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母雞好句子賞析集合100句
老舍文章解讀:母雞
《母雞》這篇課文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情感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只淺薄、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
本文的語言風格口語化,京味雋永、直白自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教學片斷(一)
師:可是現在作者不敢再討厭母雞了。因為老舍先生認識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
(出示句子: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雞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大聲讀句子
師:自由讀課文第58節,讀讀、圈圈、劃劃體會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
生:學生自由讀圈劃詞句理解(師巡視)
組織交流
生:不論是在院里,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并沒有什么可怕的東西。一只鳥兒飛過,或是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兒聽;挺著身兒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從挺著脖兒、歪著頭兒、挺著身兒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中可以看出這只母雞自從有了一曲雞雛后非常小心,對自己的孩子很負責。
生:(對前面一個同學發言進行補充)警戒的意思是:警惕、戒備。自從有了一群雞雛后這只母雞警惕、謹慎、警戒是一位負責、慈愛的好媽媽。
生:假如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把它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
我覺得這只母雞非常勇敢,假如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而且把它們趕出老遠。(讀句過程中強調趕出老遠。)
生:老師我有補充,課文前面提到它永遠不反抗公雞,但自從有了一群雞雛后連大公也怕它三分可以看出它非常的勇敢。(讀句中凸現連、也這兩個字)
生:這位雞母親負責、慈愛、辛苦,在夜間若有什么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是任何貪睡的人也得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了黃鼠狼。自從有了雞雛后,它連晚上休息時也變得非常警惕,一有動靜它便放聲啼叫。
生:而且它的叫聲頂尖銳、頂凄慘(夸張強調頂的讀法)
師:頂是什么意思?(適時發問)
生:頂特別,到了極點。
師:請你再來讀讀這句句子,把這種頂尖銳、頂凄慘的.感覺讀出來。
生讀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結果,每一只雞雛的肚子都圓圓地下垂,像剛裝了一兩個湯圓兒似的,它自己卻消瘦了許多。這里把雞雛和母雞進行對比,每一個雞雛都吃得胖胖的,而母雞自己卻瘦了不少,說明雞媽媽很慈愛自己舍不得吃都省下來給自己的孩子吃。
師:(出示圖片:雞媽媽和一群雛雞)雞母親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它偉大因為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讀第9自然段
分析:
課文的第58節通過對母雞保護雞雛的動作和神態的細致描寫,生動展示了一位母親的形象。引導學生圍繞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母愛的偉大。作為教師從旁協助在關鍵處或指導朗讀,或引發思考,或提示點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感悟文章遣詞造句的精妙為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中心起推波助瀾的作用。
教學片斷(二)
補充拓展資料(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撫養長大。(幫助學生理解老舍為什么對母雞會有前后如此大的變化并體會一位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
師:現在讓我們在來聽聽母雞的叫聲,你又聽懂了些什么?
出示句子進行說話訓練
母雞聽到什么東西響了一聲,立刻警戒起來,咕咕地警告雞雛,好像在說: 。
當母雞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好像在說: 。
在夜間若是有什么動靜,母雞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好像在說: 。
(學生選擇其中一句進行操練)
組織交流
生:母雞聽到什么東西響了一聲,立刻警戒起來,咕咕地警告雞雛,好像在說:孩子們有危險,快到媽媽這里來,媽媽保護你們。
生:當母雞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好像在說:寶貝兒快過來,媽媽發現這里有好吃的,快來吃呀!
在夜間若是有什么動靜,母雞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好像在說:人們啊快醒醒了,有黃鼠狼來了,快來救救我的孩子啊!
