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句子
【第1句】: 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句
【第1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第2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第3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第4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人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第5句】: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第6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鄉.(李白:《靜夜思》)
【第7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第8句】: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第9句】: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2句】: 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古詩詞
【第1句】: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采薇》)。
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p>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舍”的層面上來。
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第2句】: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磅琛笔切÷贰?/p>
“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
“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
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
“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
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
“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
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第3句】: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
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
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斑b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
“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
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
“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
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第4句】: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
“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聯系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
【第3句】: 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
唐·孔紹安
《落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憶故林。
唐·宋之問
《題大萸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
唐·王 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 白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 白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唐·高 適 《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天又一年。
唐·杜 甫
《螢 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
隨風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飄零何處規。
唐·杜 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行人,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且未休兵。
唐·戴叔倫 《題稚川山水》
松下矛亭五月涼,汀沙云樹晚蒼蒼。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唐·李 益 《行 舟》
柳花飛入正行舟,臥引菱花信碧流。聞道風光滿楊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唐·李 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唐·張 籍 《秋 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中間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第4句】: 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
【第1句】: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唐.李白 【第2句】: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維 【第3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4句】: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 夜 作 〔唐〕高 適 【第5句】:慈母吟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第6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第7句】: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第8句】: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第9句】: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 江春人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第9句】:人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第10句】: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第11句】:客舍并州已十霜, 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 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第12句】: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第13句】:黃鶴樓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第14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 【第15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 【第16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第17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第18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文《渡漢江》) 【第19句】:人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歸》) 【第20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第21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第22句】: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劉皂《旅次朔方》) 【第23句】: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月夜憶舍弟》) 【第24句】:除 夜 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 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 霜鬢明朝又一年. 【第25句】:歸 家 〔唐〕杜 牧 稚子牽衣問, 歸來何太遲? 共誰爭歲月, 贏得鬢邊絲? 【第26句】:鄉 思 [宋]李 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第27句】:京 師 得 家 書 〔明〕袁 凱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第28句】: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唐〕戴叔倫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 【第29句】:聞雁 [唐]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第30句】: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第31句】:題大庾嶺北驛(宋之問) 陰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第32句】: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第33句】:月夜億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雁一秋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常不達,況乃未休兵. 【第34句】:送別(隋朝民歌)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尺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第35句】: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第36句】: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來個采納吧。
【第5句】: 【月夜憶舍弟寫出用月亮表達思鄉情感的詩句,請你寫出一兩首句】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么肯定,不容質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么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讀者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為神奇的本領.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么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