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斷舍離閱歷的好句子合集70句
斷舍離的讀書筆記范文
一句話描述:通過斷、舍、離做好物品的整理,讓生活更有品質。
重點內容:
斷:不買不需要的東西,不要不必要的東西。舍:舍棄掉沒有用的東西;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斷+舍=離。
如何判斷扔掉哪些東西?看看之前一年有沒有用過,想想之后一年會不會用到,要是沒有,就扔掉。改變對物品的看法,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物品的力量,對于一些我們無法最大限度利用的物品,我們應該把它放到最合適的位置,比如送給需要的人。不做斷舍離的后果:
【第1句】:沒有收拾的屋子會釋放廢氣。滿屋子都是破爛,會釋放影響心情的'廢氣。
【第2句】:環境中會產生灰塵。
【第3句】:影響運氣。雜物堵塞了運勢,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做斷舍離的好處:
【第1句】:時間充裕了。東西更少了。家務簡單了。
【第2句】:提升內在能量。好的空間離,人會感覺更平靜、愉快、自在。
【第3句】:提升自己的品味。會更加嚴格的篩選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本書的內容比較簡單,也容易懂,不過卻不容易做到,我感覺基本思路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來,物品也是一樣。對我們真正有用的東西可能只有20%,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這些地方,人生才能更有效率。
《斷舍離》初中讀書筆記
《斷舍離》是一本由山下英子著作,下面是關于《斷舍離》初中讀書筆記的內容,歡迎閱讀!
最近遇到一個困惑的問題:看著書架上堆積如山的書籍,一邊擔心新書買來沒地方放,一邊又舍不得扔掉舊書,“如同雞肋,如鯁在喉”。
導致的結果是:堅決不買書,想看書就從手機或者kindle上閱讀電子版的。可是遇到確實很喜歡并有珍藏意義的書籍呢,這個時候該怎么辦?電子版閱讀起來,少了份量和儀式感,并且較難做讀書筆記。
這個問題著實困擾了我好多天。直到我重新去讀了《斷舍離》,才找到解決的辦法。
一:清理的主角不是書籍,而是現在的自己
01 什么叫斷舍離?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考慮的重點是:這本書需要購買嗎?適合自己現階段的知識增長或者認知提高嗎?只是因為封面吸引我,還是實際的具體內容?買來會用心閱讀嗎?
舍=舍棄多余的廢物。考慮的重點是:現在還能不能閱讀,這是時效性;將來還會不會去看,考慮的是珍藏的意義和時間的成本。“過去有用的不代表現在有用 ;未來也許有用的,其實也并不一定是未來有用的”。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在今天這個不確定、多變化、高速成長和去物質化的年代,對物品的占有欲。就好像穿著盔甲的人,根本跑不起來” 。
我們常常造成一種假象:以為買了一本書,放在書架里,占有了就等同于讀完了這本書;也自欺欺人的以為,對里面的知識點理解了。這就是很多人“買了越來越多的書,結果得到的只是擺設和書上的灰塵”而已。
02 更新一種觀念
斷舍離中的'“收拾”不是把書歸納、移位就可以了,而是一個篩選必要書籍的過程。
我曾經犯過很多次的錯誤“在電商打折的時候,我購買了大量經典的暢銷書籍”結果就是一直靜靜地堆放在那里,甚至連封面都沒打開過,我也忘記了當初購買的理由。
讓我深刻的明白一個道理“一本書是因為有你需要的價值,而對你有用;并不是因為它便宜、打折”。這個不僅適用于書籍,也適用于我們日常的購物。
現在篩選書籍的途徑有很多:通過書單推薦,通過聽書判斷,通過朋友推薦。關鍵所選的書一定要適合自己。找書的過程,其實是找到自己缺乏的,并且逐漸找到自我認知的過程。
03 考慮兩個維度
做出斷舍離,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
一是我跟這本書的關系軸:我之前購買了大量的懸疑小說,比如說整套的《藏地密碼1-10》,比如說東野圭吾的全套小說,當時想用來做消遣;但那些懸疑小說對于現在的我來說,只能束之高閣,當成擺設;我輕易的翻出一本《蓮花》,是我大三時候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比如我12年要去云南自助游,我就買了《中國自助游12版》和《麗江的柔軟時光》這兩本書。
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現在這個時間段我只想看可以提高認知的書,比如說時間管理類或者知識管理類的,或者看過后馬上能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比如說這本《斷舍離》。
二:通過限制數量,只買珍貴書籍
第一步,要控制源頭,每個月都限量、限額的買書,并且嚴進寬出。
限量:指的是每個月買書不能超過4本,一周一本最多。
限額:指的是每個月買書不能超過200塊。
嚴進寬出:“選書需謹慎,送書需大方”
第二步:確定哪些書籍是珍貴的。
我是“書籍控”,從我大學時代開始,就瘋狂的喜歡買書,心情不好的時候,買書作為安慰自己的借口;值得慶祝的時候,買書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從我參加工作開始,我每月都會固定拿出一部分工資來購買書籍。但很多書更多的記錄了我當時的心情記錄,而非實實在在的知識,轉化成我的血與肉。
我有一個習慣,比如說這本書,對我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我一般都會重新買一套珍藏起來。比如說《兄弟》、《平凡的世界》、《人生》。這幾本書,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茫的時候給我了我指引和方向,我曾經反反復復讀了6遍。所以說有些經典的,在某一個時刻觸發的靈魂深處的或者給過你啟迪的書,請務必珍惜。
我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愿,當我老的時候,這些書籍還能被女兒所看,即使沒辦法了解全部,也能給她講述書中的精華。
