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安期”的詩句大全
本文搜集整理了帶“安期”的詩句146句,包括“安期”開頭的詩句42句;“安期”結(jié)尾的詩句34句;“安期”在中間的詩句70句。其中五言詩句59句,包括安期開頭的17句,安期結(jié)尾的13句,安期在中間的29句;七言詩句87句,其中安期開頭的25句,安期結(jié)尾的21句,安期在中間的41句。
帶“安期”的五言詩句
帶“安期”的五言詩句59句,其中“安期”開頭的五言詩句17句,“安期”結(jié)尾的五言詩句13句,“安期”在中間的五言詩句29句。
“安期”開頭的五言詩句【第1句】:安期始遺舄,千古謝榮耀。——出自唐·王昌齡《觀江淮名勝圖》
【第2句】:金丹不可成,安期渺云海。——出自蘇軾《和陶讀《山海經(jīng)》》
【第3句】:安期返蓬萊,王母還昆侖。——出自唐·吳筠《覽古十四首》
【第4句】:安期相領(lǐng)略,回首付兒曹。——出自曾豐《七月二十五…節(jié)鞏帥…上默營兩詩》
【第5句】:松子棲金華,安期入蓬海。——出自唐·李白《對酒行》
【第6句】:安期本策士,平日交蒯通。——出自蘇軾《安期生》
【第7句】:安期步天路,松子與世違。——出自魏晉·阮籍《詠懷八十二首》
【第8句】:安期聳身坐,揮斥游太極。——出自吳浚《安期生》
【第9句】:安期忽東來,從帝游玉京。——出自王之望《登第后投魏侍郎》
【第10句】:安期自來顧,一笑相與歸。——出自鄭剛中《題赤松》
【第11句】:祖逖方城鎮(zhèn),安期外氏鄉(xiāng)。——出自唐·盧藏用《餞唐州高使君赴任》
【第12句】:方朔謾竅桃,安期苦嘗棘。——出自吳泳《壽范漕》
【第13句】:安期庶可揖,天地得齊年。——出自唐·宋之問《游稱心寺》
【第14句】:安期與羨門,乘龍安在哉。——出自宋·蘇軾《過萊州雪后望三山》
【第15句】:安期今何在,方丈蔑尋路。——出自唐·宋之問《景龍四年春祠海》
【第16句】:安期羨門輩,列侍如公卿。——出自唐·白居易《夢仙》
【第17句】:安期干楚羽,對奕非邪真。——出自王柏《和立齋芙蓉觀三十韻》
“安期”結(jié)尾的五言詩句【第1句】:會攜渠與鶴,海上訪安期。——出自劉克莊《詰旦思之世豈有不押之韻輒和北山十首》
【第2句】:食棗懷安期,竊桃小方朔。——出自陳起《哭丹池王隱君》
【第3句】:棗瓜如可啖,直欲覓安期。——出自宋·辛棄疾《臨江仙》
【第4句】:終當遇安期,于此煉玉液。——出自唐·李白《游泰山六首》
【第5句】:更須約安期,萬里弄澎湃。——出自姜特立《王華僑卿所…圖之址…起誠偉觀也》
【第6句】:開經(jīng)拜修靜,得道推安期。——出自高似孫《石橋紋蕈》
【第7句】:亦或事曠達,蛻形慕安期。——出自陳著《用前人代二子用前韻來謝韻》
【第8句】: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出自唐·上官昭容《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第9句】:神仙端可學(xué),吾愿問安期。——出自李處權(quán)《清明日席上呈諸友》
【第10句】:愿言策煙駕,縹緲尋安期。——出自唐·吳筠《登北固山望海》
【第11句】:中道忽孤絕,恍然遇安期。——出自陳宗禮《紫霄觀》
【第12句】:終老坐迷妄,海上求安期。——出自鄭剛中《題赤松》
【第13句】:羨門與安期,鸞鶴若在眼。——出自尤袤《臺州郡齋雜詠十二首·玉霄亭》
“安期”在中間的五言詩句【第1句】:冥搜方朔桃,結(jié)念安期棗。——出自唐·元稹《和樂天贈吳丹》
【第2句】:惟有安期舄,留之滄海隅。——出自唐·李白《贈張相鎬二首》
【第3句】:空山學(xué)仙子,舊識安期生。——出自王之望《登第后投魏侍郎》
