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漢字中好句子好詞集錦90句
漢字小故事(通用16篇)
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是經過了很多演變而形成的,那么大家知道漢字小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的漢字小故事(通用16篇),一起來學習吧!
漢字小故事1
最早的文字出現于商代。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致。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里處的一個村子,那里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于洹水決堤,沖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一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后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于是,便有一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余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漢字小故事2
漢字是我們中國的表意文字,從古到今,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了。
我的事例有兩個,一個是寫錯字,一個是寫漏字。一天,我吃完飯,就開始做作業。做作業的時候。我有很多字不是寫得不工整,就是寫漏;不是寫的不好,就是寫得不工整;我不是做作業時候去上廁所,就是做作業時看電視,我從不把漢字放在眼里。
后來我才知道我們一定要把漢字寫好,媽媽總是說不寫好漢字就不是中國人,我聽到這句話,立刻把漢字寫好。
直到上四年級時,我發現我的字沒有以前那么漂亮了,我想:如果我把漢字寫好,要花很多力氣和時間,不寫好字就不這么辛苦。但是,每當我把漢字寫得不工整時,媽媽就批評我,嚴厲地說:“你要把漢字寫好,不可以半途而廢!”我卻左耳進右耳出,把媽媽的話全忘了。直到今天,我才領悟到寫好漢字是多么重要啊!
如果怕一點辛苦而不去把漢字寫好,那么漢字這幾千年的歷史不就荒廢了嗎?我們一定要寫好漢字,把寫漢字放到學習的第一位,這樣就不會寫不好漢字了。
漢字小故事3
“天”字屬于象形字。因為人的頭頂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個突出人物頭部的人形。后來表示人物頭頂的圓形或方形被簡化成了一橫,慢慢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天”字。
古時候杞國有個人,看到天就擔心天會掉下來,看到地就擔心地會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膽的。
有個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釋說:“天不過是積累起來的氣體,到處都有。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離不開它,我們整天都在空氣里活動,為什么還會怕天掉下來呢?”
那個杞人聽了,狐疑地問:“天如果真的是氣體堆起來的,那日月星辰掛在上面,就不會掉下來嗎?”老人笑笑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聚集而成的啊,不過是它們能發光罷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問:“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么辦呢?”那個老人又解釋道:“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來走去,踩踏著泥土,不是很牢固嗎?又為什么要擔心它會塌下去呢?”經過了這一番解釋,杞人終于明白了,心頭的千斤重擔也放了下來。以后就過上了輕松安逸的日子。
漢字小故事4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干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現在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扎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于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扎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后,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后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的士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漢字小故事5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現在的“月”字可就不那么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小心謹慎。
一天夜里,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唇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著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著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么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著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說了實話,所以并沒有怪罪他。
后來“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漢字小故事6
那是大清乾隆年間的事。我們低田的四個秀才相約進城,從低田到金華縣城要走幾十里路,實在無聊,甲秀才提議:我們四人一路走一路做詩豈不有趣。這樣,我們每人拆一字,做一首詩,詩中要有物有色。誰的不合規格,到城里誰請客。其他三位秀才都說:好!
甲秀才當仁不讓,以出字為詩:‘出’字拆開兩座山,顏色一樣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乙秀才不甘示弱,以朋字為詩:
‘朋’字拆開來兩個月,顏色一樣霜和雪。不知哪個月下霜,哪個月下雪!丙秀才靈機一動,一呂字為詩:‘呂’字拆開兩張口,顏色一樣茶和酒。不知哪張口喝茶,哪張口喝酒!
丁秀才抬頭一看,天上紅日當空,已是中午,便以昊字為詩:‘昊’字拆開日和天,顏色一樣云和煙。天上天天飄白云,地上日日冒炊煙。
前三個秀才異口同聲地說:不行!不行!你的詩不符合規格,你輸了,你請客!