三:更好的舍棄
01 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如何更好地通過操作“斷舍離”練習,提高自己的清零能力。“斷舍離”的過程就是“減少、分類、收納”。減少是第一步要做的,一切從扔東西開始。讓喜歡書的人扔書,其實是一件非常痛苦而殘忍的事情,估計得一本一本地猶豫、權衡,做思想斗爭。
02 懂得 “斷舍離”的原理
“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
“以現在而不是過去或者遙遠的未來”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自己。
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03 從“垃圾”開始下手,單點突破
對現在的我用不到,對未來的我更不會去看,”用不著,不會再去用“就是垃圾的標準。
04 著手清理垃圾
聚焦到一個空間,一段時間。我今天先整理一格書柜或者一個抽屜;比如說我每天都花半個小時來整理,就如整理自己的衣帽間一樣。當然“收拾好”的標準,是讓人一看就干凈整潔,沒有多余的“贅肉”。
四:條條道路通”清理書籍“
01 通過APP
比如說閑魚就是不錯的方式:你不想要的東西,可以很方便地賣給需要的人。很多東西對別人比對你更有價值,賣其實不是為了賺錢。比如說我曾經將女兒穿不了的鞋子,以半賣半送的方式處理過。書籍也可以參考這樣的方式。
02 社區義賣會
小區或者學校偶爾會舉辦的“義賣集市”:讓孩子參加賣書活動,既可以鍛煉小孩的兜售能力,又能鍛煉溝通能力,加強對自食其力的金錢觀,還能奉獻愛心,傳遞理念,增進感情,人和物各得其所。
03 捐贈
小區樓下有個捐贈箱。將一些衣物和書籍,捐贈給災區的朋友,特別有意義。
04 贈送
送給社區的圖書館或者公司的讀書角,或送給需要的朋友。
05 活動
在讀書營社群,積極參加”書籍漂流瓶“活動
五:在清空書架的過程中,慢慢的愛上自己
01 每天堅持扔掉”垃圾“,將“誘發難以言喻的美妙感”,如同經歷你的熱戀期,每天都甜蜜無比。
02 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難,舍不得,到后邊肯定會越送越爽。這個時候稱之為“迷戀期”
03 隨著書籍的減少,那些潛意識里面的東西也會被清除。比如你的書柜里面一直放著《被單身》《危險關系》這樣的書籍,潛意識就會越陷越深,“是時候和過去的自己告別了”。
04 財務里的”不良庫存=負債“,那么做到零庫存,就不欠債了,無債一身輕。
05 與其說你在清理物品,不如說在清理自己;讓你進入一種自動自發,看書但又不會執迷的境界。這個階段如同“愛情轉化為親情期”。
06 不管書籍有多暢銷,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會更有自信。
07 少即是多,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
08 讓書籍處于一種“動態”的過程,不斷變化,不斷升級換代。
09 只有不斷的清空,才有容量,接納更新的知識。
10 在整理書籍,清空書架的這個過程中,了解并且喜歡上真正的自己。
書本上的知識,只有當運用于現實中,發揮于實踐中,才能真正的變成“活知識”。我們處在終身學習的時代,很感謝這本《斷舍離》,幫我解決了整理書架的困境。
我將開始實踐起來,親愛的你,或許也遇到了和我一樣的困擾,那么開始整理你的書架吧。
《斷舍離》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斷舍離》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斷舍離》讀書筆記1
所謂的斷舍離也可以比喻成新陳代謝,身體需要新陳代謝,物品需要新陳代謝,精神更需要新陳代謝,而我們很多時候,被物欲、執念所羈絆,在內心深處總是給自己找各種不想改變的借口和托詞,無論家里物品還是精神,都把自己搞的像只貔貅一樣,只進不出。人的身體、家里物品和精神都需要定時做些減法,清理掉負擔、毒素、壞情緒,從必要——適用——愉快三個緯度考量,逐漸改變生活習慣,放松腳步,舒適前行。
我覺得在一個家庭里,對于斷舍離式的對物品的丟棄和整理,也不用過分執念斷舍離,畢竟家庭其他成員的思想意識能否達到同樣高度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先從自己的物品自己做主為原則,畢竟我們的家庭是個多維度的空間,其他人的生活習慣也要尊重,過分的對所有人的物品搞斷舍離,也是一份執念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幾乎沒有人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做到釋懷,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煩惱,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斷舍離歸根結底是為了讓我們坦然接受自身的、珍愛之人以及真愛物品的離開而進行的訓練
《斷舍離》讀書筆記2
有一些人讓自己心情愉快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做家務或者整理衣柜,通過掃地,拖地,讓整個房間窗明幾凈,整個人的心情是舒暢通透的,通過把衣柜里的衣服品類都整理好,不僅物品一目了然,人的心情也跟著明朗起來。為什么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能夠改變一個人糟糕的心情呢?這個疑問,我們可以從《斷舍離》一書中找到答案。
當然,也會有人質疑“整理收拾房間和管理人生有重要關系”的正確性,如果通過整理房間就可以做好人生管理的話,那么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但,在《斷舍離》一書中,卻告訴了我們:“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我們是在整理的過程中,得到了心靈的成長和人際關系的改變,從而從以前一團糟的生活狀態中剝離出來,找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通過對生活空間的整理,重新認識物品
