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柳永名句默寫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賾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怎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永
今天和大家再分享一首柳永的詞,在柳永當(dāng)時的朝代,他并沒有受到當(dāng)權(quán)者的重視,但是因為他擅長填詞,所以在當(dāng)時比較受歌妓們的歡迎,像柳永這樣的書生,在當(dāng)時被譏為“無行”,但很顯然柳永并非像當(dāng)時士大夫所料想的那樣微不足道,他寫下的幾篇名詞,無論是詞中的境界還是意象都是一絕,也因此柳詞成為詩詞發(fā)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柳詞也被后人千古傳頌。
就我來看,我們要欣賞這首詞,要著眼于開端,看詞在開端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境和氣韻。 一個 “對” 字,為我們描寫出來的是詞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這個時候,天色已經(jīng)較晚,瀟瀟暮雨在不停的下,詞人放眼望去千里無際。此時時節(jié)已經(jīng)進入秋季,本來就是氣肅天清,明凈如水, 此時又加上這一番秋雨, 更是纖埃微霧,顯得一澄如洗。 而在此意象中又有凄冷之感黯然滋生。僅此開頭二句,便令人吟味無盡。
下文緊接一個“漸”字,領(lǐng)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在這首詞中表達的是什么呢?我覺得并不是說詞人此刻登高而望,為時甚久。因為這個字是承上句而言,當(dāng)此清秋經(jīng)過雨滌,時光景物又都發(fā)生一番變化,這才是 “漸”之神態(tài)。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fēng)忽至,其氣凄然,令衣單之游子,有一種無法抵擋的感覺。一個“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加倍峻肅。
在這種時刻,舉目關(guān)河,寥闊迤通,氣勢磅礴,然而現(xiàn)在正值秋季,夏日草木昌茂之氣已經(jīng)凋落,秋日肅殺凋零之氣已濃,為我們展示的是一片冷落之景象。這時,詞人又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凄緊”、“冷落”這種平常看來平平無奇的詞在柳永的詞中一經(jīng)運用,其藝術(shù)效果,感染力量,都達到一種極高的境地。
然而,還有一句在后面,曰: .殘照當(dāng)樓"
因為詞人在前面已經(jīng)埋下秋雨晚晴的伏筆,所以在這里引出殘照并不突兀,但是此句精彩的地方,并不在殘照,而是在“當(dāng)樓”。詞人只將“殘照”輕輕一提便轉(zhuǎn)到了他所登臨送目的高樓上來。如此一筆,不但“殘照”集中于一個“焦點" ,而仿佛整個江天、關(guān)河,冷雨,暮風(fēng)。統(tǒng)統(tǒng)集中于“當(dāng)樓”一點,詞人以這種高極超絕的俊筆,僅僅用這一句話,便將難以形容、無法描述的羈愁暮景,寫到至矣盡矣的地步!
再下,又補唯有江水東流,雖未必即與東坡《赤壁賦)所寫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全同,但也可見柳永亦非只知留戀光景的淺薄之輩。在詞而論,又不可忽略了“無語”二字。著此二字,方覺十倍深沉,百端交集。
過片開端,回筆點明全筆的“背景”是登高臨遠;雖已登臨,卻又“不忍”,多了一番曲折、 也多一番情致。再以“倚闌干處,正恁凝愁”一收,也是于最未幅點出全篇題目。倚闌干處,與“對",與“當(dāng)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皆息息相關(guān)筆筆輝映。
總之,如我們昨天分享時說的那樣,柳永用詞,平中見奇。雖然看似平淡,卻總能給人們以新奇的感受。在這首詞中柳永詞筆貌似疏朗,實則綿密。一腔心事, 唱嘆無端,筆若連環(huán)面粗俗之流所及而至哉。
柳永宋詞《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怎樣賞析
喜歡宋詞的朋友,相信除了會為東坡詞的豪放之氣頂禮,也定會為柳永詞的婉約細膩所折服。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填詞的作者,柳永詞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以至于“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一篇《八聲甘州》更被東坡巨眼識得,高度褒贊其“不減唐人高處”。不曾輕易許人的東坡何以對此詞青眼有加?我們一起來探討賞析,尋求答案。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宋)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fēng)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人稱白衣卿相的柳永,出身于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有幸生活在北宋仁宗時期, 他早年便抱有強烈的報國理政之心。但無奈仕途坎坷,屢試不第。心情郁悶之極,便常常出入于歌樓妓館、寄情于山水之間。因常年四處漂泊,飽受羈旅之艱,其詞除了寫盡市井繁華、歌妓情愁,他更特別擅長表達羈旅行役之苦。而作為羈旅之作的典范,《八聲甘州》抒發(fā)了他怎樣的情懷呢?我們一起來看釋義:
霧雨瀟瀟,灑滿江天。暮色欲合中清秋如洗;凄凄霜風(fēng)里天氣寒涼。云消雨霽,憑江瞭望,關(guān)河凄清寥落,殘陽斜照高樓。凡過眼處,千紅凋零,萬綠漸消,眾物華彩盡收。惟有一江秋水,無言汩汩東流。
實在不忍登高遠眺,凡凝望、但只見故鄉(xiāng)渺遠,那放逐的歸思如何能收?感嘆一年行蹤,緣何苦苦異鄉(xiāng)長留?料想佳人必定正妝樓眺望,切切期盼中,多少回錯把天邊行船,誤作了情郎的歸舟?她何曾想到,此時的我也正斜倚危欄,那深重的思念,早已凝結(jié)成愁!
