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蓮花觀音的詞句 歌頌觀音的現代詩
【第1句】:歌頌觀音的現代詩
1禮拜贊頌觀世音,愿我速斷貪嗔癡。
心無掛礙無掛礙,萬里夜空見月明。我仗大悲愿望力,奉獻香華燈水果。
盼望修到蓮花開,花開見佛悟無生。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2觀音菩薩妙難思,救渡眾生出愛河,頂戴華冠無量壽,口中常念陀羅尼。
左手執持八德水,右手捻來楊柳枝,若人稱念觀世音,火坑變做白蓮池。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3觀音宏誓深如海,百千萬劫不思議,倒駕慈航為眾生,大威神力助有情,妙法蓮花觀世音,苦海指點度迷津,能救世間諸苦難,宏揚佛法在人間。
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4千手千眼觀世音,具足神通廣大力,慈眼平等視眾生,十方諸國皆顯身,大慈大悲觀世音,愿平眾生業障深,手灑甘露降法雨,滅盡眾生煩惱業。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5一枝楊柳手中持,二朵蓮花足下生,三生調御慈悲主,四大部洲常應供,五濁惡世除熱惱,六道輪回度有情,七珍池內金波起,八功德水灑乾坤。
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6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柳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7十二大愿誓宏深,楊枝凈水灑三千,慈光普明照世間,度盡凡塵有緣人。
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相好光明儀慈嚴,眾等至心皈命禮。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8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南無大悲觀世音,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悲觀世音,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啊,大悲啊,觀世音菩薩。
【第2句】:形容觀音菩薩的句子
楊柳觀音:手持凈瓶、楊枝的立像。是近現代最常見的圖塑形象。在非正規殿堂與民間,幾乎取代圣觀音而成標準像。《西游記》第六回中,首次對觀音菩薩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寫。“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在這里,與其說觀音被描寫成一位法相莊嚴的女菩薩,還不如說作者是按照人世間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傳在民間的觀音傳說。第十二回也有相應的描寫,著重強調了手里托著“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掃開殘霧垂楊柳”,并指出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救苦原身”。
魚籃觀音:手提竹籃,或反手提魚之像。第四十九回寫:觀音菩薩早上扶欄看花時,不見池中金魚出來參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經人。于是連梳妝打扮都不顧,在林中削篾編籃。作者借孫悟空的眼光介紹她:“┉┉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因她沒有梳妝,便少了一些神圣的靈光,卻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與百姓的距離近了起來。
持蓮觀音:坐蓮葉上,手持蓮花,常為清麗的少女面孔。第四十二回:觀音菩薩令惠岸去李天王處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薩接在手中,拋將去,念個咒語,只見那刀化作一座千葉蓮臺,菩薩縱身上去,端坐在中間”,智擒了紅孩兒。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騎觀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攙孩兒”的觀音老母形象,寺廟的觀音造像中也時有出現。
