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拍腦袋憑空想出來的,它是建立在閱讀(觀看)這個基礎(chǔ)上的,是從原文生發(fā)出來的。如果你不愿多花時間看原文,或一望而過,提筆就寫,寫出來的感想就往往是空發(fā)議論,泛泛而談。
其次,寫讀(觀)后感,就是寫自己的感想,而不是介紹文章或電影內(nèi)容。寫讀(觀)后感之所以要敘述原作大意,引用原句,都是為了更好地說出自己的感想。寫讀(觀)后感,一定要以感想為主。
再次,要突出一點,挖掘深一點。讀了一篇文章,看了一場電影,往往有很多感想,千頭萬緒,怎樣落筆呢?有的同學(xué)“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都是“蜻蜓點水”,空洞無物。應(yīng)該聯(lián)系自己,抓住感受最深的'一點來談。
我們不妨以一位北京小讀者寫的《讀丑小鴨》為例,進一步談?wù)勗鯓訉懽x(觀)后感:
我的心被丑小鴨的不幸遭遇緊緊抓住了。我看到丑小鴨在養(yǎng)禽場受到同伴的欺負時,心里氣憤極了,捏緊了拳頭,真想把那些狂妄勢利的鴨子們踩成肉餅。我讀到丑小鴨因寒冷而昏倒時,心被揪緊了,產(chǎn)生了強烈的憐憫感,真希望太陽公公快點出來,給它溫暖,幫助它恢復(fù)知覺,更想把它抱回家。上帝是公平的,外表丑陋、心靈美好的小鴨歷盡了千辛萬苦,終于成了一只美麗的天鵝。我真為它高興,為它歡呼,仿佛是我變成了一只天鵝。
丑小鴨的命運如此,而我呢?我知道成功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天上不會掉下餡餅,成功必然要經(jīng)過無數(shù)波折,失敗乃成功之母嘛!想要從丑小鴨變成白天鵝,要一步一步來,想要做一只美麗的天鵝,還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能從貌不驚人的丑小鴨變成美麗無比的白天鵝,就看誰能把握機會,誰能不屈不撓,誰能奮發(fā)圖強。.
丑小鴨的命運已經(jīng)改變了,不用我再去為它擔憂了,現(xiàn)在應(yīng)該考慮的是我怎么從丑小鴨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這篇讀后感,先概述故事的內(nèi)容,再寫讀后的感想,最后聯(lián)系到自己的實際。小作者十分同情“丑小鴨”,對“丑小鴨”受到種種磨難傾注了自己強烈的感情——“捏緊了拳頭,真想把那些狂妄勢利的鴨子們踩成肉餅?!薄罢嫦M柟禳c出來,給它溫暖,幫助它恢復(fù)知覺,更想把它抱回家……”在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時,小作者提出了一個令人思考的問題:怎么從丑小鴨變成美麗的白天鵝
《敦刻爾克》觀后感3篇
影片《敦刻爾克》改編自二戰(zhàn)歷史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當時40萬英法聯(lián)軍被敵軍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zhàn)的故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這部影片的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
《敦刻爾克》觀后感(一)
《敦刻爾克》講述了二戰(zhàn)初期,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于敦刻爾克,因此英國政府動員船員們營救他們。
在我看來,這部片有四大特點,一是它的畫面極簡,構(gòu)圖以及色彩極其有特色,單看這幾個方面,這部片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尤其是對于我這類愛好攝影的人來說,毋庸置疑是個超級大福利。二是從片頭到片尾從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員們的臺詞少,但依舊能從畫面中演員的神態(tài)感受所傳遞出來的氛圍。四是不像一般的戰(zhàn)爭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單》充滿著令人無措的絕望。
畫面之初就將我?guī)肓讼鯚熤?,槍聲在我耳邊不斷響起,可并未嗅到濃濃的血腥味,只有一種冷瑟蕭條的氛圍充斥在我周圍。沒有士兵說話,因為他們都在逃跑,其后便見到成群結(jié)隊的士兵,他們也沒有說話,我猜他們在想何時才能歸家吧??上斫铀麄兊拇粩耻姴粩嗾В瑹o數(shù)的士兵喪生于海洋中,但最后無數(shù)的小船朝他們駛來,船上站著的是他們的“親人”,我看到士兵們在歡呼在大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我想他們的內(nèi)心早已熱淚盈眶,熱淚也沖刷了他們的辛酸。
從天空俯瞰海平面時的畫面是我尤為喜歡的。一望無際的海面,廣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遙想到了自由。曾想幾何時,想要變成一只鳥兒,不受禁錮,享受飛翔,擁抱風,擁抱自由。英國海軍軍長的行為,也值得人們贊揚,在送走了自己本國的士兵之后,留下來幫助法國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責任,更清楚盟軍二字的含義,大難當頭,遭受迫難的群體理應(yīng)抱成一團抵抗外敵。只有這樣,才會贏取勝利的果實。
當然,戰(zhàn)爭一定會有它的殘酷性,這部片戰(zhàn)爭的殘酷性,就體現(xiàn)在人性上。英國士兵們和一個法國士兵躲進了一個船艙里等待漲潮,以至于能夠?qū)⑺麄兯碗x海灘,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敵軍將這艘船當做靶子。所以當船到了海上,船體開始不斷的涌進海水。這是必須有人離開,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槍擊中,在有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無人愿意離開。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國士兵開始強迫法國士兵出船,當其中一個英國士兵為之求情時,他們更是放言說下一個出去的是他。