丁秀才本是富家子弟,自知理虧,欣然同意,進城后大家就樂呵呵地歡飲了一餐。
漢字小故事7
自從老虎做了獸中之王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一天,無聊之余,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師傅——貓。老虎盡管仍為貓沒教會自己爬樹的本領而耿耿于懷,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大王氣度,決定設宴招待貓。于是,老虎派狐貍直接向貓發出了邀請。
貓接受了邀請,決定準時赴宴。
這一天,貓如約來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雙方寒暄之后,宴會便開始了。老虎對貓說:“今天的`宴會我特地為你準備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貓聽后回答說:“不,我要吃魚,因為魚的味道最好。”老虎則說:“羊肉的‘膻’味最美。”貓則堅持說:“魚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說:“我是大王,我說了算!”貓卻并不買賬,反唇相譏道:“我是師傅,應該我說了算!”這時,在一旁的狐貍見狀搭了腔,說道:“一個大王,一個師傅,二者都是權威,話說得都有道理。你們爭下去也沒個結果,干脆待我去討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為你們造一個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魚,既膻又腥,如何?”老虎和貓聽罷,都表示贊成。
就這樣,狐貍來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這下一定會難倒始祖。沒想到,說明來意后,始祖表示這很簡單,當即造一個字,折衷了二者對味道的偏好,使該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之后,始祖又告訴狐貍說,老虎和貓在這個字的具體寫法上,還會有爭吵。狐貍問:“那如何是好?”于是,始祖如此這般地教導了狐貍一番。
狐貍回到山洞,告訴老虎與貓,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膻”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這個字的寫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與貓又發生了爭執。因為老虎愛吃“羊”,便堅持要把這個新字寫作“羊”字頭、“魚”字底;反之,貓則堅持要寫作“魚”字頭、“羊”字底。那么,到底這個字該怎么寫呢?雙方又各不相讓。最后,狐貍根據始祖預先設置的方案從中打圓場,說:“這就不必非得要爭個高低不可了吧。‘魚’和‘羊’平起平坐,‘魚’在左、‘羊’在右。在讀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膻’的后半部分‘—ɑn’在后。”貓聽了很高興。老虎則問:“這是為什么?”狐貍想了想,回答:“這是因為貓做師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后。”這樣“鮮”字就產生了!
漢字小故事8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字小故事9
洲是古今字。“州”是“川”加三個點新造的形意字:川是河流;“、”是河流當中的沙地,即現在的洲,如:沙漠中的綠洲。因為人居住的地方似川中陸地,所以把某一聚集居住的地方叫做“州”。為了區別人住的聚集地點與水中的陸地,又加“氵”另造“洲”。
這樣,州、洲二字大體分工如下:州表示人聚集居住地,后來作行政區劃,如:九州、自治州、州府。洲表示水中的小塊陸地,如:湘江橘子洲。地球多數地方被水覆蓋著,所以大塊陸地也叫洲,如:亞洲、歐洲。
州(洲)是水中陸地,是人可居住的地方;舟(船)也是人在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舟與州、洲音同義近,三字同源。
漢字小故事10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漢字小故事11
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后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么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仿佛悟到了什么,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么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么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終于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里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為什么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漢字小故事12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第六個漢字故事: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漢字小故事13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里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匯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漢字小故事14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漢字小故事15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漢字小故事16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8篇
導語: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接下來是小編分享的關于漢字的小故事8篇,歡迎借鑒。
漢字的小故事 篇1
漢字除字形之外,還有一個字音問題。在某些時候,字音成為表示字義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漢語中同音詞較多,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漢語的諧音正是巧妙地應用了這些讀音相同而字形、字義不同的漢字,表達了耐人尋味的意思。
過去,老百姓被壓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對抗的情緒,卻不敢直接說出來,就常常用漢字的諧音,寫出許多與時政有關的歌謠。如宋代流行的歌謠:
打破筒,潑了菜,便是人間好世界。
殺了穜蒿,割了菜,吃了羔兒荷葉在。
歌謠中運用了諧音手法,大罵當時的奸臣賊黨童貫、蔡京、高俅、何執中等人。“筒”與“童”音諧,“菜”與“蔡”音諧,“羔”與“高”音諧,“荷”與“何”音諧,分別用打、潑、殺、吃等表達和他們不共戴天的情感。
這種漢字的諧音經過反復使用之后,形成一種修辭方法為諧音體。從子夜歌起便不斷被使用。比如:“始欲識郎心,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這首歌描寫愛情的波折,開始相戀時,希望兩顆心能合而為一,專心相愛,可是情況后來發生了變化,就像理好的絲進入了破織機一樣,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絲”與“思”音諧,以“絲”寓“思”,“匹”與匹配的“匹”諧,指不能成雙。在情歌中常見的還有以“芙蓉”為“夫容”,“蓮”為“憐”或“連”,以“藕”為“偶”,以“絲”為“思”,以“梨”為“離”,以“晴”為“情”等。
諧音不僅在民間歌謠中體現,而且廣泛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
比如,在民間,由于以福為吉,將福作為家庭或個人追求的目標,所以,每逢過年,一定會在大門上貼“福”字。有時故意將“福”字倒過來貼,取“福到了”的口彩。這里的“到”與“倒”諧音。再如,民間年畫中魚是最流行的題材,一般是光身的小胖娃娃,雙手抱著一條大魚,而且有蓮池、蓮花等。以“魚”諧“余”(表示富余),以“蓮”諧“連”,這幅畫的主題是“連年有余”,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過得很富余、富足。
漢字的小故事 篇2