作為女生,總愛買買買,同款式的衣服,要買不同顏色的,鞋子也要買好幾雙來搭配衣服,久而久之衣柜和鞋柜再也裝不下了。自從讀了《斷舍離》后,我開始對自己的衣柜來了革命般的整理,不僅整理出了很多不穿的衣服,讓整個衣柜空出了很多地方,而且讓我重新認識了物品的定義。物品要以我們為媒介才能實現其價值,比如你需要穿這件衣服,或者這件裙子,而不是放在那里將其束之高閣,不穿也不送人。
運用書中提到的方法,不斷地在生活中實現《斷舍離》,你將會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對物品本身的珍惜轉化成自己是否需要這個物品,在不斷的篩選和剝離過程中,讓自己所生活的空間更加的明朗,循序漸進地改善你的心靈環境,從看不見的世界里,一點一滴地改變看得見的世界。
清晰需求,管理自我
在篩選物品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知道什么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在整理衣柜的時候,你會驚人的發現自己有很多條類似的裙子或者衣服,每次遇到剁手節時,就會手不聽使喚地買買買,滿足了當下了購物欲,卻從來都沒有靜下來心來問自己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相信每一個家里的各個角落里都塞著一些從來不用卻一直囤積著的東西,《斷舍離》這一本書中,就是教會我們通過整理屋子,逐步地建立自己的物質需求體系,當你有一天你家里所放的東西,都是你需要的,并且這些物品都能放在體現自身價值的位置上,而不是被我們打入冷宮,永遠的躺在別人看不見的陰暗角落里。
想要掌握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學會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清晰自己地需求,下次遇到瘋狂打折或剁手節時,就不會隨心所欲地揮霍錢包,讓一些沒用的物品霸占我們的生活空間,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了。
去除雜念,心靈成長
我們不習慣丟一些東西,是因為舍不得,或者潛意識里覺得這些東西會在將來的某個時刻發揮它本身的價值。但往往就是這些對物品上的雜念,牽絆著我們的精神,糾結于過往。
精神上的雜念,自然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去除,但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整理衣柜,把那些我們自認為珍貴有感情的衣服從自己的生活中剝離出去,從看見的世界里,慢慢地改變自己精神上的執念,長此以往,那些你糾結的過往就會隨著行動煙消云散。
如果你精神上有些執念讓你痛苦不堪,目前又沒有辦法完全擺脫,那么你可以嘗試著用“斷舍離”的方法,不要讓習慣局限了你的思想和行動,只有丟掉了過去,才能迎接新的未來。
如何處理與物品的關系,決定了一切
一個人的生活空間,反應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如果一個人的房間是亂糟糟的,那么別人對他的態度自然是普通的,但一個人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條,那么他的生活狀態是有規律的。別人對你的認知,是通過所看到的外部形象。就像《斷舍離》書中所說的“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他都能用那樣的東西,穿那樣的衣服,那隨便拿個禮物送他就行了””
當你通過“斷舍離”開始篩選物品,從家里的衣柜,抽屜有意識地進行改變,處理好和物品的關系,讓所生活的空間更趨于簡單明朗化,那么個人的形象自然而然就會跟著改變,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選擇物品的同時,也選擇了交際圈
物品與人之間是有磁場的,同時我們也是和自己有相同頻率的人交朋友。當我們選擇了簡單的生活方式,那么我們的人際圈自然也是簡單。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做了一個減法的工作,在篩選與丟棄中,越發地清晰自己的需求,從而讓每一件物品回到自己合適的位置,不需要的物品就淘汰或者送人,這種思維方式可延伸到選擇朋友的事情上,和自己脾性相似的朋友才值得深交,也就才走得遠。
篩選物品,如同選擇自己的交際圈,想要簡單而高質的交際圈,不妨從整理屋子開始。
整理物品,管理人生
李安曾說自己最有靈感的時候,就是埋頭做家務時。可能很多人會對此有一些的疑慮,做家務怎么能生發出那么靈感呢?但實際上,我們就是通過做家務和整理房間,讓自己的心靈回歸沉靜的狀態,在整理的過程中,也相當于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當你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整理好了,自然就能改變周圍的世界。
轉換思維,以自身的需求為主,從科學有效地管理物品開始,觸類旁通,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
《斷舍離》讀書筆記3
本書核心觀點:
放棄過多的物質欲望,回歸自己的內心本源。
作者強調:
我們必須要向我們的內在尋求力量,而不是游走于在外的世界中苦苦尋覓。
三個概念:
【第1句】:不會收拾的女人和不收拾的男人
第一次讀這句話竟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會收拾的女人,表達的意思是,收拾家務是女人本分的工作,不會收拾就是能力的缺失(加入了不自信、自責的感情成分)。而不收拾的男人,是更客觀的對待,收拾家務這件事,把它當作了一個項目,不會在做之前考慮的自己是不是有這個能力,不收拾,只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一件事而已。
家務事其實是一項需要綜合能力的工作,因為它需要一連串的選擇
越是不擅長收拾的人就越容易向高難度挑戰(因為迷之自信,而錯誤的估計了任務的難度)
【第2句】:重新審視可惜這個詞(有意識的去認識什么是可惜,而不是僅憑自己的'感覺去判斷)