【第3句】:贊揚觀世音菩薩的語句
【第1句】:大道無私真福德,悲心救苦降禎祥。
傲骨虛心真力量,熱腸冷眼大慈悲。眾生困苦是我苦,如來悲心即我心。
一心念佛觀自在,隨緣行善妙吉祥。 【第2句】: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枝不計秋,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第3句】: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第4句】: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第5句】:天空閃爍著菩薩的慈悲,蒼穹承載著佛陀的智慧,觀音出家日,愿觀音菩薩給你送去我無限的祝愿: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第6句】:觀音出家,一心向佛。化災化難,普度眾生。
處處行善,留名千古。觀音出家日,善字當首。
積德行善,必有厚福。
【第4句】:描寫觀音的詩句
【第1句】:行道觀音贊
【作者:釋智朋】
盡聞不住,業識忙忙。
空所空滅,遍界難藏。
特地經行往那方。
【第2句】:觀音贊
【作者:釋子益】
楊柳枝頭,琉璃瓶里。
一滴渾無,千波競起。
步步金蓮襯足生,何曾踏著自家底。
【第3句】:啞子觀音贊
【作者:釋子益】
贊者舌禿,畫者口啞。
籃里錦鱗,愈增高價。
【第4句】:觀音贊二首
【作者:釋祖欽】
鰲翔海運,地迥天空。
一瓶凈水,五濁惡風。
安得眾生界具證圓通。
【第5句】:自在觀音贊
【作者:釋心月】
日高花影重,風暖鳥聲碎。
在在圓通門,門門觀自在。
寶陀峰頂較些些,片月分輝照滄海。
拓展資料: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
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
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愿,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
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在中國的江、浙、閩、廣、臺灣,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第5句】:描寫“觀音蓮”的優美語句有哪些
描寫“觀音蓮”的優美語句有以下幾個:【第1句】:它的葉瓣兒很小,但是長得茂盛:它的上半邊葉瓣兒都向四周打開,遠看就像觀音坐的蓮子,所以人們稱它為"觀音蓮"。
它們的葉瓣兒有的三五成群,好像在開會呢;有的躲在里面,宛如在玩"捉迷藏"呢;有的靠在別的葉瓣兒上,正在舒服的睡覺呢。【第2句】:它的葉子上細下粗,周邊帶著小刺,顏色綠油油的,剛買來的時候是4厘米高,現在已經有六厘米了了。
它的香味是清香的,我把他放在二樓,開花時,會有一陣淡淡的清香。還是花骨朵時,它緊緊的閉攏。
有時,它的葉子彎下了腰,似乎在向我問好。有時,它的葉子挺立著,像在軍訓似的。
它的葉子郁郁蔥蔥,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生命力,暴雨過后,它還是挺立著,就算有些葉子被打落了,還是不屈不饒,我最佩服的就是它的毅力。【第3句】:觀音蓮美若天仙,它的葉子是由粗到細的,它的顏色,綠的發光,我輕輕地撫摸了一下,大的非常硬,而小的非常軟,像棉花一樣的軟。
【第4句】:觀音蓮形狀嬌美,花朵成粉紅色,花瓣末端有一個花尖,花朵直徑約10cm,因形如觀音坐的蓮臺而得名。【第5句】:這觀音蓮如同寶石花,但卻那么緊密,這觀音蓮如同荷花,但卻生長在土中。
它的每片葉子上都占有深紅色的三角形狀的一部分,每片葉子的邊緣都有細小的軟軟的毛,或多或少。摸上去,葉子雖小,卻很厚實。
【第6句】:觀音蓮的葉子為箭形盾狀,頂端尖銳,呈紫紅色,再往下是深綠,慢慢地直到根部過渡到淺綠,富有金屬光澤,它們層層疊疊、挨挨擠擠、有序的排列著。像一群調皮的孩子圍在一起交頭接耳地交談,又似緊密團結的閨中密友在竊竊私語。
【第7句】:它的香味是清香的,我把他放在二樓,開花時,會有一陣淡淡的清香。還是花骨朵時,它緊緊的閉攏。
有時,它的葉子彎下了腰,似乎在向我問好。有時,它的葉子挺立著,像在軍訓似的。
它的葉子郁郁蔥蔥,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生命力,【第8句】:它的葉子上細下粗,周邊帶著小刺,顏色綠油油的,剛買來的時候是4厘米高,現在已經有六厘米了了。它的香味是清香的。
【第9句】:觀音蓮沒有月季的絢麗,也沒有荷花的高潔,更沒有牡丹的華貴。它樸素,常青。
