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去你袁家村的說說匯聚80條
描寫關于袁家界的詩句
(一)
久慕袁家界旅游,奇峰秀柱醉雙眸。
巉崖絕壁煙縈繞,峭澗深溪徑入幽。
龜仰長空期日艷,龍思碧海盼云稠。
武陵故事誰追憶,只攬風光石與猴。
(二)
奇峰秀水鑄崢嶸,縹緲仙山雨勝晴。
天子深宮云掩繡,袁家隱舍霧遮瓊。
漫觀甘澍思千景,濃寫游蹤結百情。
每嘆天工能造化,欲將心境也修成。
(三)
尋常山里數青峰,玉筍成群插楚封。
澗道凍云隱斜日,寺門長阪度疏鐘。
古苔一望迷幽徑,峭壁千年掛老松。
玉壘匡廬曾浪跡,巨靈移岳此重逢。
(四)
迷魂臺望白云鄉(xiāng),曲道通天倚夕陽。
水映三千峰疊疊,峰連八百水泱泱。
癡心唯許情人谷、仙路當登小石梁。
披綠奇姿環(huán)視我,如兵列陣不尋常。
(五)
久慕袁家界旅游,奇峰秀柱醉雙眸。
巉崖絕壁煙縈繞,峭澗深溪徑入幽。
龜仰長空期日艷,龍思碧海盼云稠。
武陵故事誰追憶,只攬風光石與猴。
(六)
人游山峽里,宛在畫圖中。
壁愛雙屏列,天看一線通。
猿啼聲處處,古木葉叢叢。
日夕歸來晚,泉聲兩岸風。
(七)
迷魂臺望白云鄉(xiāng),曲道通天倚夕陽。
水映三千峰疊疊,峰連八百水泱泱。
癡心唯許情人谷、仙路當登小石梁。
披綠奇姿環(huán)視我,如兵列陣不尋常。
(八)
纜車遙向彩雲端,拂面清風頓起寒。
碧嶂未隨滄海老,丹霞隱接石林殘。
百千劫後誰留意,億萬年來我倚欄。
小景因名成勝景,遺山天外等閒看。
《袁家渴記》課文翻譯
《袁家渴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chuàng)作的一篇山水游記的散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五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袁家渴記》課文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袁家渴記》原文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鉆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巖東南水行,至蕪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為“渴”。渴上與南館高嶂合,下與百家瀨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淺渚,間廁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窮,忽而無際。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叢,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巖詞,其下多白礫,其樹多楓柟石楠,樟柚,草則蘭芷。又有奇卉,類合歡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紛紅駭綠,蓊葧香氣,沖濤旋瀨,退貯溪谷,搖飃葳蕤,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余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游焉,余得之不敢專焉,出而傳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袁家渴記》翻譯/譯文
從冉溪向西南,走水路十里遠,山水風景較好的有五處,風景最好的是鈷鉧潭;從溪口向西,走陸路,風景較好的有【第8句】:九處,風景最好的是西山;從朝陽巖向東南,走水路到蕪江,風景較好的有三處,風景最好的是袁家渴;這些都是永州幽深美麗奇異的地方。
楚、越兩地之間的方言,水的支流叫做“渴”,讀音就像衣褐的“褐”。渴的上游與南館的高山會合,下游與“百家瀨”匯合。其中重疊的島嶼(江河里邊的島嶼)、小溪、有的地方水深,成為清澈的潭,有的地方水淺,露出小塊的地,成為淺渚,兩者還夾雜著水在那里曲折地流。深潭的水面平,呈深黑色,沖擊石頭的水像沸騰一樣冒著白沫。船好像就走到了盡頭,忽然又豁然開朗,變得寬闊無邊。
有座小山從水中露出來。山上都是好看的石頭,上面生長綠色的草叢,一年四季都濃密茂盛。山旁有許多巖洞。山下有許多白色的碎石;上山的樹木多是楓樹、柟樹、石楠、楩樹、櫧樹、樟樹、柚樹;小草則多是蘭草、芷草,又有許多奇異的花卉,類似合歡但是長出許多莖蔓,纏繞著水中石頭。
常常有風從四周山上吹下,吹動大樹,翻動著輕柔的眾草,使紅花和綠葉在紛亂中像吃驚似的,香氣濃郁;沖起波濤旋著水渦,從溪谷流進流出,搖動著繁密的花草,隨著季節(jié)而變換。風景大多都是這樣的。我沒辦法都描述完。
永州沒有人過來游玩,我來到了這里,不敢獨自享受。回來寫出文章告訴世人。這里土地的主人姓袁,所以我叫它“袁家渴”。
詞句注釋
【第1句】:袁家渴(hé):水名。《輿地紀勝》載:“永州:袁家渴,在州南十里曾有姓袁者居之,兩岸木石奇怪,子厚記敘之。”渴:原為干涸之意。湖廣方言,稱水之反流(即回流)為渴。袁家渴位于今永州南津渡電站壩址所在地,即原諸葛廟鄉(xiāng)沙溝灣村前瀟水河床的.一段灣流。
【第2句】:朝陽巖:地名,在今永州古城瀟水西岸。
【第3句】:蕪江:水名,瀟水的支流,在永州市境內。
【第4句】:永中:永州之中。
【第5句】:幽麗奇處:風景清幽秀麗奇異之處。
【第6句】:楚:古稱湖南為楚。越:通“粵”,古稱廣東為越。
【第7句】:音若衣褐之褐:中華書局《柳宗元集》認為英華版本和何焯校本注此六字為側注,非原文中字。褐(hè),與“渴”并不同音,只是楚越方言音相近。
【第8句】:南館:指唐代在此所建立館舍。
【第9句】:高嶂:高而險如屏嶂一樣的山峰。
【第10句】:合:相接,相鄰。
【第11句】:百家瀨(lài):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處。瀨,急水從沙石上流過為瀨。
【第12句】:重洲:重疊的水中沙洲。
【第13句】:澄潭:澄清的潭水。
【第14句】:淺渚(zhǔ):淺顯的剛露出水面的小塊土地。
【第15句】:間廁:交錯夾雜。
【第16句】:白礫(lì):白色的小石子。
【第17句】:楓:楓樹。柟(nán):常綠喬木。石楠:生于石縫間的常綠樹,又名千年紅。楩(pián):即黃楩木。櫧(zhū):常綠樹,木堅硬,子可食。樟:樟樹,常綠,可提取樟腦。柚(yòu):常綠喬木,柚子,可食。
【第18句】:蘭:蘭草,香草的一種。芷(zhǐ):白芷。多年生草本植物,開白花,果實長橢圓形,中醫(yī)入藥,有鎮(zhèn)痛作用。
【第19句】:異卉(huì):奇異的花卉。卉,各種草的總稱。
【第20句】:合歡:合歡樹,又名馬纓花,落葉喬木,夜間小葉成對相合,夏季開花。蔓生:草本蔓生植物。
【第21句】:轇(jiāo)轕(gé):即膠葛,交錯糾纏的樣子。
【第22句】:掩苒(rǎn):野草輕柔地隨風倒斜的樣子。苒,輕柔。
【第23句】:紛紅駭綠:花紛亂而驚駭,葉驚駭而紛亂。
【第24句】:蓊葧(wěngbó):草木茂盛的樣子(濃郁)。
【第25句】:沖濤旋瀨:纏繞在水石上的花草,在水石激起的波浪中沖擊激,波浪退回到溪谷里。
【第26句】:退貯溪谷:倒流到溪谷中去。貯,貯存,躲避。
【第27句】:搖(yáng):同“飄”,飛揚
【第28句】:葳蕤(wēiruí):草木茂盛,枝葉下垂。
《傷仲永》課文翻譯