【第4句】:會從安期生,高會蓬萊宮。——出自南宋·陸游《治心》
【第5句】:何當跨鳳鵬,相從安期游。——出自黃庚《感懷》
【第6句】:路逢安期生,一笑千萬祀。——出自蘇轍《次韻子瞻和陶公止酒》
【第7句】:揚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出自唐·李白《古風其七》
【第8句】:聞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出自南宋·陸游《菖蒲》
【第9句】:邂逅安期生,電逝不暇揖。——出自南宋·陸游《贈過門道人》
【第10句】:所以安期生,高舉崑侖丘。——出自晁公溯《師永錫饋鹿》
【第11句】:顧乏安期資,華鬢能不侵。——出自翁卷《登飛霞山作》
【第12句】: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出自唐·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第13句】:問訊安期生,何年棗當熟。——出自謝枋得《和李白潯陽紫極宮感秋》
【第14句】:始信安期術(shù),得盡養(yǎng)生年。——出自南北朝·謝靈運《登江中孤嶼》
【第15句】:漫致安期為,虛邀阿母輟。——出自宋無《海上自之罘至成山覽秦皇漢武遺跡》
【第16句】:昔年淮海未,邂逅安期生。——出自秦觀《反初》
【第17句】:新軒事隱幾,大勝安期生。——出自李新《和李卿新軒》
【第18句】:何處安期生,種棗大如瓜。——出自宋·白玉蟾《明發(fā)石壁菴》
【第19句】:仙人綠云上,自道安期名。——出自李白《古風》
【第20句】:何物堪贈居,一顆安期棗。——出自宋·白玉蟾《感詠十解寄呈楊安撫》
【第21句】:且有安期棗,與夫泰華蓮。——出自宋·白玉蟾《長歌行》
【第22句】:安得安期棗,如瓜恐不然。——出自宋·白玉蟾《春宵有感八首》
【第23句】:愛共安期棋,苦識彭祖祖。——出自唐·貫休《送楊秀才》
【第24句】:西峰望紫云,知處安期生。——出自唐·于鵠《宿西山修下元齋詠》
【第25句】:蒲澗安期境,羅浮稚川界。——出自蘇軾《和陶桃花源》
【第26句】:時人不識者,即是安期生。——出自唐·李頎《贈張旭》
【第27句】:丈人倚赤藤,恐是安期翁。——出自南宋·陸游《安期篇》
【第28句】:詩穿明月珠,道拍安期背。——出自唐·貫休《上孫使君》
【第29句】:不知市人中,自有安期生。——出自宋·蘇軾《次韻黃魯直見贈古風二首》
帶“安期”的七言詩句
帶“安期”的七言詩句87句,其中“安期”開頭的七言詩句25句,“安期”結(jié)尾的七言詩句21句,“安期”在中間的七言詩句41句。
“安期”開頭的七言詩句【第1句】:王羊仟客起為壽,安期大棗東方桃。——出自崔與之《壽李參政壁》
【第2句】:方朔偷桃徒語爾,安期食棗足珍哉。——出自韓維《和太素密杏》
【第3句】:安期已去寧復(fù)見,井灶漫傳丹九轉(zhuǎn)。——出自宋·蔡戡《和楊廷秀游蒲澗之什》
【第4句】:安期自是參渠底,卻重安期不重渠。——出自楊萬里《過長峰逕遇雨,遣悶十絕句》
【第5句】:安期引我丹霄路,十里云煙特地披。——出自蘇大璋《鳳翀峰》
【第6句】:兩入名山勞蠟屐,安期于世竟能仙。——出自區(qū)仕衡《登西樵后即往羅浮山》
【第7句】:仙人往往游其中,安期羨門喬與松。——出自馮時行《云巖》
【第8句】:我欲寄君無杰語,安期大棗薦青璣。——出自李劉《壽提管》
【第9句】:景泰得泉從卓錫,安期種棗說成瓜。——出自宋·白玉蟾《次韻東坡蒲澗寺二首》
【第10句】:安期嘗餌菖蒲在,馬援應(yīng)無薏苡還。——出自吳中復(fù)《和承諫議》
【第11句】:安期共約游三島,方朔應(yīng)留醉九霞。——出自陸文圭《壽陸云閑道判》