它能生長在南國的越野的土地上,也能生長在北方的花盆。【第10句】:葉子上面還有一層細細的白色小絨毛,就像我們臉上的小汗毛似的。
每當我拿著噴水壺給它灑水時,那一層小絨毛上就形成了無數顆小珍珠似的小水珠,那么晶瑩剔透,用嘴輕輕的一吹,那無數顆小水珠就滾落到了土壤里,不見了……【第11句】:開花時,會有一陣淡淡的清香。還是花骨朵時,它緊緊的閉攏。
有時,它的葉子彎下了腰,似乎在向我問好。有時,它的葉子挺立著,像在軍訓似的。
【第12句】:暴雨過后,它還是挺立著,就算有些葉子被打落了,還是不屈不饒,我最佩服的就是它的毅力。觀音蓮美若天仙,它的葉子是由粗到細的,它的顏色,綠的發光,我輕輕地撫摸了一下,大的非常硬,而小的非常軟,像棉花一樣的軟。
【第13句】:一陣微風拂過,觀音蓮散發出一種淡淡的清香,讓人陶醉。它不像梅花那么姿態,也不像菊花那樣色彩繽紛,但它的生命力很旺盛,一年四季都不會枯死,還是生機勃勃的一片新綠,讓人百看不厭。
【第14句】:形狀是半圓形的,像個盛飯的碗。滿盆都是花兒,根本都無法看清莖,但可以把這些花兒整一整。
觀音蓮的莖就像樹枝一樣的,但不粗,中間最大的一朵觀音蓮很像一個人穿著草裙在跳舞。【第15句】:觀音蓮的外表很像蓮花,“觀音蓮“這個名字可能就是因此而得來的吧!“觀音蓮“是一種怎樣的花?以及怎么樣可以更好存活?觀音蓮是景天科長生草屬多肉植物,也叫做長生草、觀音座蓮、佛座蓮。
原產于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山區,屬于高山多肉植物。現在各地都很普及,是多肉植物中最常見的品種之一堪稱普貨之王。
觀音蓮肉如其名,葉片蓮座狀環生,如蓮座一般的外形,葉片扁平細長,前端急尖,葉緣有小絨毛,充分光照下,葉尖和葉緣形成非常漂亮咖啡色或紫紅色。養法:盆土要求疏松肥沃,具有良好的排水透氣性,可用腐葉土或草炭土、粗沙或蛭石各一半,并摻入少量的骨粉等鈣質材料,混勻后使用。
新栽的植株不必澆太多的水,保持其半干狀態,以利于根系的恢復。喜溫濕潤、半陰的生長環境,生長適溫為20-30℃,越冬溫度為15℃。
冬季夜間溫度不低于5℃,白天在15℃以上,植株能繼續生長,可正常澆水,并適當施肥;如果控制澆水,使植株休眠,也能耐0℃的低溫。長生草不耐熱,5月以后植株生長逐漸停止,進入夏季休眠期,家庭可放在走廊下或陽臺內側等無直射陽光、通風良好、雨淋不到的地方養護,并控制澆水,停止施肥,以免因悶熱、潮濕、土壤積水導致植株腐爛。
每2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低氮高磷鉀的復合肥。施肥時不要將肥水濺到葉片上。
施肥一般在天氣晴朗的早上或傍晚進行。多見光照,并每【第3句】:四天把盆轉個方向,使蓮花四面都能受到光照,會使它生長平坦,葉色翠綠誘人。
但不要曝曬。
【第6句】:贊美蓮品質的詩句中最典型的有那些
蓮花也是荷花1 蓮花 在佛教上被認為是西方凈土的象征,是孕育靈魂之處。
佛身多置于蓮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稱蓮座。歷代詩人贊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蓮花喻為君子,給以圣潔的形象。
蓮花亦稱荷花。它那一莖雙花的并蒂蓮,是人壽年豐的預兆和純真愛情的象征。
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并存的。蓮花主要象征著美、愛、長壽、圣潔. 2 荷花,中國人的六月花神,迎著夏日驕陽正展示著她的絕世秀色,“輕輕資質淡娟娟,點綴園池亦可憐”:拙政園“四壁荷花三面柳”,藝圃池中香暗度,怡園正綠香紅舞、擁蓮媛三千,退思園也有冷香飛上詩句……晴日里,好似水上張青蓋,罩卻紅妝吐彩蓮,雨后來池看,碧玉盤中弄水晶……古人云:“游莫美于春臺,花莫盛于芙蓉”,誠不虛也。
荷花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蓮等,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莖(藕)肥大多節,橫生于水底泥中。
花色品種極多,花色紅、白、綠、紫和雜色皆有,品種有一梗兩花的并蒂蓮、一枝四花的四面蓮,乃至一莖十花的“十面觀音”,還有花小如棗的碗蓮,千姿百態。 李漁稱荷蓮具“三可”之妙,一曰可目: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莖葉日上日妍,有飄搖之態、裊娜之姿。
菡萏成花,嬌姿欲滴。花之即謝,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與翠葉并擎。
二曰可鼻: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三曰可口,蓮實與藕,皆并列餐盤,互芬齒頰。
