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心降”的詩句大全
為您整理了50句帶“心降”的詩句,其中“心降”開頭的詩句2句,“心降”結尾的詩句38句,“心降”在中間的詩句10句,供您參考。
“心降”開頭的詩句【第1句】:意合論文后,心降得句初。——出自唐·韋莊《和人歲宴旅舍見寄》
【第2句】:心降醉且睡,昏昏不知覺。——出自梅堯臣《依韻和宣城張主簿見贈》
“心降”結尾的詩句【第1句】:幾思從君借一窗,細讀妙句令心降。——出自趙蕃《寄題林憲景思雪巢》
【第2句】:誰悟此生同寂滅,老禪慧力得心降。——出自唐·顧況《宿湖邊山寺》
【第3句】:白水繞階人逕絕,青天入坐客心降。——出自項安世《賦竟陵毛氏新港亭》
【第4句】:盡憐君醉倒,更覺片心降。——出自唐·杜甫《季秋蘇五弟…十三評…少府侄三首》
【第5句】:暮年百事已心降,狀下無人盾老龐。——出自陸文圭《讀史六首》
【第6句】:讀書未把壯心降,瀹雪烹云聽煮湯。——出自馬廷鸞《謝龍山惠柱杖并求石銚四首》
【第7句】:相逢俱氣許,未語已心降。——出自崔與之《送范漕赴召》
【第8句】:詞林巨擘久心降,萬斛龍文只手扛。——出自程公許《和前送吳季…叔永時…留宣城郡齋》
【第9句】:春到逢花猶眼亂,老來對酒便心降。——出自張嵲《勸農六首》
【第10句】:痛渠二豎惡,何日片心降。——出自徐瑞《除夜器仲孫概》
【第11句】:聞道山爐一炷香,三余常得寸心降。——出自曹勛《和鄭國哭來自江州道中之什》
【第12句】:別愁才半掬,不遣我心降。——出自楊萬里《別蕭挺之泉州二首》
【第13句】:金相玉南素心降,每見令人折幔幢。——出自程公許《挽順慶使君寶章李十三丈二首》
【第14句】:誠齋主詩杜,到此亦心降。——出自樓鑰《尚書張公挽詞》
【第15句】:漁具畫圖賒面覿,松陵酬倡阻心降。——出自趙蕃《過吳江訪尉曹李仲純不值簡寄之》
【第16句】:吾宗三鳳久心降,一見端如渴飲江。——出自劉子翚《次韻劉憲詩二首》
【第17句】:朔吹攪云心慷慨,拊床未易寸心降。——出自曹勛《辛卯題壁》
【第18句】:舟人喜風色,略得寸心降。——出自李復《峽州渡江入寺》
【第19句】:書臥蓬山禁漏長,起觀名畫得心降。——出自孔武仲《呂推卿出孔雀畫圖》
【第20句】:不憂老子難為父,平生崛強今心降。——出自宋·蘇軾《贈山谷子此詩當為陳師道作》
【第21句】:清為公論重,寬得士心降。——出自唐·韓愈《奉酬天平馬十二仆射暇日言懷見寄之作》
【第22句】:癡信東歸虜,黑自死心降。——出自宋·賀鑄《水調歌頭》
【第23句】:消搖縱吟賞,能使吾心降。——出自釋智圓《寄題梵天圣果二寺兼簡昭梧二上人》
【第24句】:露洗風吹未遽央,登山臨水總心降。——出自李處權《中秋對月》
【第25句】:小雅風流千古在,飛吟亭下此心降。——出自項安世《別岳州》
【第26句】:早歲謬知儒術貴,安眠近喜壯心降。——出自蘇轍《雨中宿酒務》
【第27句】:山深塵事絕,物靜壯心降。——出自陳宓《山居》
【第28句】:江南清夢入詩夜,安得一念令心降。——出自方岳《非瓊花》
【第29句】:策中古人不可見,獨詠君子予心降。——出自韓維《次韻和平甫同介甫當世過飲見招》
【第30句】:想像孤風猶未見,何時能使片心降。——出自強至《依韻和公濟寄仲靈禪老》
【第31句】:近學陶公小辟窗,境閑地迥壯心降。——出自陳宓《和林堂長韻》
【第32句】:夫子詞源涌大江,相逢早覺片心降。——出自強至《答章傳道二首》
【第33句】:何當見之子,聊使我心降。——出自賀鑄《辛未興龍節日懷歷陽王掾元胥》
【第34句】:白發章勤困小邦,塵勞坐使壯心降。——出自蘇轍《寄題江渙長官南園茅齋》
【第35句】:累代功勛照世光,奚胡聞道死心降。——出自唐·杜牧《寄唐州李玭尚書》
【第36句】:掉臂舊升賈馬堂,自讀君文此心降。——出自陳造《次前韻送胡省元》
【第37句】:聽入衰弘淚兩行,香山居士未心降。——出自宋無《琵琶亭》
【第38句】:借寇何能共此邦,離懷未易寸心降。——出自曹勛《送曾豠父還朝十首》
“心降”在中間的詩句【第1句】:神心降維岳,龜兆告非熊。——出自司馬光《陪致政開府…美為三…用公字為韻》
【第2句】:狗茍蠅營笑俗情,機心降盡倒風旌。——出自許應龍《潘上舍父挽詩》
【第3句】:雘山三五百為曹,氣伏心降讓我高。——出自曾豐《題徐子比獨秀亭二首》
【第4句】:不為壯心降未得,便堪從此玩清虛。——出自唐·盧士衡《游靈溪觀》
【第5句】:衰鬢鑷殘欹雪領,壯心降盡倒風旌。——出自宋·蘇軾《次韻柳子玉二首 地爐》
【第6句】:再登云外通天路,就見巖中慕道人。——出自李傅《題玉巖》
【第7句】:神心降福處,應在故鄉多。——出自唐·皇甫冉《奉和漢祖廟下之作》
【第8句】:時有慕道者,作彼投龍術。——出自唐·皮日休《太湖詩·投龍潭》
【第9句】:已聞陳勝心降漢,誰為田橫國號齊。——出自唐·韋莊《贈云陽裴明府》
【第10句】:玉堂弦誦依真館,日日靈心降美祥。——出自夏竦《郡王閣端午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