【第12句】:安期老子肯過從,每恨清尊不肯空。——出自王柏《和叔崇清明后四絕》
【第13句】:海中紫霧蓬萊島,安期子喬去何早。——出自唐·貫休《了仙謠》
【第14句】:相呼酌醴勸蟠桃,安期大棗端如瓜。——出自張椿齡《思高人》
【第15句】:第八峰高是桂林,安期曾度馬明生。——出自黃甲《桂林峰》
【第16句】:初入修門鬢未秋,安期千里接英游。——出自南宋·陸游《送施武子通判》
【第17句】:安期何事出云煙,為把仙方與世傳。——出自唐·沈傳師《贈毛仙翁》
【第18句】:三山不覺去人遠,安期羨門宜相從。——出自樓鑰《游白石巖》
【第19句】:安期再拜將生出,一授素書天地畢。——出自唐·韋應(yīng)物《馬明生遇神女歌》
【第20句】:東方蟠桃三度實,安期瓜棗甘於蜜。——出自廖行之《壽邵陽唐倅二首》
【第21句】:安期想見身千億,汗漫人間若個邊。——出自方信孺《白云洞》
【第22句】:安期先生不可見,蓬萊目極滄海長。——出自唐·李涉《寄河陽從事楊潛》
【第23句】:安期寄語謂世人,初平不是牧羊兒。——出自鄭剛中《題赤松》
【第24句】:梅福留丹赤汝橘,安期送來大于瓜。——出自唐·王通《詠五臺》
【第25句】:綠華贈我金條脫,安期分我紅景丹。——出自樂雷發(fā)《九疑紫霞洞歌》
“安期”結(jié)尾的七言詩句【第1句】:欲從蒲澗問安期,仙事茫茫不可知。——出自胡寅《從趙廟求菖蒲》
【第2句】:十洲三島不難到,御風騎氣從安期。——出自衛(wèi)宗武《送龍孝梅過上海及見郊外巨室》
【第3句】:手題六紙勿輕示,把玩自足娛安期。——出自陳棣《次韻陶幾道觀洪積仁詩編》
【第4句】:老愛歸田追靖節(jié),狂思入海訪安期。——出自黃庚《次鄭樸翁國正見寄》
【第5句】:莫問蒲萄出月支,不緣瓜棗訪安期。——出自張元干《用折樞韻呈李丞相二首》
【第6句】:不學(xué)神仙慕安期,陶潛曠達其庶機。——出自何夢桂《和寄可庵盧教諭》
【第7句】:倘游海上遇安期,歸來遺我如瓜棗。——出自黎廷瑞《贈王秀翁》
【第8句】:花底休傾綠玉卮,云中含笑向安期。——出自唐·曹唐《小游仙詩九十八首》
【第9句】:常笑祖龍癡到底,一生辛苦覓安期。——出自南宋·陸游《書室獨處欣然有詠》
【第10句】:前驅(qū)子晉後安期,飛上峰頭斸丹汞。——出自楊萬里《舟中望羅浮山》
【第11句】:雪月會知思戴老,棗瓜方欲問安期。——出自史堯弼《師伯渾至青神約訪而潛歸以詩相別因戲之》
【第12句】:若結(jié)茅庵青翠處,真修何必讓安期。——出自清·孫洤《黃山雜詩》
【第13句】:琴高赤鱳或在邇,借我一跨邀安期。——出自聞九成《楊先高題漱玉軒》
【第14句】:前身莫是鄭安期,井灶重來跡已遺。——出自宋·白玉蟾《送鄭陽春》
【第15句】:邊吏皆能問司馬,市人曾不識安期。——出自吳泳《壽安宣相》
【第16句】:筆下無非幼婦辭,胸中端擬效安期。——出自喻良能《次韻王待制游東坡留題十一絕》
【第17句】:痛飲何由從次道,并游空復(fù)憶安期。——出自南宋·陸游《秋思》
【第18句】:侍女親擎玉酒卮,滿卮傾酒勸安期。——出自唐·曹唐《小游仙詩九十八首》
【第19句】:逝從公游亦未遲,聯(lián)杖跨海尋安期。——出自南宋·陸游《予頃游青城數(shù)從上官道翁游暑中忽思其人》
【第20句】:木棉羈魂招不得,方士入海從安期。——出自陸文圭《題尹存庵行卷》
【第21句】:麻田處士術(shù)安期,今之崇丘歷九疑。——出自晁補之《題李偁推官頤齋》
“安期”在中間的七言詩句【第1句】:我公金華山下住,赤松安期白云處。——出自南宋·文天祥《贈秘書王監(jiān)丞》
【第2句】:兩公唱和君知麼,個是安期卻老方。——出自楊萬里《謝江東耿漕…書勞苦…謝唱和佳句》
【第3句】:舊游安期丹想成,未須遣鶴來相迎。——出自張閏《登城歌》
【第4句】:洞庭已置新居處,歸去安期與作鄰。——出自唐·張籍《寄王六侍御》