【第3句】:從你與物品的關系能反應出你的人際關系與自我
有意識的觀察身邊的人與父母灌輸的觀念對自己的影響,并將自己不能接納的觀念斷舍離(能斷舍離的不僅是物品,還有思想)
真實的想法可能存在于物品里,物品是自身的投影(通過物品看到真實的自我)
《斷舍離》收獲
【第1句】:物品增多麻煩一定增多
因為人的空間與精力是有限而寶貴的
【第2句】:不要被打折,名牌,贈品,所迷惑,比起物品的自身價值與附加價值,以自我為軸心的利用價值才是最重要的,與物品面對的面考慮自己是否需要接收他
【第3句】:善待自己比獎勵自己更好
獎勵是真正付出努力的人才配擁有的,若非如此,可能還會帶來罪惡感,并且也得不到真正的開心,就像忙碌中的放松帶來的體驗是開心的,舒適的,而每天無所事事的放松就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愉快體驗,反而會感覺有負罪感開心不起來
所以說善待自己給自己創造一個簡單舒適的環境才是關鍵
【第4句】:緣不求即不生,內在沒有渴望的心,即使此人就在面前,緣亦無從生起。
緣分并不是上天把自己想要的送到自己的面前,就是緣分,而是上天讓你遇到了你想要產生緣分的人。
【第5句】:在物品的出與入之間,出口的可惜并不重要,入口的可惜才是真正的可惜,入口的產品過剩本身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而出口的舍棄,只要物品在生產后在你的手里發揮了自己的價值,然后舍棄就并不可惜
【第6句】:俯瞰力是一種站在高處,以更寬廣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整體的觀點來掌握事物的能力,與自己需要,自在,舒適的東西結緣,用一種有意識,自在的果感的態度度過人生的力量。
【第7句】:冥想,就是自己看另外一個自己的過程
【第8句】:分清楚儲蓄與囤積的本質區別
儲蓄:有計劃、有節制、有意識的。為預想到的將要發生的狀況作出應對準備。讓自己更加從容
囤積:是面對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的狀況,產生的不安、焦慮、沒有節制和意識的購買,完全被自己本能的情緒所控制。
【第9句】: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毫不知覺的情況下用減法生活,不斷的否定自己,這有用嗎?
沒用,《自控力》已經告訴你了(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理想中的自己不符時,一味地自責是沒有用的)。不如用加法生活,一點點的累積判斷力,自信心,和能力,讓自己更清醒,那么你的生命就會慢慢發光發熱
本書作者認真深入的思考了人與物品、人與生活空間的關系。提議讀者通過對自己生活空間的整理,進而提高自己對生活的掌控力。找到生活中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是被各種外在的東西蒙蔽自己的眼睛與心智。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你能通過對自己生活空間的清理,來反思自己的生活,讓自己對生活更加有掌控力。
《斷舍離》讀書筆記4
初聞《斷舍離》是在一個周末,我深陷在剛收拾好的房間被3歲多的女兒瞬間弄得“雞飛狗跳”的狼藉中,一邊彎腰收拾一邊“大呼小叫”。恰逢友人來家中作客,她說:“推薦你看《斷舍離》吧。”大家應該知道,滿眼狼藉的面前,除了一邊強顏歡笑的招待著,一邊被這個不諳世事的小家伙的弄的牙根癢癢是多么典型的一個“狂暴式”母親的狀態,根本無心去想什么斷不斷舍離。
初識《斷舍離》是在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我踱步到書店,恰巧《斷舍離》被擺放在一個“耀眼”的位置上,我毫不猶豫的抽下來,像捧著喜悅一般,伴著天空中高高懸掛的太陽,回了家。
初讀《斷舍離》是結束了“吼叫式”育娃的疲憊后,靜靜的拿著一杯水,站在了20幾樓的窗邊,看著稀稀落落的車輛,有的急、有的緩,抬頭瞟到了那輪靜靜的明月,忽而想到了那句“讀書山月下,月色流巖扉”的詩句來,才想起擱置一邊許久未翻閱一頁的《斷舍離》來,燈光幽暗,借著一點月光,伏案品嘗起那份書香來。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本書闡述了我們和物品的關系,通過對自我的真正關注,來告訴我們:我們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從而將“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舍棄,重還我們一片整潔和清凈。好一個“斷”,好一個“舍”,好一個“離”!恍然頓悟,人生不就是一個不斷清理又同步整理的過程嗎?我們每天都會被大大小小的事件、工作所包圍,如果不能從繁瑣重復的事件或者心情中抽絲剝繭,那么我們將會做所有負能量的奴隸,此刻,請讓我分享一下“斷舍離”在我心中的定義吧。
斷——斷除暴躁,舍——舍掉抱怨,離——離開懶惰。
暴躁是一切壞心情和糟糕處境的根源,我想把它比喻成一只魔鬼。它可能會被早上孩子灑翻在桌上的豆漿所召喚,也可能會被擁擠的汽車和別人的鳴笛所召喚,或許會被下雨天淋濕的褲腳所召喚,總之,事情或大或小,這只魔鬼都可能成為不速之客。暴躁不僅僅不會使麻煩很快解決,反而會火上澆油,讓自己陷于一片混沌,讓周圍的人避之不及。也只有能降服自己脾氣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抱怨是一切負能量場的溯源,我想把它比喻成天空的烏云。世界上任何一樁事、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完全的按照我們的心意去發生和塑造,包括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孩子,面對不如意的一切,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不停的吐槽、嘮叨、埋怨,而大多數人埋怨的都是自己以外的人和事,太多的經歷告訴過我們,抱怨不會給事情的解決帶來任何的方法,相反,這團烏云反倒會因為我們的抱怨而愈來愈大、愈來愈沉,籠罩我們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就像我自己總會嘮叨孩子為什么總是要弄亂收拾好的房間一樣,她并沒有因為我的嘮叨而停止破壞,反而塑造了一個抱怨的母親形象,當孩子逐漸長大,面對她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她也許就會效仿這種無濟于事的抱怨,而什么都不去做。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停止抱怨,冷靜思考,讓抱怨這團陰云被冷靜和矯枉過正的清風所吹散。