我沒有資格去評判這些英國士兵的行為是否正確。因為首先我是個局外人,再者,設(shè)想我身處那樣的環(huán)境之下。我不能保證我不像那些英國士兵一樣,失去人性的光輝。只剩下無盡的恐懼和強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貪婪善良等矛盾品質(zhì)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同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說戰(zhàn)爭是殘酷的,它的確是能夠體現(xiàn)人性的光輝,但它也一樣能夠?qū)⑷说牧痈泽w現(xiàn)的一覽無余。
戰(zhàn)爭提起來就令人唏噓。古時戰(zhàn)爭不斷,硝煙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無數(shù)的詩人憂國憂民。因為總有人想要通過戰(zhàn)爭奪取資源,實現(xiàn)自己的雄圖霸業(yè)。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會頻頻上演。我沒有直面過死亡,更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當然也不能體會到那些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戰(zhàn)爭是殘酷的,歷史的教訓(xùn)告訴我,戰(zhàn)爭是不值得呼吁的。
時代在進步,每一次戰(zhàn)爭帶給人們,帶給地球的傷害越來越深。因此人們強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會的到來。古時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來也是。因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上说挠菬o限的。所以那一天遙遙無期吧。
《敦刻爾克》觀后感(二)
趕著暑期末尾,諾蘭最新大片《敦刻爾克》上映了,諾蘭迷們都要趕著夜場在IMAX廳等候大片的開映。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熟悉導(dǎo)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所以在電影院的大海報上列出了諾蘭的代表作:《盜夢空間》、《蝙蝠俠:俠影之謎》、《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電影史上留名,當然也包括這部《敦刻爾克》。
故事改編自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二戰(zhàn)期間歐洲大陸執(zhí)行的一次戰(zhàn)略性撤退。撤退過程中,英國空軍與德國空軍爆發(fā)了激烈的空戰(zhàn),英國動員各種大小船只,將大部分士兵撤離歐洲大陸。這次行動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與大多數(shù)戰(zhàn)爭片不同的是,“勝利”“進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萬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萬人,這對于大多數(shù)的士兵而言,他們的任務(wù)就是“逃亡”。
三個主題場景中呈現(xiàn)陸地、海上和空中三個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對于空中戰(zhàn)機的判斷,是基于老船長自己的經(jīng)驗;海灘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時候會來營救;空中的戰(zhàn)機需要面對的最迫切的問題,是燃油還夠用多久……如同德軍的炮火什么時候到、多猛烈、自己會不會因此喪命,所有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隨機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個時刻觀眾的心跟著畫面一起提著,對于下一秒鐘即將發(fā)生什么完全防不勝防。
如果你不了解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欣賞本片會有困難,更無法體會海灘上戰(zhàn)士們的惴惴不安。盡管《敦刻爾克》是戰(zhàn)爭片,但感受起來它更像一部懸疑片,讓你從頭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敵人、看不到40萬的軍隊、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發(fā)生什么,只知道槍聲不斷、戰(zhàn)火不滅。影片中所有的畫面,都是從片中人物的視角出發(fā)的。他們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們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懼感往往就來自于看不到的東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場湯米在船內(nèi)等待漲潮的戲。觀眾與他們一樣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發(fā)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突然射進來的子彈,和止不住灌進來的海水......