師:我們目睹了母雞的堅強、無畏、無私和不辭辛苦。在這其間所自然流露出來的母性的光輝和力量令我們不禁對母雞肅然起敬。一位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生:齊讀課文的最后2小節(學生在品讀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受了母雞平凡后的偉大讀出了感情)
分析:母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從古到今人們對于她的謳歌與詮釋從未有過終止。在課文的最后作者深情地謳歌到一位母親必定就是一位母親通過文本細讀我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讓學生在品析詞句,體會情感的學習過程中,在朗讀感悟母雞對雞雛的平凡細節中自然地聯想到生活的場景,層層推進,勾起對母愛的回憶,從而揭示出:母親是偉大的,一位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的文本主題。
總評:
《有效教學藝術》一書中說到:在新課程的實施中,要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本,首先要讓課本變成學生的讀本。要會學,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從會讀課本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實際,使學生讀課本,讀出興趣來,讀出學習問題來,讀出學習成果來。
中國古代教育家韓愈認為,讀書要手批目視,口詠其言,心唯其義。意思是說,翻閱讀本,朗讀其詞,要用心思考和體會書中所講的含義。讀書要讀出含義,領會含義,讀出含義來,這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本點。
老舍文章母雞課文內容及教案
在老舍先生筆下,那只既古怪又可愛的貓躍然紙上。老舍文章母雞課文內容及教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看。
原文
我一向討厭母雞。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并且沒有什么理由,討厭!有的時候,它不這樣亂叫,而是細聲細氣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顫顫巍巍的,順著墻根,或沿著田壩,那么扯長了聲如怨如訴,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
它永遠不反抗公雞。有時候卻欺侮那最忠厚的鴨子。更可惡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雞的時候,它會下毒手,趁其不備,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兒毛來。
到下蛋的時候,它差不多是發了狂,恨不能讓全世界都知道它這點兒成績;就是聾子也會被吵得受不了。
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
不論是在院里,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并沒有可怕的東西。一個鳥兒飛過,或是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聽,挺著身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
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讓它的兒女吃。結果,每一只雞雛的肚子都圓圓地下垂,像剛裝了一兩個湯圓兒似的,它自己卻削瘦了許多。假若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把它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
它教雞雛們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還半蹲著,讓它們擠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點兒溫暖。它若伏在地上,雞雛們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頭或別的地方,它一聲也不哼。
在夜間若有什么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無論多么貪睡的人都得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了黃鼠狼。
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母雞》的教案
朱煜
【設計說明】
《母雞》一課是根據老舍先生的散文《母雞》改編而成的。全文主要分成“討厭母雞”和“不敢再討厭母雞”兩個部分,中間用“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連接。文章結構清晰,作者語言特色鮮明,不管是內容還是主題,都容易使學生接受。
在解讀課文時,我發現作者對材料詳略的處理頗具匠心。夸獎母雞的部分重點寫,為的是突出文章中心;批評母雞的部分簡要寫,為的是既形成對比給人留下一個立體的母雞形象,又不喧賓奪主。另外,文中還多次使用感情色彩鮮明的詞句,以表達作者的感受。由此,我將上述兩點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將主要教學環節分成以下板塊:(1)在學生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先復習上學期學過的提問的方法,然后梳理出核心問題,以此引出后面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2)重點學習“不敢再討厭母雞”的部分。通過找句子、讀句子、分析句子以及想象練習等言語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主題的同時感受作者語言特色。(3)學習“討厭母雞”的部分。引導學生感受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情感色彩,增強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從內容、作用以及作者情感表達的角度體會前后對比的表達方式。(4)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體會作者在處理材料詳略時有著自己的意圖。這樣的引導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另一方面亦能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得到發展。
通過上述環節,我希望能立足于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引導其學習作者的表達,并加以運用,以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同時受到良好的人文熏陶。
【教學過程】
【第1句】:復習舊知。提問引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叫《母雞》。大家課前已經預習過課文了,請看屏幕上的句子。(出示句子: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這句話是文章的第幾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師:請大家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邊讀邊思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上學期我們學過抓住重點詞提問的方法,當大家第一次讀這句話時,腦海中是否產生過疑問?
生:為什么作者先說不喜歡母雞,后來又喜歡母雞了?
生:是什么原因導致作者對母雞改變了看法?
生:為什么看見一只孵出小雛雞的母雞后,作者就改變了看法?
師:三位同學的問題實際上是一樣的。不過你問得比之前兩位同學更到位。我們就圍繞你的問題來學習。
【第2句】:體悟語言,感受主題
師:作者一開始對母雞是什么看法?
生:作者之前很討厭母雞。
師:課文中有一個詞寫出了作者討厭母雞的程度,請找出來。
生:一向。
師:什么叫“一向”?
生:一向就是一直。
師:作者后來的態度呢?
生:后來作者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師:你說得真好,直接從文中找到了答案。剛才一位同學說,作者是看見一只孵出小雛雞的母雞后,才改變了看法。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只母雞。請輕聲讀課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寫母雞的句子。
(生讀課文)
生:我找到的是“不論是在院里,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并沒有可怕的東西”。
師:這句話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我覺得這是一只什么都不怕的母雞。
師:能否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勇敢。
師:你真會概括。
生:我找到的是“一只鳥兒飛過,或是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聽;挺著身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這句話說明母雞很警惕,一有風吹草動就把小雞召喚到它身邊來。
師:掌聲送給他。(學生鼓掌)知道為什么要送給他掌聲嗎?因為他不僅交流了找到的句子,還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生:我從剛才那位同學找到的句子中,感受到一位母親保護兒女時的勇敢和專注。
師:你是從哪些字詞中感受到的?
