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修養的佳句什么壁立千仞
【第1句】: 壁立千仞的下一句是什么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此聯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
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上下聯最后一字——“大”與“剛”,意思是說,這種浩然之氣,最偉大,最剛強。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壁立千仞”的剛直,來源于“無欲”。這樣的氣度和“無欲”情懷以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正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維生素。
【第2句】: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它的含義是:,大海的寬廣可以容納眾多河流;有比喻人的心胸寬廣可以包容一切;或比喻某公司的資源廣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為它沒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沒有世俗的欲望,才能達到大義凜然(剛)的境界。
做人心胸要寬廣,你看那大海,匯集了所有的河川終于成就了自己的偉大,所以說做人要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是強者的胸襟;做人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附和別人,就像巍峨的高山,不因為花草的嫵媚就去俯就他們,所以能剛強雄健,因此說人不能受別人的慫恿而沒有主見,如果你能做到這點的話就可以成為一個剛強的人了。 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題于書室的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可以容納千百條河流,因為它這樣廣闊的胸懷所以是世間最偉大的(教育人們要心胸寬廣才能變得偉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懸崖絕壁能夠直立千丈,是因為它沒有過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傾倒(教育人們要放棄無謂的享樂欲,修身養性。
【第3句】: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上一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查禁鴉片時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于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欲,才能象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后人之鑒。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中國過去有句俗話,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泛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貪求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勢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見義勇為”、“殺身成仁”。即要有為了堅持正義敢于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而剛直不阿的品德,則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也是古今賢人在道德修養方面所追求的目標。林則徐曾手書一幅自勉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告誡自己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下聯砥礪自己杜絕私欲,做剛直不阿的好官。“無欲則剛”,它揭示了一個道理: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
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人有七情六欲,也是自然之理。“無欲則剛”,并非不允許人們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剛鋒永在,清節長存。
今天,面對錯綜復雜的大千世界,面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我們如何處之?“無欲則剛”這一警語可作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無欲品自高。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潔清,不染塵泥。社會上還存在著假、惡、丑現象,純潔社會、凈化風氣則是我們要擔負起來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無欲則剛”的操守,將使我們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名方向,勇往直前;將使我們在與邪惡的斗爭中伸張正義,克敵制勝“無欲則剛”,使人如同蒼松翠柏,不怕烏云翻卷,不怕雨暴風狂,挺立世間,永不摧折。
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誠信待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在誠信的基礎上才能夠成功,那么有的生命才有意義。反之你就是一個失敗的人了還有燦爛可言嗎?
【第4句】: 壁立千仞前一句和后一句是什么
壁立千仞上一句:
是曰劍閣
壁立千仞下一句:
窮地之險,極路之峻
劍閣銘
【作者】張載 【朝代】魏晉
巖巖梁山,積石峨峨。
遠屬荊衡,近綴岷嶓。
南通邛僰,北達褒斜。
狹過彭碣,高逾嵩華。
惟蜀之門,作固作鎮。
是曰劍閣,壁立千仞。
窮地之險,極路之峻。
世濁則逆,道清斯順。
閉由往漢,開自有晉。
秦得百二,并吞諸侯。
齊得十二,田生獻籌。
矧茲狹隘,土之外區。
一人荷戟,萬夫趑趄。
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
山河之固,見屈吳起。
興實在德,險亦難恃。
洞庭孟門,二國不祀。
自古迄今,天命匪易。
憑阻作昏,鮮不敗績。
公孫既滅,劉氏銜璧。
覆車之軌,無或重跡。
勒銘山阿,敢告梁益。