文字獄,是指舊時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皇帝和他周圍的人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嚴重者會因此引來殺身之禍,以至于所有家人和親戚都受到牽連,所謂“誅滅九族”。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平民出身的皇帝,文化修養不高,做了皇帝后變得陰狠、猜忌、嗜殺。光是為了臣下奏章中有他犯心病的字眼,就殺掉了許多人。當時,一個叫林元亮的人寫的《謝增祿表》中,有“作則垂憲”四個字,本來是稱頌皇帝的習慣用語。誰料朱元璋大怒,認為是罵他“做賊”(“作則”的諧音),就把林元亮殺了。另一個叫許元的人寫的賀表里有“藻飾太平”,朱元璋認為這是說他“早失太平”(“藻飾太平”),這樣,許元自然也難逃一死了。
清初的皇帝很忌諱胡、蠻、夷等字眼。當時戴名世的《南山集》里,有詩《天下己任》,是歌詠顧炎武的,說他“懾服胡王羞漢臣”。這本集子里被朝廷認為“大不敬”的字眼還有多處,戴名世因此被殺。呂留良寫的詩里有“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的句子,“清”、“明”兩個字多義,可以理解成涼爽的風、皎潔的月,也可以理解成清朝的風、明朝的月,因此呂留良被猜疑為不滿清朝的統治。沈德潛的《詠黑牡丹詩》有這樣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其中的“奪朱”用的是《論語》里的.典故,可是明朝的皇帝姓朱,“奪朱”就被說成是清朝奪取了明朝的天下;“異種”本來是“奇異之種”的意思,但這里也被解為“非我族類”的別族,指滿族。所以乾隆看到此詩時大怒,沈德潛當時已死,就把他的尸體拉出來鞭打一通,以正其大逆不道之罪。
清朝的文字獄比明朝更多,被殺者數字驚人。據記載,僅莊廷垅(應該是金字旁)《明史》一案,“所誅不下千余人”。從康熙到乾隆,就有10多起較大的文字獄,被殺人數之多可想而知。
漢字的小故事 篇3
謎語和漢字的字形、字音或字義有密切的關系。謎語,按謎底可分為字謎和非字謎兩大類。
“謎語”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諧隱》。劉勰認為,謎語是由“隱語”發展來的。在曹魏時代,正式形成今天通常所說的謎語。南朝的《世說新語》一書,記載了有關曹操和楊修的幾則謎語故事。其中一則說,楊修為曹操建筑相府大門,剛架好椽梁,曹操看到,讓人在大門的門板上題了一個“活”字。楊修看到這個字后,便讓人們把大門拆了重修,說:“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宋代以來,制謎猜謎活動廣為流行,形式繁多。因元宵節賞燈時要將謎語寫成紙條,貼掛于燈上供人品猜,于是又有了“燈謎”之稱。這種習俗至今在許多地方保留著。
字謎的謎面和謎底之間的關系多種多樣。有的是綜合利用字形、字義間的關系。比如:“看時圓,寫時方,寒時短,熱時長。”它的謎底是“日”字。因為作為事物的“日”(太陽),看去是圓的;寫作“日”,是長方形;作為時間單位的“日”,冬季夜長晝短,夏季夜短晝長。
有的是利用字形結構和筆畫關系,這種謎語比較常見。比如:“自小在一起,目前少聯系。”謎底是“省”字。因為“自”、“小”兩個字合在一起,是“省”字;“目”、“少”合在一起,也是“省”字。
還有的是利用錯覺造成字謎。比如:“先寫了一撇,后寫了一畫。”謎底是“孕”字。前半句以“了”和一撇構成了“乃”字,后半句以“了”和“一”構成了“子”字,“乃”“子”合在一起就是“孕”字。再如:“道士腰中兩只眼,和尚腳下一條巾。雖然平常兩個字,新進秀才想不清。”謎底是“平常”兩個字。因為“道士”諧音是“倒‘士’”,即“干”;再加“兩只眼”,就是“平”字。和尚的“尚”字下面再加“巾”字,就是“常”字。
此外,還有以謎面為字的謎語。如:“乙。”它的謎底是俗語:“說一是一,說二是二。”因為“乙”與“一”的讀音相近,“乙”在序數中排在“甲”后面,表示第二。
漢字的小故事 篇4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字的小故事 篇5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漢字的小故事 篇6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漢字的小故事 篇7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漢字的小故事 篇8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4篇
關于漢字的故事說的是提起漢字,那真是令人感慨萬千。我們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因為我們的漢字使用廣泛,富有特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漢字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1
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2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3
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后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么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仿佛悟到了什么,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么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么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么了?”等了又等,老翁終于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里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么多,他為什么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4
漢字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渓,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漢字,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漢字打交道。漢字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寫作業時我們要用上它;人與人溝通我們也需要它;看書時我們也要用到它。小朋友們可得好好學漢字,不要寫錯別字而鬧出笑話哦!
關于漢字的小故事5個
導語: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意蘊豐富,值得人們細細探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漢字的小故事,歡迎各位閱讀與關注。
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后,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并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么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于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竹竿"和"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后,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里。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天心取米“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后,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后便招呼仆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后,在后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第六個漢字故事: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么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