懶惰是失敗者所擁有的共同特質,我想把它比喻成寬闊路上的碎石。從小我們就把“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掛在嘴邊,但是否入心入腦值得驗證。舉個我自己發生的例子,如果我早上設置了5點的鬧鐘,在鬧鐘響起后即刻起床、洗漱,我反而能為家人準備早餐,然后同步完成洗碗、拖地、洗衣服甚至教孩子認字的一系列家務。而當5點鬧鐘響起后我自己告訴自己:再睡一會;然后再響起,再告訴自己:再一會。不久,N個一會過去了,我甚至連吃準備好的早飯都要慌慌張張的,然后什么都不能做就催促、吆喝著孩子一起出門。看吧,懶惰帶給了我們自己什么,它將根據程度帶給我們一團慌亂、一事無成和一敗涂地。
抬頭晃動晃動脖子,又瞟見那輪寧靜的月,一不留神,它爬到了那邊的天際,我關了燈,望了一眼窗外,那安靜的夜晚,我坐到了孩子的床邊,蓋好她踹開的背角……
從明天起,不,就從此刻,斷除暴躁、舍掉抱怨、離開懶惰,用一份平和而真誠的心、用勤奮而堅定的步伐走好人生的路。
《斷舍離》讀書筆記5
這本書雖然是在講物品整理,但卻勝在沒有落進整理物品具體方法的藩籬中,而是從意識和理念層面,借助瑜伽中的“斷行”、“舍行”、“離行”,對面對物品時,人們的心理進行了很好的梳理和調整。
隨著時間的積累,房間中堆積的物品會越來越多,有對我們而言意義深刻的紀念品,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有為了應商場打折的氣氛拿下的戰利品,還有為了發泄心中的怨恨、憤怒、委屈而糊里糊涂收入囊中的安慰品……這些東西對于我們真的全部有用嗎?作者山下英子用她“斷舍離”的理念讓我們沉靜下來去重新審視。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間。
“舍”=舍棄家中累積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身處寬裕而自在的空間。
乍一看,好像挺容易的,但深究下去,發現最難做到的就是時時刻刻以“自己”和“現在”兩個軸去不斷審視物品。無論是“斷”,亦或者“舍”,最重要的就是反復問自己這個東西對于現在的我到底有用嗎?是現在就能用還是僅僅只是未來的某個時候或許才會派上用場?是為了填補內心匱乏的安全感、滿足別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定義、遮蓋心中的自卑情緒,還是真的為了自己才留下這件物品?面對物品,其實就是在面對自己!原本以為堆積在墻角或塞在柜子深處的一件件東西只是由于自身的懶惰,亦或缺乏收納整理的方法,當真正著手面對時,才發現他們背后隱藏的心理因素。需要克服的不是收納方式的缺少,而是沒有勇氣丟掉物品背后的真正原因。
所以,運用“斷舍離”去清理物品,不單單是在整理凌亂的房間,而是在對內心的情緒和感受進行著梳理和調整。對曾經發揮重要功用而如今已退居二線的物品說聲“謝謝”,對沖動購物卻擱置墻角沒有很好施展其用武之地的物品說聲“對不起”,然后再去舍棄,或許就會容易很多。
用“自己”和“現在”兩個軸不僅能幫我們整理物品,甚至對于身邊環繞的人和事都可以進行重新審視。一段感情明明看到了隱藏在看似和諧景象下的問題,卻像鴕鳥一下將頭扎在地里裝聾作啞,維持表面光鮮而不敢面對。陪伴你的朋友曾經和你有無數的歡聲笑語,而現在卻由于生活軌跡的不同,待人處事的方式有了巨大差距,卻硬要佯裝以前的美好硬著頭皮堅持見面。()一件工作進行的過程中,你已經看到了方向的錯誤,卻為了害怕經歷更改路線的巨大工作量和承擔的責任而繼續沿老路前進……對于這些,靜下心來,用“自己”和“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其實我們都能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的只是坦誠和勇氣,去面對存在的問題,斷絕已不合時宜的關系,積極做出調整,脫離對過去、對他人的執著。
在踐行了的“斷舍離”后,你會發現屋子的內部空間變得開闊和清爽,內心空間也在不斷擴大和強韌。執著于外在的人事物,不能讓我們內心得到真正的滿足,而將關注力聚焦于自身,精力放在當下,才能換來生活的真正輕盈。如此這般,快樂和幸福便會如期而至。
《斷舍離》讀書筆記6
首先,這本書真的改變了我的人生,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人。本文旨在摘取山下英子的觀點,個人的感謝會()來表示,希望給那些沒時間看完全書的人提供便利。
張德芬寫的序更是從精神層面,放下執念,自是幸福,幸福從來都是唯心主義。 一旦發現自己有負面情緒,及時調整,有舍才有得。
前言——雜物管理師,再認“收拾”與“現在” 原來“離”是一種境界。靈修,大隱隱于市。
目錄 第一章 只要了解個鐘奧妙,就能激發干勁——斷舍離機制
“先舍”留下當下對自己合適且必須的物品,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斷”——三思而后買,不亂買對當下無需的東西。最后到達“離”這個境界,用最少與最好。
(我認為斷舍離一心只為愉悅)
從看的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了解自己,神識的次元。如 朋友送的麥森杯子不敢用收著就可以看出內心自卑、都是藍色的衣服_獨立、吃完飯不立即洗碗-懶等等。你在收拾的時候就會發現你執著于過去,過分擔憂未來,而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我認為斷舍離為的是清理能量場)不清理舊物它們就會散發負能量場影響你運勢哦
你想不到斷舍離居然能改變人際關系,現在的你用什么對待自己,別人就怎么看待你。
(我認為的斷舍離能提升自己的行動力)
和自己的物品交朋友,住所應當改為“自在空間”
第三章 我們為什么沒辦法收拾——無法丟棄的理由
成千上萬 打折!買一送一!兩件8折!