生:歪、挺、看、警告。
師:你不僅找到了句子,而且還能從句中的字詞獲得獨特的感受。請大家一起讀這一自然段。
(生齊讀)
師:“預備作戰”是怎樣的情景?
生:是緊張的情景。
師:可是我剛才沒有聽到“緊張”。應該怎么讀?
生:語速要快一些。
(生再讀)
師:這次讀得真好,把輕重緩急都讀出來了。第六自然段中也有描寫母雞的句子,找出來,說說體會。
生:我找到的是“發現了一點可吃的東西,它就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讓它的兒女吃”。我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母雞的母愛,因為它找到食物后先要檢查一下,然后才叫孩子來吃。
師:你從這個細節中獲得了感受。
生:我找到的是“結果,每一只雞雛的肚子都圓圓地下垂,像剛裝了一兩個湯圓兒似的,它自已卻消瘦了許多”。我從這句話中感受到母雞為了孩子把自己都餓瘦了。這是一個負責、慈愛的母親。
師:你歸納得真好。
生:我找到的是“假若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把它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從句子中我感受到母雞為了孩子竟然敢和大雞爭斗,真是勇敢。
生:我從剛才這句話里發現,原來母雞不敢反抗公雞,做了母親之后,竟然敢和公雞爭斗,這里用到了對比的寫法。
師:你真厲害,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請大家一起讀這一自然段。
(生齊讀)
師:同學們將“消瘦了許多”讀得輕一些,很好。請看屏幕上的句子。
(師出示課件:【第1句】:母雞聽到什么東西響了一聲,立刻警戒起來,咕咕地警告雞雛,好像在說:( )。
【第2句】:當母雞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好像在說:“( )。”)
師:課文中有些內容沒有寫出來,請大家來補充。大家可以從這兩句話中任選一句來說。想象的時候要聯系上下文,還可以想一想你的爸爸媽媽有了好吃的東西會怎么說、怎么做。
生:當母雞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好像在說:“孩子們,孩子們,這里有你們愛吃的東西,吃飽了就能快快長大。”
師:請告訴我,你為什么要說兩個“孩子們”?
生:因為這樣可以體現出母雞對小雞的關心。
師:說得好。
生:母雞聽到什么東西響了一聲,立刻警戒起來,咕咕地警告雞雛,好像在說:“寶寶們,有危險,快到我身邊來,我不會讓你們受到傷害的。”
師:從你的語氣中,我感受到了母雞的急切。
生:當母雞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好像在說:“孩子們,你們一定餓了,快來吃吧。你們現在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應該多吃點。我都已經檢查過了,很安全。”
師:從你的話中,我猜得到你的媽媽平時也是這樣說的。
生:母雞聽到什么東西響了一聲,立刻警戒起來,咕咕地警告雞雛,好像在說:“孩子們,快過來,黃鼠狼來了。不過有媽媽在,你們別害怕,媽媽會保護你們的。”
師:你不僅說出了緊張的感覺,還說明了原因。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大家想象得這么好,作者為什么不寫出自己的想象呢?
生:因為作者想給我們留下遐想的空間。
生:因為作者已經通過一些詞句把我們想象的內容寫出來了。比如“緊叫”。
師:我想,作者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接下來的兩個自然段,請大家用剛才的方法學習。
(生自讀課文)
生:我找到的是“它教雞雛們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還半蹲著——我想這是相當勞累的——讓它們擠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點兒溫暖”。我從句子中看到了母雞的耐心和辛苦。
生:我找到了“在夜間若有什么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無論多么貪睡的人都得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了黃鼠狼”。這說明母雞對小雛雞很負責,不想讓孩子受到傷害。
生:過去母雞是咕咕叫個不停,可是做了母親之后,小雞啄它,它竟一聲不吭。這說明它很慈愛。
師:同學們的交流歸納起來就是兩句話,大家一起來讀。(出示課件)
生(齊):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第3句】:比較語言。體會情感
師:剛才的交流中,好幾位同學都說到了前后對比。請大家看看這兩段話,比較這兩段話,說說它們的區別。
(師課件出示句子:
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并且沒有什么理由,討厭!有的時候,它不這樣亂叫,而是細聲細氣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顫顫巍巍的,順著墻根,或沿著田壩,那么扯長了聲如怨如訴,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
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有的時候,它不這樣叫,而是細聲細氣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順著墻根,或沿著田壩,那么扯長了聲。)
生:被刪除的詞寫出了作者對母雞的討厭。
生:“沒完沒了”寫出了母雞的叫聲影響了作者。“如怨如訴”寫出了母雞叫聲的難聽,“小疙瘩”寫出了作者心情不愉快。
師:其他同學可以學著剛才這個同學的樣子繼續交流。
生:“永遠不反抗”“欺侮”寫出了母雞的欺軟怕硬。
生:“發了狂”寫出了母雞的驕傲炫耀。
生:“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寫出了作者非常討厭它。
(生齊讀前后對比的段落)
【第4句】:梳理詳略。探究寫法
師:作者既寫了討厭,也寫了不討厭,從篇幅上看,他主要想表達什么?