即使霜中敗葉,亦可摘而藏之,備終年裹物之用。故曰“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閑情偶寄》)。
荷花,在中國文化中,也是三教共賞之物。《群芳譜?荷花》云:“花生池澤中最秀。
凡物先華而后實,獨此華實齊生,百節疏通,萬竅玲瓏,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成為美麗、純潔、堅貞的代表。
《詩經》有“灼灼芙蕖”,美其形,屈原“制芰荷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取其潔。 魏晉以降,荷花滲入了佛教意蘊。
佛教創自干旱、酷熱的印度,印度人的綠蔭碧水情結與生俱來,自然喜愛那綠葉如盤的出水芙蓉,相傳婆羅門教的大梵天即是坐在蓮花上出生的。佛教迎合大眾的愛蓮心理,借以弘揚佛法。
佛教認為,現實世界是一片穢土污泥,而佛教則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脫俗,達到清凈無礙的境界,所以用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為喻。 相傳摩耶夫人坐于蓮花座上生下佛祖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降生的時候,池中生出千葉蓮花。
所以,蓮花成為佛的坐床,稱為“蓮花座”,座勢叫“蓮花座勢”。據《觀音菩薩授記經》,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也都是從蓮花中生出來的。
中國東晉高僧慧遠創白蓮社,后之凈土宗亦叫“蓮宗”,荷蓮成為佛教的象征。 佛教有步步生蓮的傳說,據《佛本行集經?樹下誕生品》載,釋迦牟尼在蘭毗尼園“生已,無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舉足,出大蓮花”。
另有鹿女步步生蓮的傳說。《雜寶藏經?蓮花夫人緣》記載說,在雪山邊學仙的婆羅門提婆延,“常石上行小便,有精氣流墮石宕。
有一雌鹿,來舐小便處,即便有娠。”足月后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稱“鹿女”,長大“即能行來,腳踏地處,皆蓮花出”。
鹿女后為烏提延王王妃,生五百子,皆成“辟支佛”。步步生蓮花寓有走向清凈解脫之道的神圣意義。
這應該是園林中蓮花鋪地的神圣涵義。 荷花,在道教中又成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手中的法器。
亦僧亦道的朱耷,選擇的居住環境也是“竹外茅齋橡下亭,半池蓮葉半池菱”(《題荷花》)。 中華自古愛蓮,早在周代的青銅器和陶器上,就有荷花的裝飾圖樣,它也是各種建筑裝飾、雕塑工藝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圖案紋飾和造型。
清張潮稱“蓮以濂溪為知己”(《幽夢影》),指的是以“濂溪自號”的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筑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上,寫了情理交融、風韻俊朗的《愛蓮說》。周對蓮作了細致傳神的描繪,贊美蓮花的清香、潔凈、亭立、修整的特性與飄逸、脫俗的神采,比喻了人性的至善、清凈和不染。
把蓮花的特質和君子的品格渾然熔鑄,實際上也兼融了佛學的因緣,構成了拙政園“遠香堂”、“藕香榭”等蘇州園林景點意境。周敦頤《愛蓮說》猶一曲不朽的“蓮花頌”,“贏得芳名萬載傳”。
蓮花雅潔,成為傳遞愛情之象征物。古有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著名的南朝愛情長詩《西洲曲》,以“藕”雙關“偶”,以“蓮”雙關“憐”,情味雋永,表達了對愛人的懷念深情。
蓮之可口已如前述,但以蓮入饌,中國文人也吃得風雅。三國時,就有人用荷葉制成酒杯,使“酒味雜蓮氣”。
清代乾隆皇帝用荷葉上的晨露來烹茶,叫蓮露清茗。蘇州人沈復的妻子,在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她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這是喝的雅韻,是“化世俗為非凡”的審美。沈復還饒有趣味地描寫了培養碗蓮的過程:“以老蓮子磨薄兩頭,入蛋殼使雞翼之,俟雛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門冬十分之二,搗爛拌勻,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曬以朝陽;花發大如酒杯,葉縮如碗口,亭亭可愛。”