買東西一定要三思!品位!
逃避現實,執著過去,擔憂未來
斷了那些舊物,它們浪費了你的精神
(四 消除停滯運、腐朽運)
活在當下 數量*場所*時長=環境承受的能量
改變你的場 ,減少物品
第三章 先從整理頭腦開始——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我”+“當下”+“需要”+“適合”=物品
不要不整理就開始收拾!不需要收納術的收拾
風水書 刷抽水馬桶加財運,(斷舍離讓自己變得更好)
第四章 身體開始行動——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第1句】:提高動機的方法——減少物品
【第2句】:從小物做起——收拾錢包
【第3句】:心理暗示:收拾廚房=健康 收拾臥室=健康 玄關=運氣
一切從扔與送開始,我戒掉了收盒子的習慣“對不起”改成“謝謝你陪伴我這么久”
三分 要(分類 7分 5層 1裝 喜歡的就5套和固定位置) 不要 送扔賣!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的兩大原則
【第1句】:減少物品,按大中小三分
【第2句】:放在哪里順手放哪里
【第3句】:能不蓋就不蓋
4“自立”能豎著就不橫著,卷立.廚房就是要方便、順手、不滿、有序。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第1句】:自動法則 自律精神 早起 不許弄亂房間 每日洗衣時間固定
【第2句】:利用物品提升信心,LV 買貴的
【第3句】:收拾衣服+色彩心理學+本宮喜歡彩色 舒適 時尚 優雅
【第4句】:物品折射出未來的自己 (言情小說不看了)
【第5句】:提高物品屬性 品牌 水果當季 不要打折 今年新款
后序一定要看 一言難盡 美妙超靈 摘抄'---------買 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人類一廂情愿的錯覺。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
過幾天再改編下順序,讓人看到欲罷不能!
《斷舍離》讀書筆記7
這本書的名字取得特別好,言簡意賅,但是一針見血,三個字道出了全書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觀念的改變。關于整理的技巧,其實書里并沒有過多的介紹。因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不太一樣,但是收納整理的原則都是一樣的。
【第1句】:冷靜理智地購入,分清楚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
【第2句】:對于一些覺得可能以后會用到的東西,回顧一下以往的使用頻率,以及以后可能會用上的幾率。這個可能的使用價值是否值得占用時間和地方去收藏。簡單來說,考慮儲存及整理成本。
【第3句】:按照最貼近自己生活方式,最舒適的方式劃分區域及擺放物品,注意使用后馬上歸位。
收納整理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對自己人生進行復盤的過程。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曾經有過一個決策,當初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考慮到哪些因素,最終做出了什么樣的決策。這些決策后來影響如何,可以一一核驗。
這是一個反思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思考,以往哪些決策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我們以為是正確結果是錯誤的。正確的決策思維會得以驗證和鞏固,而錯誤的決策過程則得以反思和修正……
霍金說:“世界上最讓人感動的,是遙遠的相似性”。曾經以為,收納整理是最尋常不過的小事了,沒想到還真有人當回事,還為此出書了。再次說明,每件事情只要能做到極致都不簡單。
斷舍離,斷的是物品,但其實,是在脫離執念。美麗智慧的女演員陳數作序,有點意外驚喜。借用她的話:學習欣賞物品而不去占有,學習與他人分享而不獨享,學習探尋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懼旁人異樣的眼光…
《斷舍離》讀書筆記8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都在強調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不過相信很多人都感覺,光是心里明白并刻意進行訓練,往往很難看到實際效果。所以,我們應該從內在、物品以及場(空間)這三個方面,多角度強化“當下的自我”。只有這樣,才能為人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學會在各種情況下重新審視關系,將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這便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自在力能讓我們獲得以真實的自我充分享受人生的能力。
所謂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
·自立:辨明關系的本質,面對任何事情,都能采“自己提出要求,自己開始行動”的姿態。是以自我為軸心的我。
·自由:正因為已經確立了自我軸心,必要時,也可做到以他人的觀念為軸心采取行動,靈活應對。是臨機應變的我。
·自在:不被善惡、正誤等二元論或其他不必要的觀念左右,接納本原狀態下的思維、感情、感覺,胸襟寬廣。是能夠俯瞰的我,以及對偉大的事物心懷感恩的我。
從中獲得的自在力是:
·一種給我們帶來好運的力量。使我們在必要時邂逅必要的知識與人際關系。并帶來一場生活革命。
·一種讓我們在好運中得益,在厄運中學習的智慧。
·一種令我們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與期待。實現心中真正渴望的力量。它讓我們成為決心與勇氣兼備的樂觀主義者,積極參與(提出要求、意見,奉獻)自己。周圍和社會的事務。
□那么,煩惱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呢?