懷表的滴答、引擎的轟鳴、心跳的'噗噗聲……貫穿《敦刻爾克》的,除了這些音效,還有隆隆炮火聲,像“永無止境的音階”。這大概是對法國敦刻爾克海灘上那40萬士兵最準確的心理描寫了。無盡的等待,無盡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險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無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爾克,一場沒有贏家的勝利,40萬人,望穿秋水,歸國無門。海的對面就是祖國,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彈炮火,頭頂是危機四伏敵機,無法反抗、絕望、掙扎,只能等待支援?;钪?,就是戰(zhàn)斗的意義,勝利的逃亡,幸存者沒有喜悅,罹難者無聲無息,戰(zhàn)爭的冰冷、政局的兜轉(zhuǎn)、求生中撕裂的人性,無論美丑都被吞沒在海峽深處,然后逐漸恢復(fù)平靜。
整部影片沒有高潮,卻又處處都是高潮。敦刻爾克成功撤退,電影散場,一場提著心看完的電影,逐漸恢復(fù)平靜,活著真好,很幸福。
《敦刻爾克》觀后感(三)
最近諾蘭導(dǎo)演的大作《敦刻爾克》正式登陸了國內(nèi)各大院線,這部被國產(chǎn)電影保護月壓了一個多月的電影終于在中國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馬去看了。
本來暑假有一個活動,可以抽獎去北京提前觀影《敦刻爾克》或是諾蘭導(dǎo)演見面會,可惜我運氣不好,沒被抽中,不過我還是第一時間來看了這部電影。
《敦刻爾克》是描述了歷史上的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士兵被德軍包圍于敦刻爾克,英國政府組織海軍與平民幫助撤退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故事。據(jù)悉這是諾蘭從小就開始聽的故事,所以他對這部電影一定費了許多心血,對整個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故事也會有許多獨特的見解。
影片采用了非線性敘事,通過三條不同的線描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讓我記憶尤深的莫過于這三條線竟不是一個時間線,還能在最后銜接的如此自然。第一條講述了敦刻爾克海灘的一個星期,幾個士兵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種辦法,有一個法國士兵甚至為了撤退混了進來,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人的本性。第二條線講述海上的一天,一個船夫響應(yīng)國家號召去參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驚嚇的落難英國飛行員,最后經(jīng)過摩擦成功來到敦刻爾克的故事。第三條線是空中的一個小時,講述了幾個英國飛行員與德軍飛行員交戰(zhàn)的過程。
整部電影看似分成三線,卻在暗中互相推進,不斷推出主題。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現(xiàn)任何一個德軍士兵的正臉,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戰(zhàn)場的恐怖,德軍如幽靈一般的恐怖。這與《血戰(zhàn)鋼鋸嶺》還是有幾分類似。另外一大特點就是電影中的人物對話特別的少,相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對話的《盜夢空間》,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這部電影還是讓我感到了諾蘭的才華橫溢,也讓我對戰(zhàn)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