生:主要是想表達不敢再討厭母雞,想說天底下母愛最偉大。
師:所以后半部分寫得多一些,并且用一句話來總結,而前半部分就沒有總結句。那能不能索性把前半部分刪除?
生:不可以,因為有了前半部分,可以與后面的內容形成對比。
生:前面的內容起到了類似鋪墊的作用,不能刪除。
生:前面的內容讓我們知道了母雞孵出小雞后的改變。
師:是的。文章前半部分線索是往下走的,到了后半部分,就往上走了。(板書線索走向)文章這樣有起有伏才好看。
師:老舍先生通過這篇文章贊頌了母愛。他自己也有一位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母親。在母親去世后,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紀念她。課后我會把這篇文章和巴金先生的《狗》發給大家,《狗》的寫法和《母雞》很像。請大家完成以下作業。
(出示課件)
【第1句】:閱讀《我的母親》,從文中找出描寫母親負責、慈愛、勇敢、辛苦的句子。
【第2句】:閱讀《狗》,根據文后思考題琢磨作者對“怕狗”和“不怕狗”的詳略處理的用意。
母雞 老舍
《母雞》是老舍的散文代表作,描寫了老舍對母雞的討厭轉變成贊揚的情感變化,歌頌了偉大的母愛。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老舍《母雞》原文賞析,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母 雞我一向討厭母雞。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沒完沒了,并且沒有什么理由,討厭!有的時候,它不這樣亂叫,而是細聲細氣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顫顫巍巍的,順著墻根,或沿著田壩,那么扯長了聲如怨如訴,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
它永遠不反抗公雞。有時候卻欺侮那最忠厚的鴨子。更可惡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雞的時候,它會下毒手,趁其不備,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兒毛來。
到下蛋的時候,它差不多是發了狂,恨不能讓全世界都知道它這點兒成績;就是聾子也會被吵得受不了。
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
不論是在院里,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并沒有可怕的東西。一個鳥兒飛過,或是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聽,挺著身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
發現了一點兒可吃的東西,它咕咕地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讓它的兒女吃。結果,每一只雞雛的肚子都圓圓地下垂,像剛裝了一兩個湯圓兒似的,它自己卻削瘦了許多。假若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把它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
它教雞雛們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還半蹲著,讓它們擠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點兒溫暖。它若伏在地上,雞雛們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頭或別的地方,它一聲也不哼。
在夜間若有什么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無論多么貪睡的人都得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了黃鼠狼。
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賞析
《母雞》是老舍的散文代表作,主要描寫了“我”對母雞由最初的“討厭”到后來的“不敢再討厭”的態度變化,以此來贊頌母愛的偉大。這篇文章之所以被選入了人教版語文四年級第七冊“作家筆下的動物”一單元,在我看來,《母雞》一文有這么幾個突出特色。
【第1句】: 語言簡潔精煉,自然樸實。
簡潔精煉幾乎是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的共性,不管是說明文、記敘文或是散文,考慮到小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興趣的培養,這是必須的。而老舍先生作為語言大家,他的語言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范例。《母雞》一文也是特色鮮明地表現了其高超的語言水平。如首句,一個“討厭”而可愛之氣全出,平白如話而親切自然。再如第一自然段中,描繪了母雞不同的叫聲,或是“沒結沒完”地“嘎嘎”“亂叫”,或是“細聲細氣”地“扯長了聲如怨如訴”,同是雞的叫聲,卻又異常涇渭分明,令人有如聞其聲之感。除了口語化和準確性外,老舍的作品“京味兒”十足。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標準的普通話里時而穿插了北京口音。如第五自然段的兒化音“挺著脖兒”、“一個鳥兒”、“歪著頭兒”、“挺著身兒”,第八自然段的“頂尖銳、頂凄慘”等,都充滿了情趣和生活氣息。
【第2句】: 細致而深刻的白描手法和對比手法。