我們總是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對他人做各式各樣的期待。面,那畢竟是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因此反饋回來的結果往往并不符合預期。如果能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人,煩惱自然相應減少,可做到這一點對我們而言卻那么難,這就是人性。
□造成心靈的耐力水平、免疫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有以下三個—一
·自我肯定感的欠缺。·無意識地以他人為軸心。·自我限制。
□通過對物品這個心靈的外顯的精挑細選,獲得開放流通的精神狀態。
切勿思考過度,光說不做。問間自己,是否對外界的信息囫圇吞棗,處于以他人為軸心的狀態?又或者,是否已經對某件事物過分在意,以致疑心生暗鬼?當前,自己的身體.是否愉悅,心靈是否得到了滋養?“莫信、莫疑,去確認。”
□想改變命運,自由自在地度過人生,需謹記以下三個要點:
·丟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事物——實踐斷舍離。
·喜歡自己——自我肯定。
·人生雖偶有艱難,但依然充滿樂趣——俯瞰和解釋。
□當你想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或是思考該如何改變環境時,如果對現狀持有否定態度,那么這種否定態度將對心靈產生更大的影響。,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對現狀的不滿上,習慣于“部怪這個,才實現不了愿望”的消極思維,說明你正處于視點低,視野狹隘的狀態。因為你將自己束縛u那個環繞自己的狹隘世界之中,才看不到那些幸運的部分,要感恩現狀,將焦點放在希望上。
□斷舍離表面上看是將住所里泛濫成災的物品精挑細選、去蕪存菁的過程,但它真正的意圖是要將潛意識的狀態落實到物理層面,重建將不愉快的生活恢復愉快的機能。換言之,我們的身體可以在無意識下自動運轉維持健康狀態,同樣,如果住所也能自動運轉令環境時刻保持整潔,該多理想啊!
《斷舍離》讀書筆記9
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山下英子,通過練習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便致力于提倡這種觀念,使人們都能夠親身實踐收拾整理這種事情,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念,過上舒適的自由生活。說真心話,我并不是很喜歡閱讀這本書,但是,任何一本書都有可學習的地方。下面是我讀后的一點感想,愿與大家共分享:
【第1句】:了解概念:
幸福取決于我們和自己思想相處的能力,看似很是抽象。但細細琢磨,就是這么回事。要想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一定要和腦袋中的聲音建立一種比較健康的關系。因此,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之一,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餛飩,讓人生更加美好。“斷、舍、離”從字面上各自有不同的解釋,而我們要求的“斷舍離”并不是心靈改變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也就是說讓你“自己能夠掌控”這種感覺的量,包括你能夠掌控所有在你身邊的物品位置,以及確保他們能夠物盡其用。斷舍離正是一種磨礪感應能力的技術。
【第2句】:如何做到丟棄:
我們先弄懂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逃避現實型、執著過去型、擔憂未來型。讓他們分別就自己不同的性格特性進行反復的思考,才能夠做到改變生活習慣,將你的家變得干凈利索。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認為,一個家庭的運氣,可以從物理的層面上看出。也就是說,可以從房間中的灰塵的數量及家庭的整潔方面看出家庭的整體運勢。所以,我們應該將這些必要的整理作為常規性的習慣,持之以恒。快速從不用的東西、還在使用的東西、充滿懷念的東西上進行立即行動,整理家庭中這些的“雜物”,使生活得到改變。這也就解決了“物品與自己的關系”。假使我們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的隨便亂丟東西,就相當于賦予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使你的生活、工作、學習得不到積極向上的賦能,更沒有足夠的勇氣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挑戰新的“目標”。
【第3句】:開始行動:
徹底的篩選物品才是“斷舍離”的核心,所以,如果做不到,就一定沒有完全符合“斷舍離”的要求。此時,我們要明確垃圾的三大類包括:一般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基于明確這些,開始行動,并能夠更深入的思考一下送東西和收東西這件事情,就不會隨便送禮品給人了,從某種意義來講,這也是“斷”的一種行動體現。同時,我們要把握“斷舍離”的目標“必要的時間、必要的地點、必要的限度”去實現我們的行動,找到最終的好心情,打動自己的潛意識,最終實現自己的自立、自由、自在。
書已經閱讀完畢,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到一家打折的床單,質量很好、圖案不錯,正在準備購買的同時,突然停止,其原因是因為家中已經存有足夠替換的床單了,必須制止自己的購買行為,做到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有多喜歡……,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夠更有自信。所以,我們一定要以不同的觀點、多角度地審視“斷舍離”,將它運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并將重新認識世界,獲得整個宇宙的支撐和能量。
《斷舍離》讀書筆記10
這本書其實去年年底就看完了,后來忙著各種事情,現在終于有時間來寫寫當時的感想。這本書蠻好讀的,花兩個晚上的時間就翻完了,但當時這本書對我觸動還蠻大的,特別是對像我這樣一個懷舊的老人家來說。
其實這本書主要就是教你一件事情,扔東西!其實大家都知道,保持生活愉快的一個最簡單方法就是:定期扔東西。只是我們好多人做不到而已。而扔東西在操作層面是不需要什么指導的,所以準確的說,這本書教讀者的是如何說服自己應該扔東西。雖然這本書更多的屬于工具而不是書,但是,作者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來說服大家應該扔東西,而不是具體如何扔。而正是這更高一個維度的思考,是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地方。這本書看起來是說教你如何打掃衛生,其實討論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人和物之間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
“這個還能用嗎?”vs“我還需要這個嗎?”