詞的上片重在繪景。眾所周知,文學(xué)作品中,一切關(guān)于景物的描繪都是為了渲染某種情感。上片諸景漸次呈現(xiàn)中,一個“對”字打頭,暮雨,霜風(fēng),關(guān)河,殘照……聊聊幾處蕭條景物的鋪陳,便把肅殺的清秋意境寫了個側(cè)底。“清”、“凄”、“冷”三個形容詞的連用,又成功托出詞人此時悲戚凝重的心情。此情此景也牢牢攝住了人心,不僅讓思歸游子瞬間被滿目的悲秋之氣襲了個滿懷,讀者的心境也深深受到感染。此種鋪排,實在堪稱“以哀景,述哀情”的典范之筆。
上片情景備至,下片便自然要轉(zhuǎn)入抒懷。起筆重述思鄉(xiāng)的隱忍和流落他鄉(xiāng)的凄涼。詞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不僅把自己漂泊異鄉(xiāng),急切思歸的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推己及人,把家鄉(xiāng)苦盼情郎的思婦之情也寫得曲婉備至。如此,下片短短數(shù)句的包容量即刻蔚為可觀,詞作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張馳有致,情感起伏的跌宕回環(huán),不禁讓讀者讀罷大呼過癮。而這種上下片情景交融,嚴謹細密的章法結(jié)構(gòu),更助力了這首詞,最終成為詞史中的一座豐碑。
(本文為風(fēng)西夜昨原創(chuàng)作品,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者務(wù)必注明作者姓名及作品出處,凡有違者必予深究)
上聯(lián):柳永詠柳,下聯(lián)怎么對
上聯(lián):柳永詠柳,
下聯(lián):古寺詩古。
下聯(lián):松濤壽松。
名句求對: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fēng)夜放花千樹,南暖日擺桃萬棵。西涼月影飄百葉,北寒時出香十村。
怎樣欣賞柳永的經(jīng)典名篇《雨霖鈴》
余恨無窮,余味無盡。
柳永《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yīng)是良辰好景虛設(shè)。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更與何人說!
長亭:古時驛站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行人休息或送別之處。
都門帳飲:京城郊外,設(shè)置帳幕宴飲送行。
經(jīng)年:年復(fù)一年。
柳永最有名的詞,情深雋永。好在哪里呢?
一家之言而已。
1 虛寫,不只是愛情離別,相思動人,更有無所無為,江湖流浪的傷。
詞中有兩處虛寫,歷來被稱道。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明代評家李攀龍評價,此句善傳神!