(《浮生六記》)美學。
【第7句】:描寫觀音菩薩的句子
楊柳觀音:手持凈瓶、楊枝的立像。
是近現代最常見的圖塑形象。在非正規殿堂與民間,幾乎取代圣觀音而成標準像。
《西游記》第六回中,首次對觀音菩薩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寫。“眉如小月,眼似雙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
在這里,與其說觀音被描寫成一位法相莊嚴的女菩薩,還不如說作者是按照人世間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傳在民間的觀音傳說。
第十二回也有相應的描寫,著重強調了手里托著“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掃開殘霧垂楊柳”,并指出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救苦原身”。 魚籃觀音:手提竹籃,或反手提魚之像。
第四十九回寫:觀音菩薩早上扶欄看花時,不見池中金魚出來參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經人。于是連梳妝打扮都不顧,在林中削篾編籃。
作者借孫悟空的眼光介紹她:“┉┉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
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
因她沒有梳妝,便少了一些神圣的靈光,卻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與百姓的距離近了起來。 持蓮觀音:坐蓮葉上,手持蓮花,常為清麗的少女面孔。
第四十二回:觀音菩薩令惠岸去李天王處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薩接在手中,拋將去,念個咒語,只見那刀化作一座千葉蓮臺,菩薩縱身上去,端坐在中間”,智擒了紅孩兒。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騎觀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攙孩兒”的觀音老母形象,寺廟的觀音造像中也時有出現。
【第8句】:古代描寫觀音大士的詩句有哪些
【第1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師范
提起數珠呈伎倆,無端弄出孩童相。何似月明霜滿天,孤猿啼斷千峰上。
【第2句】:《禮觀音大士二首和湘靈》
明·沈天孫
蓮花寶座百由旬,蓮表禪心不染塵。大士儻容為侍者,此生愿脫女人身。
【第3句】:《禮觀音大士(二首)》
明·屠瑤瑟
水月觀音水月明,只將慈眼視眾生。眾生無量悲無量,應感如傳空谷聲。
【第4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道沖
一切音聲相,是人聽以耳。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聽。非物以眼聽,六根。
【第5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慧遠
大哉觀世音,功德不思議。來說是非人,是非人便是。
【第6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普濟
空如來藏,立大圓鏡。水落石出,月明云凈,瞻之仰之,群機普應。
【第7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普巖
草木丘陵,風雷云氣。具足妙相尊,證入三摩地。萬象森羅從鼎沸。
【第8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紹曇
足下青蓮花半敷,倚巖危坐手輪珠。普門真境難描邈,剛被人傳入畫圖。
【第9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原妙
大海波心,磐陀石上。真觀凈觀,是相非相。如月在天,無水不現。水月。
【第10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智遇
寶瓶翠柳常隨手,又向青蓮葉上行。五濁世中無垢染,不須慈眼視眾生。
【第11句】:《觀音大士贊》
宋·釋宗杲
過去正法明,現前觀自在。眼觀諸音聲,耳聽眾妙色。二義俱寂滅,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