【第5句】:存亡去住一壺中,兄事安期弟葛洪。——出自唐·崔郾《贈毛仙翁》
【第6句】:傳聞有棗大如瓜,一笑安期方指示。——出自虞儔《交韻漢老弟假山》
【第7句】:臨高跂馬君行矣,從此安期始欲愁。——出自賀鑄《寄別僧芝》
【第8句】:海邊定與安期遇,半上當逢尹喜迎。——出自宋無《贈竺鏈師》
【第9句】:神丹已失大江漘,誰與安期追后塵。——出自沈與求《何子楚為范…可以知…秀峙之狀吾》
【第10句】:已從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覓棗瓜。——出自蘇軾《贈蒲澗信長老》
【第11句】:混元盤古為之母,汗漫安期為這友。——出自王邁《惠安賴惟允…老椿芳…字為賦二首》
【第12句】:三花落地君猶在,笑撫安期昨日生。——出自唐·皎然《尋天目徐君》
【第13句】:合得安期不死藥,使我蟬蛻塵埃間。——出自北宋·黃庭堅《次韻錢穆父贈松扇》
【第14句】:遙池曼倩別煙霞,海上安期降喬岳。——出自王洋《庚午歲伯氏生朝作樂府一章為壽》
【第15句】:吾行東廣足已劬,兩年才到安期蒲。——出自宋·敖陶孫《張連魯仲本…其先宦…五六十年矣》
【第16句】:羨門安期何在哉?河流上泝昆侖開。——出自南宋·陸游《對酒作》
【第17句】:樓蘭可斬平生志,欲和安期覓劍仙。——出自岳珂《食棗有感二首》
【第18句】:滿斟北海尊中酒,請壽安期澗底蒲。——出自宋·洪適《鷓鴣天》
【第19句】:乘風直到金銀臺,握手安期話蒲澗。——出自趙汝鐩《蒲澗行》
【第20句】:欲訪安期何處覓,藥爐丹灶且追游。——出自張鎮(zhèn)孫《水簾洞》
【第21句】:不用安期覓瓜棗,蓬萊清淺照方瞳。——出自李洪《陳丞相誕日》
【第22句】: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出自宋·陸游《長歌行》
【第23句】:全帶安期溪澗碧,微偷勾漏箭砂紅。——出自潘牥《蘭花》
【第24句】:本是安期燒藥處,今來改作坐禪宮。——出自唐·許三畏《題菖蒲廢觀》
【第25句】:一朝出赴安期約,萬里煙霄駕紫鸞。——出自南宋·陸游《夢中作》
【第26句】:小參古殿黃面老,不見舊日安期生。——出自楊萬里《游蒲澗呈周師蔡漕張舶》
【第27句】:更誰識得安期事,且去參他景泰禪。——出自宋·白玉蟾《次韻東坡蒲澗寺二首》
【第28句】:山中倘有安期棗,覓取歸來當晚餐。——出自陳巖《古仙峰》
【第29句】:縱未能嘗方朔桃,亦須先致安期棗。——出自衛(wèi)宗武《為徐進士天隱賦辟谷和吟》
【第30句】:千里安期那可得,笑呼鄰父共傳杯。——出自南宋·陸游《吾廬》
【第31句】:空車獨載王陽橐,遠游屢食安期棗。——出自蘇轍《贈吳子野道人》
【第32句】:紫霞香霧隔氛塵,擬囑安期謝海神。——出自李新《題小瀛洲》
【第33句】:閑從莊婕親鳧舄,曾得安期九轉(zhuǎn)丹。——出自李虛己《次韻和內(nèi)翰楊大年見寄》
【第34句】:不見安期悔上樓,寂寥人對鷺鷥愁。——出自唐·韋莊《訪潯陽友人不遇》
【第35句】:曾從仙叟參玄訣,好訪安期采澗蒲。——出自樂雷發(fā)《江華送熊清父游廣州時予有衡陽之役》
【第36句】:塵沙浩劫環(huán)無窮,詎須更覓安期翁!——出自南宋·陸游《昆侖行》
【第37句】:南中道是島夷居,也有安期宅一區(qū)。——出自楊萬里《和鞏釆若游蒲澗》
【第38句】:海上欲覓安期瓜,山間卻值孫登笑。——出自劉宰《舟過橫塘有感》
【第39句】:羽郎清瘦發(fā)半白,待乞安期五色丸。——出自釋正覺《游司真洞》
【第40句】:竊曼倩桃無復(fù)味,聞安期棗有誰逢。——出自劉克莊《用強甫蒙仲韻十首》
【第41句】:我亦隨眾窮勝覽,先訪安期登梵宇。——出自趙汝鐩《續(xù)蒲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