設(shè)想的是行程,千里之遠,風(fēng)雨飄搖,煙波浩渺,暗淡蒼茫。
實際感嘆的是前程渺茫,仕途坎坷,人生之路風(fēng)雨如晦,飽嘗艱辛的苦痛。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
清代評家賀裳評論:“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自是古今俊句。”
設(shè)想別后酒醒時,已不知何處了,抬眼望去,也只有那拂曉時穿過岸邊依依楊柳的襲人寒風(fēng)和一彎殘月相伴。
柳永與歌女的愛情,世人是鄙視不屑的,柳永卻將這樣的愛情寫得高貴而情深,只因同病相憐,彌足珍貴,只因骨子里的倔強,對社會不公平的反抗。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真的舍了浮名虛利,與歌女廝混,活出了真性情,然而仕途失意,前程渺茫,夢想斷絕,永遠是柳永難言的傷。
凄美的愛情帶著人世遭遇的滄桑感,觸動了人們?nèi)彳浀男南摇? 意境,柳永是渲染高手,三言兩語,唯美之意境橫生。
秋風(fēng)陣陣,蟬鳴凄切,瀟瀟暮雨,十里長亭,
詞人有意捕捉冷落的秋景,哀怨的蟬聲,淅瀝連綿的秋雨來醞釀一種足以打動人心的,充滿離情別緒的環(huán)境氣氛。
離別在即,飲酒贈別,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奈何舟子催促,心情愈無緒,愈不舍離去。
仿若身臨其間,聽得見悄悄耳語,輕輕淚垂,將愛情的動人之處寫得惟妙惟肖。
楊柳岸,曉風(fēng)依依,殘月冷暉,是別后一個人的江湖漂泊,酒醒之后,是無盡的孤寂,落魄,哀傷,無奈。
細膩入微的筆觸,柔情似水的深意,凄涼唯美的畫面,融情于物,點染為境,率真,自然,真切,生動。
永遠定格在宋詞動人的詩篇中。
倉央嘉措、納蘭性德、柳永的詩詞,誰更勝一籌
喜歡柳永的詞
上聯(lián):柳州柳下詩柳永,求下聯(lián)
上聯(lián):柳州柳下詩柳永,下聯(lián):揚州楊旁贊白楊。
魯迅先生的名句你記得多少
魯迅妙語名言
【第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6句】: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fēng)順的。
【第7句】: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dāng)。
?
【第8句】:曾經(jīng)闊氣的要復(fù)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xiàn)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貪安穩(wěn)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經(jīng)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
【第21句】: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第22句】:糾纏如毒蛇,執(zhí)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24句】: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zhuǎn)過去。
【第2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第33句】: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36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第37句】:偉大的心胸,應(yīng)該表現(xiàn)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yīng)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jié)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第39句】:中國雖發(fā)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fā)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fēng)水。
【第40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fēng)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產(chǎn)生之前,應(yīng)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第43句】: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柳永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么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自幼便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柳永本已計劃進京參加禮部考試,但因迷戀湖山美好、都市繁華,遂滯留杭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柳永終于進入京師汴京(今開封)。
翌年,春闈(宋代禮部試士,常在二月,殿試則在四月,故有此稱)在即,柳永躊躇滿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孰料,初試之際,真宗竟下詔嚴厲譴責(zé)“屬辭浮糜”之詩文,柳永因而不幸落第。
柳永為此悲憤不已,發(fā)泄對科舉的諸多牢騷和不滿,過了不久,雖已不再介懷,但對中舉出仕并未完全絕望。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柳永第二次參加禮部考試,再度落第。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柳永的長兄柳三復(fù)進士及第,而他自己卻第三次落榜。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憤而離開京師,并與相好之情人依依惜別,著名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就是作于此時。
屢試不中,柳永遂一心填詞: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對宋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chuàng)用詞調(diào)最多的詞人。
大道至簡,殊途同歸,峰回路轉(zhuǎn),苦盡甘來。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仁宗親政,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聞訊即趕赴京師。是年春闈,柳永與其兄柳三接同登進士榜,暮年及第,自是喜悅不已。
柳永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監(jiān)、泗州判官、靈臺山令、著作郎、太常博士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故世稱柳屯田。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柳永與世長辭。
在科舉仕途上,柳永四次落第,暮年方才幸運登榜,但他算得上為政有聲,撫民清凈,深得百姓愛戴,曾被稱為“名宦”。
在文學(xué)成就上,柳永善詩文,可惜今已多佚,堪稱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詞家,即使是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等著名詞人,也無不受惠于他。
歡迎訂閱我的頭條號——坯逆翹楚的盜閑居
盜閑居中無佗,唯有坯逆翹楚之原創(chuàng)文學(xué)拙筆:小說、詩歌、雜文等。用心寫作原創(chuàng)文學(xué)精品,致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