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課文好句子賞析匯總100句
老王課文句子賞析
《老王》是當代文學家楊絳于1984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以下是小編帶來老王課文句子賞析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王課文句子賞析
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①作者愿意與車夫說著閑話可以看出她怎樣的特點?)
【段析】寫“我”和老王是坐車人和蹬車人的關系,且關系較融洽。
【品味】“說著閑話”體現了“我”與老王之間關系較融洽。
據老王自己講:北京解放后,蹬三輪的都組織起來,那時候他“腦袋慢”“沒繞過來”“晚了一步”,就“進不去了”,他感嘆自己“人老了,沒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為他是單干戶。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有個哥哥,死了,有兩個侄兒,“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②這段文字從哪兩個方面介紹了老王?)
【段析】介紹老王的從業情況及家世。
【品味】“失群落伍的惶恐”,表明他常為自己的處境和生活憂慮,可見他生活的艱難。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說,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見。有一次,他撞在電桿上,撞得半面腫脹,又青又紫。那時候我們在干校,我女兒說他是夜盲癥,給他吃了大瓶的魚肝油。晚上就看得見了。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段析】這一自然段不知寫什么原因,老王的另一個眼睛是瞎的。
【品味】專門敘寫老王的眼疾,他因此而失去顧客,表明“我”對他處境的關注。而
“我”在這樣的條件下仍坐他的車,則是對他的'關照,體現了“我”的善良。女兒專門送藥給老王,體現了女兒對他的關愛與同情。
兩個“也許”是不確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測,從中可看出老王的身世無人知曉,他從不被人重視。
“而后者該是更深的不幸”,從側面再現了老王生活的艱辛,有病沒錢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有一天傍晚,我們夫婦散步.經過一個荒僻的小胡同,看見一個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幾間塌敗的小屋;老王正蹬著他那輛三輪進大院去。(③老王的生活條件是怎樣的?這與下文有怎樣的關系?)后來我在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
【段析】交代老王住在破破落落的大院的塌敗的小屋里。
第一部分:介紹老王的基本情況。
【品味】“塌敗”,可見住處條件惡劣,更見老王生活之困窘。
作者介紹
楊絳,生于1911年,江蘇無錫人。作家、文學翻譯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訶德》。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于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把詞序變換一下,不符合常規,反倒更顯別致耐讀。如《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一句話:“登臺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許會說“登臺就得戴高帽子”,因這分明是被迫。但楊絳這句話說得有點喜氣洋洋的氣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壓歲錢”之類。這與當時的環境完全不合拍,只好當成一句反話來讀:不僅表現出作者身處其境的哭笑不得的無奈心情,也隱含了她對待那時環境的解構態度。平平八個字,平靜中有抗議,調侃中有悲哀,很有韻味。有時明凈到有些冷,但由于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后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