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譽華南景致人文的詞句 形容人文的詞語有哪些
【第1句】:形容“人文”的詞語有哪些
春風送暖、琴心劍膽、唇亡齒寒、氣吞山河、國泰民安。
【第1句】: 春風送暖[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春風送來了溫暖。這溫暖不單是春風本身的和煦,還包含著一種訊息:春天到了,萬物復蘇,充滿希望和生命的時節到來了。
【第2句】: 琴心劍膽[ qín xīn jiàn dǎn ]: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出 處:元·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第3句】: 唇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關。出 處:《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共虞、虢之謂也。”
【第4句】: 氣吞山河[ qì tūn shān hé ]:氣勢可以吞沒山河。形容氣魄很大。出 處:元·金仁杰《追韓信》:“背楚投江;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第5句】: 國泰民安[ guó tài mín ān ]:泰:平安,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出 處:《漢書·刑法志》:“至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第2句】:描寫人文環境的句子有
山明水秀 鳥語花香 春光明媚
山光水色 柳暗花名 綠樹成陰
湖光山色 江山如畫 明月清風
【水木清華】
指園林景色清朗秀麗。語本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水秀山明】
形容山水清麗,風景優美。
【山川米聚】
謂從高處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語本《后漢書·馬援傳》:「捍援呴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姹紫嫣紅】
姹:美麗;嫣:美好。指各種色彩艷麗的花。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清·禇人獲《隋唐演義》六十九回:「見垂柳拖絲,拂境清幽;~,迎風弄鳥,別有一種賞心之境。」
【白草黃云】
形容秋季時邊塞的荒涼景象。唐·權德輿《贈老將》詩:「白草黃云塞上秋,曾隨驃騎出并州。」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急覓是人,不知何往,惟獨立沙磧中,~,四邊無際。」
【白白朱朱】
形容各色花木。唐·韓愈《感春三首》詩:「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宋·楊萬里《又和風雨二首》:「風風雨雨又春窮,~已眼空。」
【白虹貫日】
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認為世間將有不平凡之事發生。依現在的氣象學說,此非虹而是暈,一種大氣光學現象。《戰國策·魏策四》:「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太子畏之。」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二折:「且休說~,青龍藏池。」
【白浪掀天】
形容風大浪高。唐·白居易《風雨晚泊》詩:「青苔撲地連春雨,白浪掀天盡日風。」
【百花齊放】
形容百花盛開,豐富多彩。比喻風神各異之藝術自由發展。也形容藝界景象繁榮。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顧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齊放。」又參見「百家爭鳴」
【百卉千葩】
形容百花盛開,豐富多彩。明·無名氏《紫微宮》第二折:「仲冬佳節景堪褒,百卉千葩逞艷妖。」又參見「百花齊放」。
【第3句】:形容人文的詞語
人文景觀成語二則
【第1句】:“唇亡齒寒”成語的出處
“唇亡齒寒”的成語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關于它的出處在山西省平陸就不是盡人皆知了。
西周初年,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為虢國國君,虢仲(一說虢叔)封東虢(今河南滎陽縣西汜水鎮),虢叔(一說虢仲)封西虢(今陜西寶雞市東),兩虢起著周王室東西兩面屏障的作用。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良馬和美壁,送給虞公。獻公哪里舍得?茍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于是有了“唇亡齒寒”和“假道滅虢”的成語,流傳后世
【第2句】:成語“東山再起”的發源地
西徑山之北有山名東山,蒼崖浚谷,清幽寧謐,史載東晉宰相謝安(320-385)曾隱居于此,留下了“謝傅東山”這一千古人文景觀,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淵源。
說起謝安,大家一定都有所了解。唐朝大詩人劉禹錫寫過一首很傷感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烏衣巷是六朝時期謝氏等世家大族在南京(建康)的聚居地,榮耀一時,富貴一方;可惜的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指的便是當時的兩大世家大族。詩歌雖聽起來傷感,但昔時的傷感卻早已成為了今日的繁榮,特別是旅游業的繁榮,真可謂是天道無常卻有情!
謝安在出仕為官以前,曾經長期隱居于西徑東山,直到四十一歲始出山濟世,從此一發不可停止,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來越高。尤其是成功地指揮了享譽千古的“淝水之戰”后,更是奠定了他千古名相的不世功業,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山再起”這一婦孺皆知的經典成語即由此而來。如果按前人的說法,這便是在向天下人詔告,西徑山水不但是一處能修身養性的明山麗水,更是一處厚積薄發、等待成功的風水靈秀之地。
無庸置疑,謝安是非常成功的政治家。他隱居時是風流名士,為官時是顯赫宰相,成為他那個時代的公眾人物、明星人物,世人對他的仰慕絕不亞于當代人對各色明星的崇拜程度。
由于“東山再起”的文化緣由,“謝傅東山”這一千古人文景觀成為歷代文人仰懷于心、揮之不去的文化情結,李白、蘇東坡等歷代名人都曾多次踏訪西徑東山故地,并留下傳世詩文,讓東山的悠悠情懷亙古流傳。特別是李白,他對謝安非常仰慕,寫了很多關于謝安和東山的詩歌,如:“不到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云他自散,明月落誰家。”又如:“安石在東山,無心濟天下。一起振橫流,功成復瀟灑。”
據《晉書·謝安傳》載:“(謝安)嘗往臨安山中,坐石室,臨浚谷,悠然嘆曰:'此去伯夷何遠!’”晉時的塔院、亭榭、小橋雖已不復存在,但昔時江左風流、蒼崖浚谷的人文風物依然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