傷仲永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傷仲永》課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里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并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qū)別了。”
王安石說: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yōu)秀得多;但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資是那樣的好,沒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成為普通人就為止了嗎?
注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于。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里指鄰居。
與:給。.
養(yǎng):奉養(yǎng),贍養(yǎng)。
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xiāng))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里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為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為……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huán):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32-1033年)。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又,再。
泯然眾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眾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于: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于: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于“嗎”、“呢”。
《馬說》的課文翻譯
《馬說》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fā)現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下面是《馬說》的課文翻譯,歡迎閱讀了解。
雜說四·馬說
唐代: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只辱 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馬者 通:飼)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注釋
【第1句】: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fā)現人才的人)。
【第2句】: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第3句】:而:表轉折。可是,但是。
【第4句】: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第5句】: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第6句】: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第7句】: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出名。
【第8句】: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第9句】:一食:吃一頓。食,吃。
【第10句】:或:有時。
【第11句】: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第12句】: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第13句】: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第14句】:食馬者:食,通“飼”,喂。
【第15句】:其:指千里馬,代詞。
【第16句】:是:這樣,指示代詞。
【第17句】: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里指雖然)
【第18句】:能:本領。
【第19句】:足:足夠。
【第20句】:才 :才能。
【第21句】:美:美好的素質。
【第22句】: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第23句】:且:猶,尚且。
【第24句】:欲:想要。
【第25句】:等:等同,一樣。
【第26句】: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第27句】: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第28句】:求:要求。
【第29句】: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里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第30句】: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第31句】:食之:食,通“飼”,喂。
【第32句】: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里指喂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fā)揮出。
【第33句】:鳴:馬嘶。
【第34句】: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第35句】:執(zhí):拿。
【第36句】:策:馬鞭。
【第37句】:臨:面對。
【第38句】: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第39句】: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第40句】: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第41句】: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第42句】:知:懂得,了解,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