對母雞的形態描寫不加過多的修飾語、不多著筆墨,只抓住其主要特點,同時恰當地結合對比手法,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效。如第二自然段“它永遠不反抗公雞”卻會對“那最忠厚的鴨子”“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兒毛來”。母雞陰險兇狠、欺軟怕硬的形象躍然紙上。
【第3句】: 欲揚先抑且篇幅適宜。
作者對母雞的感情從開始的“討厭”到最后的“不敢討厭”即又愛又敬,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但文章的主基調還是喜愛母雞,贊揚母雞對雞雛們的母愛的。所以文章的主體在第四段(過渡段)以后,從母雞像衛士一樣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戒、絲毫不畏艱險地守護著雞雛們的安全,從母雞把找到的吃的先給雞雛們吃,趕走“外來入侵者”,從母雞不厭其煩地教導雞雛們生存的本領,任由它們以啄自己來練習啄食的技能而一聲不吭,從夜里不眠不休的站崗放哨般得守衛,從這些的刻畫中令人不由地對母雞,對那份偉大的母愛肅然起敬。這種母愛是人與動物共通的。母親都是那樣無微不至地關心著自己的孩子而不己知,只求奉獻,不思回報。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一文真情流露地記敘了自己對母親的思念。另外,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對四年級小學生的教導,讓他們由母雞對雛雞們的愛聯想到母親對自己的愛,懂得領悟,試圖回報。同時,母雞的形象也就此改觀了。
【第4句】: 與《貓》的比較閱讀。
《貓》是老舍的另一篇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且是在學習《母雞》之前上的,同一類型、同一作家的作品,相似的表現對象,因此做好《母雞》與《貓》的比較既是教學目標的要求,又有利于學生溫故而知新,有利于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性的理解;在比較中領略文章的特色,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其一,《貓》也同樣是以精細獨道的觀察,生動有趣的語言,形象逼真地描述了貓長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時候的淘氣可愛,把動物的寫活了。
其二,在比較中領略文章的特色。如在《貓》一文中,老舍先生自始至終都在用語言表達對貓的喜愛,可在《母雞》中,老舍先生卻是先討厭,再改變心思,最后不敢再討厭母雞,對母雞的感情有著前后的強烈對比,通過思考老舍先生為什么要這樣寫的原因體味欲揚先抑手法的妙處。
《母雞》的語言簡潔精煉,自然樸實,結合白描手法、對比手法和欲揚先抑手法的運用,緊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是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母雞-老舍
一向討厭母雞。不知怎樣受了一點驚恐。聽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到前院,沒結沒完,而并沒有什么理由;討厭!有時候,它不這樣亂叫,可是細聲細氣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顫顫微微的,順著墻跟,或沿著田壩,那么扯長了聲如怨如訴,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
它永遠不反抗公雞。可是,有時候卻欺侮那最忠厚的鴨子。更可惡的是他遇到另一只母雞的時候,它會下毒手,乘其不備,狠狠的咬一口,咬下一撮兒毛來。
到下蛋的時候,它差不多是發了狂,恨不能使全世界都知道它這點成績;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下去。
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親。
不論是在院子里,還是在院外,它總是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并沒有可怕的東西。一個鳥兒飛過,或是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歪著頭兒聽;挺著身子預備作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
當它發現了一點可吃的東西,它咕咕的緊叫,啄一啄那個東西,馬上便放下,教它 的兒女吃。結果,每一只雞雛的肚子都圓圓的下垂,象剛裝了一兩個湯圓兒似的.,它自己卻削瘦了許多。假如有別的大雞來搶食,它一定出擊,把它們趕出老遠,連大公雞也怕它三分。
它教給雞雛們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還半蹲著—我想這是相當勞累的—教他們擠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點溫暖。它若伏在地上,雞雛們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頭或別的地方,它一聲也不哼。
在夜間若有什么動靜,它便放聲啼叫,頂尖銳、頂凄慘,使任何貪睡的人也得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了黃鼠狼。
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為它有了一群雞雛。它偉大,因為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