試著回憶一下,我們在整理房間的時候是不是總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東西還能不能用?”。看著沒壞,于是我們對自己說先留著以后總能用上。就這樣,不知不覺我們的東西越來越多。書中說,當我們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陷入了一個迷思:這個問題的主語是那件東西,而我們在整理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所以說,我們問自己的問題應該是:“我現在需不需要這個東西?”。其實這兩個問題看起來差不多,但問題的實質卻完全不一樣。我們整理的是我們自己的生活,“我”才是最主要的,而“當下”才是做這個決定是的時間坐標。我若不需要,它再好也對于自己來說也只是個累贅。書里有個有趣的例子,大概說某人收到商場活動送的一個大花瓶,談不上喜歡但質量還不錯,因為和家里的裝修風格不是很一致所以就放在客廳角落攢灰。一日,朋友來家里看到了解情況后說:你這花瓶可不便宜呀。那人驚訝問為什么,朋友說“不管你這花瓶多少錢,現在房價這么貴,你算算它常年占用的這塊面積就值不少錢了。所以,當我們問“這個還能用么”的時候,考慮的只是物品本身的價值;而只有當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才會發現其實我們自己的空間,時間和精力才是最珍貴的。
“占有”vs“擁有”
這也是這本書里蠻有趣的一個地方。當我們占有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真的擁有它嗎?因為只有當我們自己和物品之間有感情,它為我們所用,我們也很珍惜它的時候,才擁有了它。我們可以占有很多東西,很多資源;但我們精力有限能擁有的真的不多。所以,盡能力的選擇那些最優秀的留在自己身邊,然后用心的愛惜它們。不要可惜那些被淘汰的,因為不然我們就會辜負了那些更適合自己的。對于那些因為曾經愛過而舍不得丟棄的,就要提到書里提到的“佛系整理法”(名字是我自己取的)。
佛系整理法:
物品和人一樣,有的會陪我們走一陣子,有的會陪我們更久一些。不像是人會有情感和責任的牽扯,身邊物品的去留可以完全由著自己的喜好。緣起時怦然心動愛不釋手;但若緣分已盡也沒有必要勉強,好好告別就好。可能是源自日本萬物有靈的文化(一直覺得這個超酷的,像千與千尋里的世界那樣),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靈性。你若不愛它,還把它強行把它留在自己身邊,反而會增加彼此的戾氣。對于那些自己愛過,現在卻不需要的東西,我們應當好好告別,放它去到更好的歸宿,像是送給或捐給需要的人,請別人繼續愛惜它。
關于《斷舍離》的讀書筆記
首先,這本書真的改變了我的人生,希望可以幫助到更多人。本文旨在摘取山下英子的觀點,個人的感謝會()來表示,希望給那些沒時間看完全書的人提供便利。
張德芬寫的序更是從精神層面,放下執念,自是幸福,幸福從來都是唯心主義。 一旦發現自己有負面情緒,及時調整,有舍才有得。
前言——雜物管理師,再認“收拾”與“現在” 原來“離”是一種境界。靈修,大隱隱于市。
目錄 第一章 只要了解個鐘奧妙,就能激發干勁——斷舍離機制
“先舍”留下當下對自己合適且必須的物品,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斷”——三思而后買,不亂買對當下無需的東西。最后到達“離”這個境界,用最少與最好。
(我認為斷舍離一心只為愉悅)
從看的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了解自己,神識的次元。如 朋友送的麥森杯子不敢用收著就可以看出內心自卑、都是藍色的衣服_獨立、吃完飯不立即洗碗-懶等等。你在收拾的時候就會發現你執著于過去,過分擔憂未來,而不是真正的'活在當下。
(我認為斷舍離為的是清理能量場)不清理舊物它們就會散發負能量場影響你運勢哦
你想不到斷舍離居然能改變人際關系,現在的你用什么對待自己,別人就怎么看待你。
(我認為的斷舍離能提升自己的行動力)
和自己的物品交朋友,住所應當改為“自在空間”
第三章 我們為什么沒辦法收拾——無法丟棄的理由
成千上萬 打折!買一送一!兩件8折!
買東西一定要三思!品位!
逃避現實,執著過去,擔憂未來
斷了那些舊物,它們浪費了你的精神
(四 消除停滯運、腐朽運)
活在當下 數量*場所*時長=環境承受的能量
改變你的場 ,減少物品
第三章 先從整理頭腦開始——斷舍離的思考法則
“我”+“當下”+“需要”+“適合”=物品
不要不整理就開始收拾!不需要收納術的收拾
風水書 刷抽水馬桶加財運,(斷舍離讓自己變得更好)
第四章 身體開始行動——斷舍離的實踐方法
【第1句】:提高動機的方法——減少物品
【第2句】:從小物做起——收拾錢包
【第3句】:心理暗示:收拾廚房=健康 收拾臥室=健康 玄關=運氣
一切從扔與送開始,我戒掉了收盒子的習慣“對不起”改成“謝謝你陪伴我這么久”
三分 要(分類 7分 5層 1裝 喜歡的就5套和固定位置) 不要 送扔賣!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的兩大原則
【第1句】:減少物品,按大中小三分
【第2句】:放在哪里順手放哪里
【第3句】:能不蓋就不蓋
4“自立”能豎著就不橫著,卷立.廚房就是要方便、順手、不滿、有序。
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暢快和解放感——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第1句】:自動法則 自律精神 早起 不許弄亂房間 每日洗衣時間固定
【第2句】:利用物品提升信心,LV 買貴的
【第3句】:收拾衣服+色彩心理學+本宮喜歡彩色 舒適 時尚 優雅
【第4句】:物品折射出未來的自己 (言情小說不看了)
【第5句】:提高物品屬性 品牌 水果當季 不要打折 今年新款
后序一定要看 一言難盡 美妙超靈 摘抄'---------買 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人類一廂情愿的錯覺。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
過幾天再改編下順序,讓人看到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